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其實很簡單》讀後感

《教育其實很簡單》讀後感

  品味完一本名著後,大家一定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不能光會讀哦,寫一篇讀後感吧。想必許多人都在為如何寫好讀後感而煩惱吧,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教育其實很簡單》讀後感,歡迎閱讀與收藏。

  《教育其實很簡單》這本書是趙校長思想的精華,我在閱讀的過程中,邊讀書,邊思考,邊反思自己的工作。作為一個一線的教師,必須承認教育是需要智慧的,有智慧的教育就是有“愛”的教育,教育的智慧就是愛的智慧。蘇霍姆林斯基說:教師技巧的全部奧秘,就在於如何愛學生。

  反思自己最近的工作,我發現開學已經接近三個月,感覺自己和孩子們相處的一直還算不錯,可是就在前兩個周我突然發現十六班好像發生了一些微妙的變化,當然這個變化並不是我希望看到的——自主管理能力嚴重滑坡,整體班風非常消沉。具體有如下表現:

  自習紀律大不如以前。這主要是因為紀檢部的同學不再認真負責,只是坐在講臺上做個樣子,小組長對組內違紀情況也基本上不管不問。第五週的晚自習被通報自習紀律亂,這是開學以來的第一次,當時非常著急就在班內發了一通脾氣,但第二天晚自習得時候仍然不能保持安靜。很多次都是我前腳出門後腳就開始說話。

  班內承包的一些具體事務基本無人問津。原先的講臺一整天都是一塵不染的,但最近幾周講桌面上總是堆放著一堆堆的廢學案、粉筆頭,佈滿了灰塵,也沒人收拾。

  韻律操激情不足。開始做韻律操後,我讓十三班和十六班面對面的做,我本來想一般這種情況下兩個班一定會向兩隻鬥雞一樣比個高下,但是我非常沉痛的發現,十三班像一隻雄赳赳氣昂昂的鬥雞,而十六班就像一隻瘟雞,完全提不起神來。

  並且還有一件事情讓我的打擊非常大,就是上一週結束的好教師評選中,我在十六班只得了四票,我應該是所有首席導師裡面最悽慘的。

  我知道有問題一定就是有原因的,而且這些問題很有可能是因為我在一些方面的疏忽,如果繼續這樣聽之任之,對學生的學習和成長可能是極為不利的,想到這裡我就找到各部長、小組長和他們進行了談話,希望從他們那裡得到原因,開始的時候孩子們只是很緊張並不敢說什麼,我跟他們說並不是要批評他們,而是要找出問題解決問題幫助班集體進步,後來其中有個組長說,他們感覺我跟他們不親了,感覺我好像不是很喜歡十六班,老是偏心與十三班。聽了後我很有感觸,的確,可能是因為接十三班比較晚,所以在十三班的精力投入上比較多一點,總以為和十六班相處的熟悉一些,因此很多時候都只是像例行公事一樣板著臉到十六班轉一圈,出了問題就是到教室裡發一通脾氣,總以為這樣能解決問題,並且也很少與他們談心,很少和男生玩耍,可能就這樣不知不覺的和他們的距離一點點的拉遠,久而久之,十六班的學生對我就敬而遠之了,在樓道里見了也只是遠遠的打一聲招呼,很明顯的,我在十六班孩子心目中的分量大不如以前。

  弄清原因後,我和十六班的孩子們聊了一節課,首先是跟他們道了歉講清楚我的疏遠不是刻意為之,只是因為對他們比較放心,覺得他們很優秀自己可以做的很棒,然後表達了我對他們現狀的擔心和焦急,跟他們說這樣一直下去並不利於班集體的進步,學生們也是很懂事的,聽了我的話,也表現的`很著急很理解,最後和他們約定,我會做回以前的老班,希望他們也能做回積極向上的學生。事情過去一週了,在這一週裡我改變了對孩子們的態度,用欣賞的眼光去看他們,談話中多了表揚和鼓勵,遇到問題也不再是簡單粗暴的處理。這麼做了以後,我驚喜的發現,孩子們的心在逐漸向我靠攏,出現的那些問題也在逐漸消退,他們課上變得積極主動,課後熱情活潑,晚自習的紀律也變得越來越好。

  這給了我很大的觸動,為師多年,每一年和每一批學生教學相長,教師給學生的不在於愛的多少,而在於愛的智慧,對班級的自主管理,不是徹底的放手,而是愛的長久關注,道路的及時指正。透過這個事情我覺得,不只是班級管理,我們的教學也是如此,只有親其師,才能信其道。但要學生親其師,教師必先愛其生。

  教師對待學生的態度關係學生性格和心理健康的形成。如果一個孩子生活在批評之中,他就學會了譴責;如果一個孩子生活在鼓勵之中,他就學會了自信;如果一個孩子生活在諷刺之中,他就學會了自卑;如果一個孩子生活在表揚之中,他就學會了感激;如果一個孩子生活在恐懼之中,他就學會了憂慮;如果一個孩子生活在認可之中,他就學會了自愛。二中有句名言:“疼愛自己的孩子是人,而熱愛別人的孩子是神!”因此,教師對學生的愛在性質上是一種只講付出不記回報的、無私的、廣泛的且沒有血緣關係的愛,在原則上是一種嚴慈相濟的愛。這種愛是神聖的。這種愛是教師教育學生的感情基礎,學生一旦體會到這種感情,就會‘親其師’,從而‘信其道’,也正是在這個過程中,教育實現了其根本的功能。”教師對學生的愛是有原則的、公正的、理智的,不是無原則的、遷就的、偏袒的,它是關愛性與嚴格要求的有機統一。

  教師要無條件的尊重學生。特別是有心理行為問題的學生,自卑感較強,缺乏自信,他們更需要教師的體貼信任和鼓勵。尊重學生生而為人所具有的一切,尊重他所展示出的獨特天性,尊重他對自己生活的全部權利。作為對他們未來生活的尊重,相信學生意味著歸還學生對未來生活的全部主權。我們的教育應當儘量避免代替學生做決定,因為未來的生活是屬於他自己的,而且只能他自己做出決定,所以我們應該在他接受教育的時間裡儘可能教會他們如何自己做出正確的決定,而絕不是教給學生哪個選擇是正確的。

  教師要相信學生,如果教師不相信學生的進步就失去教育的意義了。兒童的可塑性很強,經過正確的教育都能成為有用之人。即使有了過錯,只要引導得法,也能改正錯誤與“昨天告別”。教師應用父母兄長般的關愛去撫慰他們的心靈,或曉之以理,或動之以情,或導之以引,激發他們向上的熱情。

  愛是一種巨大的教育力量。只要教師充分認識到愛的作用,懂得愛的智慧,切實把握好師愛的分寸,潛心付出,愛嚴結合,就一定能在教育教學的過程中得到學生應有的回報。

  熱愛學生不僅是教師的職業責任,也是教師教育智慧的一種體現。蘇霍姆林斯基說:“教育技巧的全部奧妙就在於如何愛護兒童。”高尚純潔的愛,是教師和學生心靈間的一條通道,是開啟學生智慧的鑰匙,是用以點燃照亮學生心靈的火焰。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