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真實的幸福》讀後感(精選8篇)
圖書《真實的幸福》讀後感(精選8篇)
當仔細品讀一部作品後,你有什麼領悟呢?此時需要認真思考讀後感如何寫了哦。怎樣寫讀後感才能避免寫成“流水賬”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圖書《真實的幸福》讀後感(精選8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圖書《真實的幸福》讀後感1
什麼是真正的幸福?
真正的幸福來源於發揮自己的優勢和美德,全身心地投入到生活中,忘記自我的存在。
真正的幸福感來自於自己的努力,而不是感官刺激和享受。來源於用自己的能力和美德去解決一個問題一個挑戰時帶來的狂喜,它是一種忘我的,完全投入的,積極的情緒體驗,彷彿在那一刻時間靜止了一樣。心理學的作用就是把人放對位置,使他們能夠發揮自己的優勢。
有哪幾種人生模式?第一種是快樂的生活,聽了一個笑話覺得很開心,中了世界盃彩票很開心,這是簡單的快樂。第二種是投入的生活,全身心沉浸在一件事情中,完全忘記了周圍的世界,也就是我們上文談到的心流。第三種是有意義的生活,你覺得自己做的是正確的事情,你看到它對自己、對他人、對世界產生正面的影響。
學習能力與幸福的關係是什麼呢?對於上面3類的情感體驗,都有至關重要的影響。對快樂的影響:是的,你可以學習各種技能,變得更快樂。例如,我學會了如何誇獎他人,看見別人開心自己也是開心的。對投入的影響:心流的定義就是“高技能高挑戰”,擁有一流的學習力意味著你有無數的機會去突破你的技能,從而迎接高挑戰。對意義的影響:意義取決於產生真正有成果有影響的事情,這需要能力,也就意味著你需要學習。
所以最幸福的生活不僅僅是發揮自己的優勢和美德,還要和周圍的環境發生有意義的聯結。
圖書《真實的幸福》讀後感2
記得《裸婚時代》的劉易陽對童佳倩說,一個大男人不能整天把這事掛在嘴上,幸福是什麼?幸福是靠幹出來的,不是說出來就行。是啊,這麼個抽象的概念,說出來就變的不真實了,而且整天把這詞掛在嘴上實在太矯情了。但是,還是要做一下讀書筆記。最近幾天比較閒,還沒找到兼職,看看書,學習學習,也不錯。
“積極心理學是幸福和不幸福的時光所交織出來的紋理,以及此間顯示出來的優勢及美德。”通常人們追求幸福變得不實際是因為觀念的偏差,人們總有個定向的思維,要麼幸福要麼不幸福,然而事實上幸福應該是一種連續穩定的整體主觀感受。泰勒說,當別人問他是否幸福時,他不知道這該怎麼回答,幸福沒有外界一個條文標準,也不是說透過與他人對比就能判斷出自己是否幸福,只能說他比以前更幸福了,以後也將會比現在更幸福。他強調,“幸福課”的宗旨不是讓人學會幸福,而是學會更幸福。
“做好事會產生幸福感,這不同一般的感官愉悅,當你用自己的能力和優勢去應對一項挑戰並圓滿完成時,你會有幸福感,做好事並不僅僅是一種暫時的積極情緒體驗,它是完全投入,完全忘我的體驗。”也許這是來源於成就感與道德感的滿足,當人覺得所做的事有意義時,便能感受到自己的價值所在,並不是說有多大的客觀成就才能產生成就感,也不是說做了多大的好事才能產生道德感,只要自己認同的事都可以覺得有意義,併產生愉悅感。小孩子做了好事,需要告訴父母獲得稱讚後才會高興或者是想到自己將得到到讚賞而興奮不已,我們有了成熟的心智後就不再需要這些小孩所要的東西,小孩子得到一句稱讚就很高興了,雖然成人聽讚賞也會高興,但是追求的不是這個,而是內心的安定與更深層的價值感。
“優勢有靜態、動態之分,如仁慈、好奇、忠誠、信仰是靜態的,一天可能展現這些優勢幾十次,而毅力、遠見、勇氣則更可能是動態的,不可能在超市排隊付錢時展現你的勇氣,一生終有一次動態的行為足以讓人知道你有勇氣了。”確實有道理,根據這樣的說法,那麼回想一下自己是否做過自己覺得自己特別勇的事時,就可以知道自己是否勇敢了。再換個角度,即使沒幹過特別英勇的事也不能認定自己沒勇氣,那也許是還沒出現恰當的時機。這麼一想,所有的事都變的美好了,自己的價值感也增長不少,自然也就能開心點。雖然這還談不上幸福,但也是一種進步,畢竟人是可以習得樂觀的。
