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文學史家的魯迅讀後感

作為文學史家的魯迅讀後感

  當細細地品讀完一本名著後,你有什麼體會呢?記錄下來很重要哦,一起來寫一篇讀後感吧。那麼我們如何去寫讀後感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作為文學史家的魯迅讀後感,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在這個心浮氣躁的年代文學距離普通人的生活越來越遠,人們更願意接受那些快捷即時的體驗,文學彷彿成為了上個世紀擱置在書架上的最後紀念品,更何況文學史,又有多少人會耐著性子去研讀,這彷彿成為了社會的通病。社會變得越來越焦躁不安,越來越容易激惹,社會得了一種病——“焦慮症”。我自己也在這樣的環境中喘息著。我有時在想:不是社會病了,而是我不斷地將自己診斷為患者,是我自己隨波逐流,迷失了自我。

  20xx年10月我報考了北京師範大學的中文系,我只是跟隨著自己內心的力量,在實現自己年輕時的夢想。那時,我以為這個專業一定很好學,不就是讀中國的文學作品嗎?我已經學習了這麼多年中國話,一定沒有問題。尤其喜歡那種重歸課堂的感覺,關上手機,將嘈雜的世界拒之門外,周圍一下子安靜起來,呼吸也似乎變得舒緩起來了。正當我享受著這種自我滿足的狀態時,課程《魯迅研究的歷史批判》,激勵了我努力探求未知領惑的勇氣,同時,讓我明白了魯迅理論研究的深刻性和考證的慎密性,每次的課程都對我來說是一次新的旅程,每次課程我都是滿載而歸。今天又讀到陳平原先生的《作為文學史家的魯迅》時,我再次為陳教授的理論而深深地打動和震顫了,我深深地感覺到自己學識的淺薄,理論的淺顯,自己曾經的一些想法更多的是在無病呻吟,披掛上了時代浮躁的外衣。

  魯迅是拿把別人喝咖啡的時間都用在了創作上,而我們現在大部分人,包括我自己,都是不但自己享受著喝咖啡的悠閒,同時還在羨慕著別人在喝美酒的愜意,故而,出現了羨慕嫉妒恨的情感波次,進一步又形成了看似常見和正常的社會情緒。其實,我們恰恰失去的是追求真善美的方向,也失去了揚棄的執著,缺的正是陳先生的執著嚴謹!

  《作為文學史家的魯迅》這篇文章從專著與雜文、清儒家法、文學感覺、世態人心、學界邊緣幾個方面入手,將魯迅作為一名文學史家的內涵和資歷躍然紙上,句句銘刻內心深處!以前,我總以為魯迅只是精通於雜文、小說、散文詩及詩等的創作,透過通讀這篇文章,它為我打開了魯迅研究的另一扇大門:魯迅受清代學者治學方法的.影響,對清儒接納,但又不囿於此。用文章中的話說“魯迅的成功,很大程度上靠的正是重考據而又不囿於考據,或者說承清學而又不囿於清學”他同時吸收著西方自然科學方法,堅持科學精神,故能獲得發展。

  文章中說,“學者早就注意到魯迅的小說史研究與其小說創作的關係”正因為以一位小說家的視角和藝術眼光來評價以往的小說,故會有著更為深刻和全面的評判。但在同時代的文學史家中,魯迅又更加的注重作品的“文采與意向”,在史學研究和文學創作方面,魯迅能夠做到靈活掌握和深入的辨析,他說:“研究文章的歷史或理論的,是文學家,是學者;做做詩,或戲曲小說的,是做文章的人,就是古時候所謂的文人,此刻所謂的創作家”進行了精準的界定和作學的嚴謹。看看魯迅全集的目錄,大概就沒人敢說這不是個淵博的人。那麼,在今天的眾多領域中我們是否也應該向魯迅那樣博覽群書,做到觸類旁通?提升自我全方位的品鑑能力,始終能夠把握著方向,引領著所從事行業的導向,不隨波逐流?今天,我們再去研究魯迅,應該從他身上學會思考和見地。梁實秋先生也曾說過“魯迅先生的文字,極諷刺之能事,他的思想是深刻而辣毒,他的文筆是老練而含蓄。諷刺的文字,在中國的新文學裡是很不多見的,這種文字自有它的美妙,尤其是在現代的中國。一般的人,神經太麻木了,差不多是睡眠的狀態,甚麼是非曲直美醜善惡,一概的冷淡置之不生影響。在這種情形下,非要有頂峰的筆來激刺一下不可”

  《中國小說史略》所體現出來的中西匯通的方法論特色。但魯迅文學史觀的形成又不是偶然的,而是時代思潮與個性特徵相作用的產物。魯迅文學史觀雖具較大偏頗,但又有其相對的合理性。在精神極度沉悶黑暗的社會現狀之下,魯迅力圖以他天才、個性、理想的文學觀念來改變思想界之現實,這無異於暗夜中的一點燈光,這種孤軍奮戰的勇氣是值得後人學習的,我們應以“瞭解之同情”(陳寅恪語),對魯迅文學史觀作出客觀具體之評價。

  再拿讀書來講,陳先生在一些文章中提及讓我們去讀經典,所謂的“經典”,並不是凝固不變的;不同時代、不同民族、不同階層甚至不同性別,經典的定義在移動。談“經典”,不見得非從三皇五帝說起不可。善讀書的,不在選擇孔孟老莊那些不言自明的經典,而在判定某些尚在路上、未被認可的潛在的經典。

  其實魯迅的作品很多,但就以上這些就足以看出,魯迅所經歷的困難,以及對童年無拘束的生活嚮往,還有他不畏艱難繼續反抗的精神。文字的無奈出自內心的酸苦,但是他尖銳的批判思考方式,卻有力的衝擊了封建社會的當權者,也給那些麻木不仁的民眾意識敲醒了,不愧為思想家、革命家。在如今飛速發展的和平時代,他的思想仍可以支撐著我們,不畏艱難、樂觀向上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現在有些人牢騷甚多,身上尼采味十足,所體現出來的文字,也沒有魯迅那般詼諧幽默了,文字也否定了他們的生活。如果都能脫俗,拋棄低俗的語言,真實的反映生活中的真善美

  魯迅文學史方法論既繼承了傳統治學方法,又吸收了西方文學觀念、文學理論,在兩者之間找到某種契合點。由於魯迅深厚的國學根底及自覺的方法意識,使得方法論與文學史觀之間有較大的不一致,其方法論在很大程度上彌補了文學史觀的不足。這樣使得魯迅早期文學史研究總體上以一種獨具魅力的成功面目出現。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