最新誰的紅果多說課稿範文

最新誰的紅果多說課稿範文

  作為一位優秀的人民教師,時常要開展說課稿準備工作,藉助說課稿可以提高教學質量,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我們該怎麼去寫說課稿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誰的紅果多說課稿,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誰的紅果多說課稿1

  一、說教材

  《誰的紅果多》是北師大小學一年級數學下冊第3單元第4課時。這部分內容是學生在掌握20以內數的大小比較和100以內數數、讀數、寫數的基礎上學習的。本節課數的比較方法涵蓋了前面三節課的內容:數數經驗,透過找一個標準,方塊模型來感知數的大小。利用計數器和數軸來強化對數的理解,最終達到抽象比較100以內數的大小。這部分內容尤為後續學習萬以內數的大小比較奠定基礎,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教材充分尊重孩子的天性,教學內容按“情境+問題串”的方式展開,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思考、分享與提升在教材中得以充分體現。

  二、說學情分析

  一年級學生認知水平處於啟蒙階段,尚未形成知識結構體系,有時會提出意想不到的問題,思維也是由無序走向有序。好奇、好玩、好動,注意力易分散,對直觀、具體、形象事物感興趣。從學生整體來看,求知慾望比較強,思維較活躍,課堂學習積極性容易調動。

  三、說教法分析

  現代教育理論認為“知識並不能簡單的由教師或其他人傳授給學生,而只能由學生依據自己已有的知識和經驗主動地加以建構”。遵循新課標和順應孩子求知的特點,也為了更好地突破本課教學重點,化解難點,我採用情境教學,引導學生思考,小組合作探究多種方法解決問題。教學中體現認知規律“藉助經驗比較——模型比較——計數器比較——抽象的數的比較”步步遞進的過程,透過多層次比較數的大小,進一步積累比較數的大小的經驗,發展數感。

  四、說學法分析

  小學階段教育是人生髮展的重要階段,習慣的養成,思維的開拓,知識的獲取,方法的掌握都在這一階段逐漸形成。新課標指出好的教師不是在教數學而是能激發學生自己去學數學。所以在課堂學習過程中,儘可能讓學上自己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課堂上儘量讓學生自己動手操作,用眼觀察、動口表達、用腦思考。運用小組合作探究式學習,交流彙報、分享中提升自己。在輕鬆、民主、和諧、愉快的氛圍中感受到學習數學的樂趣。

  五、說過程分析

  教學應以學生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經驗為基礎,順應孩子天性,所以本節課我將教學思路擬定為“猜數遊戲,激發興趣——創設情境、探究新知——深化訓練、拓展延伸——質疑反思、總結提升”,努力打造輕鬆愉快、自主和諧的課堂。

  (一)猜數遊戲、激發興趣

  利用猜數遊戲讓學生體會到數學無處不在。導語我是這樣設計的:老師很想知道大家的年齡,誰願意告訴老師?請把你的年齡寫在黑板上,老師背對黑板,面向學生猜年齡。讓學生提示一下老師,猜的大了還是小了。你們想知道老師的年齡嗎?猜數拉近了師生的距離,讓孩子們對數學產生了興趣,也為學習新知做了鋪墊。

  (二)創設情境,探究新知

  讓學生感悟到我們身邊就有數學,就是在童話世界裡也有數學。針對一年級學生天真、好幻想的心理,我創設了如下情景:老師帶你們去參加森林舉行的採紅果比賽,願意嗎?可是,在回家的路上,小猴和小熊卻大吵了起來,你們想知道他們為什麼爭吵嗎?原來,他們都說自己的紅果多,到底誰的紅果多呢?(課件出示)從圖中你們獲得了哪些數學資訊?下面就請同學們當裁判,小猴和小熊誰的紅果多呢?這就是我們靜學習的主要內容——比較數的大小。這樣設計既明確學習任務也透過生動有趣的故事營造一種愉悅的學習氛圍。