“常常檢視傷口不利於癒合。”“對過往的美好時光不能心存感激和欣賞,對過去的不幸誇大其詞、念念不忘,這兩種行為使我們得不到平靜、滿足和滿意的罪魁禍首。兩種解決方法———感恩、寬恕。”書上舉了個例子,闡述一位心理學大師是如何去寬恕殺死自己母親的惡人,我在想著,如果是我,我就沒那麼偉大,沒那麼厚愛他人,這樣的不幸與這樣的寬宏心懷,我只能表示深深的同情之餘再表示萬分的佩服。真的沒想過,當一些特別惱人的不幸發生在自己身上時,自己會有多寬的心去接受,就算現在設身處地的想一番,然後覺得可以接受,也不肯定真正發生時自己又是怎樣的心情。另外,我覺得感恩,也不應該是,每件事都要想著感謝別人,本來自己不覺的有什麼需要特別感恩的事,卻還要為了“感恩”而感恩,那是多痛苦的一件事,不一定每件事都需要把謝謝掛在口上,機械化的規範自己的言行,會讓自己變得虛偽。並不是不提倡“感恩”,而是認為不應該像遵守紅綠燈那樣對待“感恩”。
圖書《真實的幸福》讀後感3
幸福是所有人的夢想,但並不是所有的人都幸福。一個人幸福與否,取決於他對幸福的定義。在《真實的幸福》一書中,作者以一種通俗而不失科學嚴謹的方式告訴我們,什麼是真正的幸福,以及怎樣在生活中建立持久的幸福感。其實,真正的幸福來源於我們對自身所擁有的優勢的辨別和運用,來源於對生活意義的理解和追求。
在書中作者為我們提供了3條幸福法則:
①過去的就讓它過去。
②未來不全像你想象。
③抓住現在的幸福。
閱讀本書會讓你重新定義幸福,而運用書中尋找幸福法則,會讓你明白幸福是真實存在於你我之間。書中告訴我們日常生活中如何建立親密關係和親子關係。
幸福沒有統一的標準,但卻隨著精神的投入而有著不同的蓬勃程度。當人生豐盈時,我們才會擁有生機和快樂的情緒!正如作者在書中說道的:終極幸福的真諦,是在應用突出品格優勢的過程中實現自我價值。
圖書《真實的幸福》讀後感4
很慚愧,用了1個多月的時間才讀了《真實的幸福》的一半。到底什麼是幸福?馬丁?塞利格曼說幸福是有章可循的,幸福是可以評估的,幸福是可以養成的。
塞式幸福法則之一:過去的就讓它過去。
每個人的成長環境不同,對事物的認知有所差別,對幸福的要求也會不一樣,有的人睡一個懶覺、買一塊麵包就會幸福感爆棚,可有的人即使站在金字塔的頂端也沒有太多的幸福感。每個人的道路也都不可能一帆風順,總會遇到這樣或那樣的不幸,所以我們能否幸福,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我們應對不幸的能力。我們沒有辦法改變已經發生過的事情,只能是積極面對未來。我們都有過快樂與幸福,也有過悲傷與痛苦,這些每個人都可以切身感受到。事實上,我們這樣的感受,總有一天會成為過去,既然已經感受過、擁有過,你就必須要承認它的出現與存在,並且接受它,容忍它,讓它在你的生命裡輕輕地滑過,自然會收穫到一種坦然、誠實、豁達,這樣才會得到昇華、美化。
塞式幸福法則之二:未來不全像你想象。
當面臨同一選擇時,不同的人想象的未來也是不一樣的。有的人就會把問題複雜化,將事情災難化,我好像就是這樣的人。記得中學時代,要走進一間教室做什麼,記不清楚了,我說我不敢進去,怕沒有座位,我的老師對我說:你不進去,你怎麼知道沒有座位呢?走進去是不是才知道呢?我猶豫了猶豫,還是他的話讓我鼓起勇氣走進了教室,這是我記憶很深刻的事情,這就是把未來想象成災難的思想的自我約束,從而導致了行為的'自我約束。
所以換個思維思考問題吧,希望自己在成長過程中為之奮鬥的最終目標,只有永遠心懷希望,才會拼盡全力去實現。
圖書《真實的幸福》讀後感5
花了兩週的時間斷斷續續終於看完這本書,在職場心理與企業EAP服務的課程中,老師強烈推薦塞利格曼的書,積極心理學和傳統的心理學不同,他不認為你應該花太多時間去改正自己的弱點;相反,他認為生命最大的成功在於建立及發揮你的優勢。幸福感來自於自己的優勢及美德,透過自己努力獲得的幸福才會有真正的幸福感受。一直以來我想知道的是我們對那些永恆的問題——我們該如何生活的有意義?我們從哪裡來?我們要往何處去的答案。這本馬丁·塞利格曼的積極心理學的第一本書,竟在結尾也給了我比較收穫的解釋。
