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柱體的認識評課稿
圓柱體的認識評課稿
圓柱的體積這部分知識是學生在有了圓柱、圓和長方體的相關知識基礎上進行教學的。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圓柱體的認識評課稿,歡迎閱讀。
圓柱體的認識評課稿 篇1
胡老師帶來的一節《圓柱的認識》給我留下很深的印象,她紮實的功底讓人佩服,她甜美有力的聲音是我所羨慕的,接下來就來說說整節課的一個詳細的評價。
一、複習舊知,引入新課
胡老師從長方體和正方體的原有知識進行新課的引課,讓學生有話可講,每個人都能講出原有知識的點點面面。從而引出圓柱這個圖形,因為學生之前對圓柱有一定的瞭解,知道什麼樣子的圖形是圓柱,只不過沒有透過概念的方式進行系統的學習,在學生說出圓柱的相關知識後教師引導學生從學習長方體和正方體的方式方法進行學習。
二、新授新知
1.先從圓柱的構成開始教學,有摸一摸等方式對圓柱進一步的學習,感受到圓柱的底面是圓形的,而圓柱的側面則是一個彎曲的面,教師適時的引導學生叫做曲面。對於圓柱的兩個底面的面積計算是已經學習過的圓的面積計算,本節課就不需要過多的講解。胡老師在這個環節要求學生以小組的方式進行交流溝通,體現了小組互動的教學方式對教學的重要意義。
接下來就是從學生的觀察與發現中找出圓柱的概念,特別強調的是上下一樣粗的要求,這樣學生就不會搞不清什麼樣子的圖形是圓柱了。這個環節中教師可以用問題“你可以透過什麼方式來驗證上下兩個底面是一樣大小?”此時學生就開始驗證的過程,有的畫線,有的測量,等等方式出現,此時也可採取同桌為小組交流的方式協同合作,胡老師這個地方忽視了這一點。然後是彙報驗證的方法和結果,測量直徑、滾動圓柱形物體(注意起始點),這樣就能等到圓的周長相等,從而得出圓的面積也是相等的。然後以練習題的方式讓學生判斷哪個圖形是圓柱。
2.教學圓柱的高,從兩個高低不一的'圓柱引出圓柱的高,順其自然的進行下一個知識點的學習,教師教學高的概念(上底面與下底面之間的距離叫做圓柱的高)。學生回答到圓柱的高有無數條的時候教師這裡可以問下學生為什麼是無數條?而胡老師這個時候並沒有深究。然後就讓學生開始畫高,學生在畫高的時候教師可以適當的進行演示。畫好了之後有開始讓學生自己測量圓柱的高,此時就出現了圓柱體的平放和豎直放等情況出現,教師及時引導學生什麼才是圓柱的高。
教師解釋生活中的圓柱體的高,有深、厚、長等。
3.圓柱側面展開,因為學生準備好了學具,教師在課堂上讓學生剪開之後展示,與長方形的面積計算方法開始引導學生解決這個問題,水到渠成。
三、歸納總結
從板書上總結本節課的學習,從認識圓柱體開始,學習了圓柱體的各部分名稱以及圓柱的側面展開,對後面的圓柱的表面積學習打下了深厚的基礎。
圓柱體的認識評課稿 篇2
我認為王老師本節課的教學有如下亮點:
1.教學設計層次清晰,教師能切實把握學生的認知起點。教師語言幹練,設問恰當。
2.注重學生預習。課前學生收集了各式各樣的圓柱物品,並用課本中的圓柱學具材料製作了一個圓柱,這樣課前使學生就在感性上對圓柱有了初步認識,建立了圓柱的初步表象。為教學新知做好服務。
3. 教學重難點突破有方。課上老師以學生觀察、體會為主,透過看一看、摸一摸等多種方法探究認識圓柱的組成和特徵。透過動手操作,剪一剪、再展開,圓柱體側面展開後是什麼形狀,它的各部分與圓柱體的底面周長和高又有什麼關係,拓展學生的探索空間,加強對操作過程中問題的思考和探索,為後繼圓柱表面積和體積的學習和應用做好鋪墊。
與大家探討的地方:
整節課教學環環相扣,很流暢。我覺得整體上教師對學生抓得過緊,放手不夠,沒有給學生留出足夠的探索時間和空間。例如:
1.在教學圓柱的底面和側面的特徵時,課上只是讓學生說了一下驗證方法。我覺得這兒讓學生用自己的方法親自動手去驗證是不是效果會更好。
2.在教學圓柱側面展開圖時,教師只是讓學生沿著高剪開。我覺得在這塊上教師要大膽放手,讓學生小組合作發揮想象和創新,給學生留出充足的操作時間,學生自然會剪出不同的圖形,哪怕是學生用手直接撕開也可以,然後再進行歸納小結,就會水到渠成出現圓柱側面展開圖有可能是長方形,正方形,平行四邊形。如果用手直接撕還會出現不規則圖形 。我覺得這樣是不是比老師在上面剪,學生看效果會好一些。同時這樣的學習方式是不是更接近我們的新課標理念。同時也能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
以上是我個人的一點不成熟的看法,希望得到各位老師的指導。
圓柱體的認識評課稿 篇3
羅老師的這堂課總的來說準備充分,如教師的教具,學生的學具,以及各種不同型別的練習;教師語言精練,教態自然大方,難點突破,重點突出,練習有坡度。具體如下:
一、優點
1、合理的利用教材
圓柱體的表面積這部分教學內容包括:圓柱的側面積,表面積的計算,表面積在實際計算中的應用。羅老師在進行教學時,將側面積計算方法的推導作為教學難點來突破,將表面積的計算作為重點來教學。教學設計和安排既源於教材,又不同於教材。整堂課容量較大,但學生學的輕鬆,教學效果也比較明顯。
2、教師的主導與學生主體的統一
新課前的複習,由平面圖形到立體圖形,由長、正方體的表面積到圓柱體的表面積。透過圓柱體模型的演示,引導學生複習圓柱體的特徵,進而理解圓柱體的表面積的意義。
在教學側面積的計算時,先讓學生思考該怎樣計算,再讓學生動手探究。在實踐中,學生很清楚地看到圓柱體的側面展開是一個長方形(正方形、平行四邊形等),求圓柱體的側面積實際上就是求一個長方形的面積。
在學生會求側面積的基礎上,再加上兩個圓面積,從而總結出求表面積的計算方法,使學生認識到立體轉平面,形變數不變的辨證關係,培養學生的觀察分析能力。
二、不足
圓柱體的物體在生活中很普遍,如學生的透明膠帶,礦泉水瓶蓋等,讓學生動手測量這些物體的有關資料,解決實際問題,學生的興趣會更高寫,也讓數學回歸到生活。
練習中,出現三個不同直徑的圓,而出示的圖片卻是三個圓同樣大,直觀效果不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