  接下來請小裁判們利用教具、學具以小組合作的方式進行思考交流,用哪些方法能比較21和18的大小呢?把想到的方法先在組內交流。在小徐合作學習中學會了傾聽同學發言,找到不足,從而提升自己。然後彙報,學生找到的方法可能有:

  方法1:數數的方法比較。根據100以內數的順序,利用數數的基礎和活動經驗,順著數,後數到的數必先數到的數大,可利用刻度尺比較和驗證。

  方法2:找一個“標準數”比較。學生會以20為“標準數”,這是一種很重要的解決問題的策略。(21比20答,10還不到20,所以21>18)方法3:小棒或方塊模型比較:用方塊代替紅果擺一擺,比一比,發現21個方塊比18個方塊多出3個,所以21>18、藉助直觀表象,把握數的大小關係。

  充分鼓勵學生用原有的經驗去思考、去逐步探索、並在操作中展示自己的思維。

  方法4:藉助計數器比較。先把21和18這兩個數在計數器上撥出來,再在計數器上比較:21的十位上有兩個珠子,表示2個十,18的十位上右一個珠子,表示1個十,2個十比一個十大,所以21比18大。

  方法5:數位比較。21的十位上是2,表示2個十,18十位上是1,表示1個十,2個十比一個十大,所以21比18大,即21>18、

  後兩種方法透過比較十位上數的大小來判斷兩個數誰大誰小,體現了“位值”思想。

  當小組彙報時,請學生說說是怎麼想的,並用學具教具進行直觀演示,讓學生不但要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教師既是鼓勵、讚揚。示範高水平的思維,做到知識共享。既鍛鍊學生表達能力,又能鼓勵學生學會自學,獨立思考,與同伴們分享學習成果,提高學生的學習自主性與積極性。數學學習不再是吃他人咀嚼過的,而是自己品味數學,有滋有味吸收養分的數學文化佳餚。

  課間操(手指遊戲)觀察計數器表示的數,用手指填上大於號或小於號。

  (三)神話訓練、拓展延伸

  根據兒童的年齡特點和心理特徵。練習題的設計尊重孩子的個性差異,分三個梯度:基礎練習、變式練習、拓展練習,聯絡難度不不加深,讓不同層面的學生在獲取知識的過程中體驗到成功和自信。我在此環節設立闖三關的遊戲,透過闖關的形式,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也能體驗到數學學習的無窮樂趣。

  1、闖第一關(課件出示)(寫一寫,比一比)觀察計數器表示的數,先在書上獨立寫一寫,然後藉助計數器比較兩個數的大小。本題設計讓學生體會數位的重要性,微比較數的大小建立直觀表象。總結比較兩數大小的方法。

  2、闖第二關(猜數遊戲)。

  3、闖第三關(找朋友)。這是一道開放題。先讓學生把要求看完整,然後找到合適的數,彙報時讓學生再說一說自己的想法。引導學生用自己的語言總結比較的方法,教師再適時補充。最後共同探討,怎樣比較幾個兩位數的大小?小組合作學習既體現了團隊精神,也使學生在想象的過程中碰撞出火花,培養了學生的創新能力。

  (四)質疑反思、總結提升

  將找朋友中的數按從大到小的順組排列。彙報自己的想法。這節課你們學了什麼?怎麼學會的?

  學了100以內數的大小比較。可以數數比較,可以找一個“標準”比較,用方塊模型比較,藉助計數器比較,還可以根據數的組成來比較。透過總結既對本課所學知識的進行有序的梳理,掌握學習方法,又可以培養學生概括能力和自我評價能力。

  六、說板書設計

  誰的紅果多(比較數的大小)

  21>18

  32<34

  100>99

  1、數數的方法

  2、找一個“標準”

  3、方塊模型

  4、藉助計數器

  5、數位比較

  本節課的板書精簡明瞭,直觀系統,板書對100以內數的比較方法進行歸納,加深了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我相信,透過學習孩子們會擁有一份沉甸甸的收穫。