上帝存在嗎?這種神現在無法存在,因為我們又會再碰到兩個相同的問題:假如現存的神是無所不知、善良正直的話,那為什麼世界上還會有邪惡存在?如果現在的神是萬能和全知的,人類怎麼會有自由意志?所以過去沒有神,現在也沒有神。但問題仍在那兒,從長遠來看,這個雙贏的原則將把我們帶到哪裡?給我們帶來一個非超自然的神,一個需要透過自然的雙贏法則才能得到萬能、全知和美德的神。或許,神就是我們的終點。
一個不斷選擇複雜的過程最後一定會止於萬能、全知和美德。當然,這個目的不可能在我們有生之年完成,甚至無法再人類有生之年實現。我們能做的就是選擇自己成為這個歷程中的一分子,使他前進一步。這是進入有意義的生活的門,有意義的生活必須與比我們自身更宏大的東西連線上,這也將使你的每一天都過得有意義。
你的生活取向,你可以選擇走向這個目的,或選擇與這個目的完全無關的生活;你甚至可以選擇故意妨礙它。你可以選擇以增加知識為中心的生活:學習、教書、教育你的孩子,或從事科學、文學、新聞學等許多類似的行業;你也可以選擇一增加力量為中心的生活,透過技術、工程、建築、醫療服務或製造業來達到這個目的;你還可以選擇以增加美德為中心的生活,透過法律、宗教、道德、政治等途徑,或通過當警察、救火隊員或從事慈善事業來達成你的目的。
美好的生活來自每一天都應用你的突出優勢,有意義的生活還要加上一個條件——將這些優勢用於增加知識、力量和美德上。這樣的生活一定是孕育著意義的生活,如果神是生命的終點,那麼這種生活必定是神聖的。
圖書《真實的幸福》讀後感6
斷斷續續地把《真實的幸福》看完了,最大的收穫就是了解了什麼是幸福。它與我以前的理解有一點點的偏差,我一直都覺得幸福就在身邊,幸福只是一種感覺,看完馬丁·塞裡格曼的書之後,發現幸福是有章可循的,幸福是有註解的,幸福是可以評估的,幸福是可以養成的。我不得不佩服塞裡格曼博士,他為我打開了一扇通往幸福的大門,而我也正努力使自己和身邊的人幸福!
幸福是什麼?有人說“幸福就是貓吃魚,狗吃肉,奧特曼打小怪獸;幸福就是睡覺睡到自然醒,數錢數到手抽筋”。誰會當真呢?一個拙劣的比喻,引人笑笑而已。還有比這更高階的隱喻,也終究不過是講述說了幸福豐富內涵的一個方面,想準確解釋“幸福”這個詞,還沒有哪種說法能夠單獨勝任。馬丁·塞利格曼,積極心理學領域的專家,被稱為“積極心理學之父”,曾以最高票當選為美國心理協會主席。他說“定義幸福的字句比定義任何一個哲學問題的都多,幸福是被誤用、濫用最多的詞之一”,由此可見,對於什麼是幸福還是不要去管的好。塞利格曼也認為,他只關心幸福的成分,基於科學上的發現,就可以增加幸福感。弄不清楚什麼是幸福,是不是意味著我們沒有辦法增加幸福呢?也不是,就像飢餓難耐的時候吃上一頓大餐,酒足飯飽之餘,心滿意足,情緒極佳,我們大約知道此時自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一小撮人之一。這種幸福可能非常短命,因為吃壞肚子的機率總是存在的,但比起飢餓時的痛苦,飽餐之後的幸福感是大大的增加了。塞利格曼也認為,他只關心幸福的成分,基於科學上的發現,就可以增加幸福感。可不可以這樣說:幸福是什麼,這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幸福的成分。
“當一個人沮喪的時候,他比較容易喚起悲傷的記憶,而不會想起幸福的往昔”。對過往美好的時光不能心存感激和欣賞,對過去的不幸誇大其詞、念念不忘,這兩種行為是我們得不到平靜、滿足和滿意的罪魁禍首”,塞利格曼還說,“只要知道一個事實---早期的事件對成人生活沒有或者只有一點點影響就足以解放很多人的心靈”。那麼我們該如何對待過去發生的一切呢?首先要學會感恩,過去發生的一些看似平常的事情,如果我們試著抱以感恩之情,就會賦予這些事件非同一般的意義,更何況有些事情本身就值得感謝,例如父母對子女的養育之恩,往往被視作理所當然。過去還有很多事情會引起我們不好的記憶,對這些不好的記憶,我們沒有好的辦法做到直接忘卻或壓抑記憶,外顯的壓抑反而會導致反作用。唯一能夠改變這些消極情緒的辦法是寬恕,“只有寬恕可以在不改變記憶的情況下,轉換、去除傷痛與仇恨”。塞利格曼作了精闢的總結:感恩和寬恕能改變你的記憶,感恩能增加美好記憶的強度,而寬恕則將痛苦記憶的保險絲拆掉,使它不能再引爆,這樣你會更幸福。