  誰的紅果多說課稿2

  一、說教材:

  本節課教學的內容是數學一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生活中的數”第四課“誰的紅果多”。對學生來說,抽象地比較數的`大小比較困難。因此,本課先透過小猴和小熊拿著紅果的生動畫面,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在具體情境中比較兩個數的大小,在練習中進行抽象數的比較。在進行紅果數量比較時,教材體現了“藉助實物比較——模型比較——計數器比較——抽象數的比較”的過程,這樣不僅能幫助學生理解如何進行數的比較,還進一步體會數的意義。

  學生已經會比較20以內數大小,並能用符號表示其大小,理解100以內數的意義,會數、讀、寫100以內的數,但只是初步認識了100以內的數,抽象地比較數的大小還比較困難。因此,要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從他們熟悉的生活經驗出發,創設具體、生動、有趣的情景,使學生從中感知兩個數的大小,在逐步過渡到藉助計數器的比較,最終能抽象地比較數的大小。

  二、說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

  1、知識和技能:使學生學會比較100以內數的大小,並體會比較兩數大小的方法,結合具體情境進一步體會數的意義。

  2、過程和方法:在觀察、操作、比較的活動過程中,培養學生觀察、思考的能力。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激發學生的求知慾和學習數學的興趣;進一步積累比較數的大小的經驗,發展數感。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掌握100以內數的大小比較的方法。

  難點:正確較數的大小的方法。

  三、說教學過程:

  (一)複習鋪墊,遊戲激發學生興趣。

  複習數的組成是本節課必須有的一個環節,也為本節課學習數的大小比較做好了鋪墊,學生在說100以內數的大小比較的方法時,必然會說數的組成,所以在課前我複習了數的組成和計數器上的數位。遊戲的教學也是為了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的年齡小,喜歡和老師做遊戲,所以我抓住了學生的這一特點在課前實施教學,吸引了學生的眼球。

  (二)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小熊和小猴去森林裡找寶貝,看看他們都找了些什麼呀。出事情景圖。仔細觀察圖片,你能編一個數學故事嗎?能找到哪些數學資訊呢?看到這幅圖,你能提出什麼數學問題?他們到底誰拿的多呢?小朋友願意來幫助小猴和小熊嗎?讓學生編故事,這樣設計是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師板書課題——誰的紅果多)

  (三)探究新知、體驗領悟:

  “誰的紅果多”這個問題提出來以後,先讓學生自己思考並交流討論,讓學生分別用數數、擺小棒、擺小方格的方法演示自己的想法,老師再指導學生在用計數器演示來比較18和21誰大誰小,接著在比一比中直接比較32比34、100>99的大小。讓學生討論彙報自己的各種比法後,引導學生思考、歸納比較兩個兩位數大小的一般方法:先看十位上的數,十位上的數大,這個兩位數就大;如果十位上的數相同,再看個位上的數,個位上的數大,則這個兩位數就大。三位數和兩位數比,三位數大。這個過程體現兒童從具體到抽象的認知特點,便於學生掌握比較兩個數大小的一般方法。除了以上的方法,還可以利用我們的數位順序進行比較,課件出示教材看一看,填一填,讓學生髮現並體會數軸怎麼比較。最後是練習作業的設計、板書的設計都體現了本節課教學的重難點。

  四、說教法、學法: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學習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是師生之間、學生間交往互動與共同發展的過程。”因此教師是學生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在本課教學中讓學生從生活中的實物來比較,比如小棒、小方塊兒等,再引深到用計數器,最後總結歸納出比較兩個兩位數大小的方法。引導學生積極投入到觀察、探索的活動中,真正體現了教師的引導者、組織者的角色特徵。

  五、說學習評價:

  教學中我採用了師評、互評相結合的評價方式,我注重了對學生動手能力、語言表達能力,以及學習熱情的評價,以此來發揮評價的作用。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