這本書給我印象最深的:過去就讓它過去,未來不全像你想象,抓住想要的幸福。只要你對過去的悲傷隨他而去,對現在的幸福好好珍惜、對將來的問題坦然面對,我想,你就是最幸福的人。
圖書《真實的幸福》讀後感7
目不轉睛的盯著書上的文字,心裡一遍一遍的過著雜七雜八的煩心事,這個時候幸福的確和我無關。我迫切的希望趕緊進入署假,沒有哪一刻比此時更希望解脫自己,或許那一刻是幸福的。今年,有關幸福的話題很多,央視幸福一問成為了談笑熱點,我倒覺得能把真實播放給大家,這背後就挺讓人幸福。因為真實本身就是幸福。這是讀了馬丁。塞利格曼《真實的幸福》一書最大的感受。真要遙望過去的歲月,提煉出幸福的時光,的確有點模糊,或者說,那些被現在概括起來稱為幸福的感覺,和現在相比是幸福的,當時意識中卻並無幸福二字。只是被充實、踏實的心情所籠罩。
簡短說,此時有幸福的概念,停在口上,落在追逐的腳步中。彼時有幸福的感受,存在心中,丟在奔跑的時光裡。哪個更幸福,一目瞭然,哪個更實在,也是心中瞭然。細想,最幸福的時光便是初中的幾年,踏實、積極的學習狀態。幾個鐵桿好友,充滿溫情的關切和交流,樂觀而快樂的生活。每天都很充實,無慾無求,學生的進步是最大的渴望,而學生成長規律總能讓渴望的心獲得必要的滿足。想來,那不是努力的結果,是時間推移的必然。
現在,許多事不在掌控之中,活的性質變了,隨之不幸福了。之所以這樣,是慾望更多了,讓慾望從淡定的心中脫韁而出,追隨著這個社會慾望之流,不停的疾奔,偶發現,停下來是需要修煉的。我清醒的意識到,保持一個健康的心態對於成長是極為重要。最重要的是修心,而心態的修煉不易。我們極易被“根都爛掉”的情緒所感染,總是想修煉自己,打敗自己的衝動,其實,積極的情緒、特質和積極組織系統才是積極心態的有效組成。而在智慧、勇氣、仁愛、正義、節制、精神卓越等方面修煉,路漫漫其修遠,需不斷進取。更重要的是,我們要清醒的認識到自己的優勢,從點滴做,一件件可以帶來幸福感的事,連點成線,可以連成真實而幸福的感受,真實的存在,長久的幸福。
這種滿足感,來源於我們的工作和我們的生活,在我們的學習中可以做到,哪怕是微不足道,這種真實的幸福感和豐富的滿足感,必會襲身。這本身就是一種修煉,對心態的一種提升,也是獲取幸福的源泉。這個時代的人,在追逐幸福感時極易走捷徑,用短暫的愉悅獲取幸福感受,如沒有樂觀的、積極的心態也不易長久,即便錦衣加身、腰纏萬貫也不會幸福。尤其,當負面情緒襲來,便很難操控,幸福感會被瞬間偷襲,須臾間喪失。如何做,書中倒給了我不少啟示,只不過還需慢慢學來,過程漫長而艱辛,書中“幸福可以學來,幸福可以到永遠”的觀點倒是激勵我們,追逐幸福,永不止步,因為那才是生命真正價值所在。
圖書《真實的幸福》讀後感8
最近在一個學習群裡給大家分享了馬丁·塞利格曼的《真實的幸福》。現在又基本上用了十天左右的時間,把這一本書做了一個學習上的小結,現在給大家分享在這裡。
這本書主要告訴了我們如何增加我們的幸福感,過上有意義的生活——那就是增加你的積極情緒。
而人的積極情緒也是後天可以習得的,雖然消極情緒如恐懼、悲傷、憤怒等在進化中具有優先性,但積極情緒擴充套件了我們的視野,建構了我們的各種資源,使我們走向雙贏、共贏,而這正是人類發展的一個共同的目標。
美好的生活來自於每一天都應用你突出的優勢,有意義的生活是再加一個條件,將這些優勢用於增加知識、力量和美德上,這樣的生活一定是孕育有意義的生活。
你首先要了解你突出的優勢是什麼?人類有六大美德,24項優勢。你對自己首先要做一個深刻的瞭解,寫出你的三五個突出優勢,然後每天都應用於生活中,那你生活的意義或者你的幸福感一定會增加,同時會形成一個向上的積極情緒的螺旋。
願我們每一位家人朋友都瞭解這些知識活出生命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