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柱的認識評課稿

圓柱的認識評課稿

  《圓柱的認識》是小學六年級的數學課,作為數學老師,我們應該怎麼做好這節課的評課稿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準備的圓柱的認識評課稿,大家可以參考以下內容哦!

  六年級數學《圓柱的認識》評課稿【1】

  胡**老師帶來的一節《圓柱的認識》給我留下很深的印象,她紮實的功底讓人佩服,她甜美有力的聲音是我所羨慕的,接下來就來說說整節課的一個詳細的評價。

  一、複習舊知,引入新課

  胡老師從長方體和正方體的原有知識進行新課的引課,讓學生有話可講,每個人都能講出原有知識的點點面面。從而引出圓柱這個圖形,因為學生之前對圓柱有一定的瞭解,知道什麼樣子的圖形是圓柱,只不過沒有透過概念的方式進行系統的學習,在學生說出圓柱的相關知識後教師引導學生從學習長方體和正方體的方式方法進行學習。

  二、新授新知

  1.先從圓柱的構成開始教學,有摸一摸等方式對圓柱進一步的學習,感受到圓柱的底面是圓形的,而圓柱的側面則是一個彎曲的面,教師適時的引導學生叫做曲面。對於圓柱的兩個底面的面積計算是已經學習過的圓的面積計算,本節課就不需要過多的講解。胡老師在這個環節要求學生以小組的方式進行交流溝通,體現了小組互動的教學方式對教學的重要意義。

  接下來就是從學生的觀察與發現中找出圓柱的概念,特別強調的是上下一樣粗的要求,這樣學生就不會搞不清什麼樣子的圖形是圓柱了。這個環節中教師可以用問題“你可以透過什麼方式來驗證上下兩個底面是一樣大小?”此時學生就開始驗證的過程,有的畫線,有的測量,等等方式出現,此時也可採取同桌為小組交流的方式協同合作,胡老師這個地方忽視了這一點。然後是彙報驗證的方法和結果,測量直徑、滾動圓柱形物體(注意起始點),這樣就能等到圓的周長相等,從而得出圓的面積也是相等的。然後以練習題的方式讓學生判斷哪個圖形是圓柱。

  2.教學圓柱的高,從兩個高低不一的圓柱引出圓柱的高,順其自然的進行下一個知識點的學習,教師教學高的概念(上底面與下底面之間的距離叫做圓柱的高)。學生回答到圓柱的高有無數條的時候教師這裡可以問下學生為什麼是無數條?而胡老師這個時候並沒有深究。然後就讓學生開始畫高,學生在畫高的時候教師可以適當的進行演示。畫好了之後有開始讓學生自己測量圓柱的高,此時就出現了圓柱體的平放和豎直放等情況出現,教師及時引導學生什麼才是圓柱的高。

  教師解釋生活中的圓柱體的高,有深、厚、長等。

  3.圓柱側面展開,因為學生準備好了學具,教師在課堂上讓學生剪開之後展示,與長方形的面積計算方法開始引導學生解決這個問題,水到渠成。

  三、歸納總結

  從板書上總結本節課的學習,從認識圓柱體開始,學習了圓柱體的`各部分名稱以及圓柱的側面展開,對後面的圓柱的表面積學習打下了深厚的基礎。

  《圓柱的認識》評課稿【2】

  張聰聰老師上的“圓柱的認識”這節課給我們留下了深刻印象

  一、“數學來源於生活,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教師能以身邊的人和物為例,注重學生年齡特點,你見過圓柱形的物體嗎?”“生活中哪些物體的形狀也是這樣的?”“你對它瞭解多少?”然後透過多媒體演示出生活中常見的圓柱形實物,這樣使學生產生一種學習慾望,使學生自覺地全身心投入、自主地學習,形成良好的探究氛圍。

  二、靈活處理教材,教法學法應用得當。教學時透過質疑——猜想——驗證——交流——總結,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教學時採用分組教學實驗,透過學生合作、交流,互相啟發,讓所有的學生動起來,參與課堂學習,共同突破了這節課的難點——側面展開後各部分與援助各部分之間的聯絡。

  三、整節課樸實,設計合理,平淡中體現出實在,整節課的教學過程努力以學生為學習和發展的主體,以引導學生自主探究為教學根本出發點。透過設計具有較大研究空間的問題,從而激發學生興趣,讓學生自覺的參與,自主的學習,整個教學過程清晰,體現了自我創造,勇於實踐的思想。在教學本節課重點圓柱側面特點時,透過讓學生“看一看”、“摸一摸”、“剪一剪”等動手操作等一系列活動,再結合多媒體演示,讓學生直觀的獲取知識,從而突破了教學難點。這樣的教學充分體現了新課標的理念:“人人都學有用的數學,讓學生都來做數學。”

  潘虹老師教學學的的《圓柱的表面積》這節課是在學生已經認識圓柱的側面展開圖是長方形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所以潘虹開門見山就提出學習任務:計算一個圓柱形茶葉盒的表面積。完成這個學習任務,包括解決如下三個問題:①需要測量圓柱的哪些資料,為什麼要測量這些資料?②如何能夠比較準確地測量這些資料(特別是底面的直徑或半徑),儘可能性克服測量的誤差?③用這些資料怎樣計算圓柱的表面積?這些問題都在學生最近發展區的框架內,具有挑戰性,探索圓柱表面積公式被巧妙地寓於解決這些問題的過程之中。這些問題也的確有利於組織學生主動地進行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與交流等數學活動;開放的課堂隨之變成充滿不同思維表象的異質空間,學生在相互交流中,互相欣賞不同的想法、演算法,體會它們之間的聯絡和共性,也促進了學生個體的反思性學習。這節課老師講得少,給學生創造的學習機會多,課前預設在課堂上得到了比較充分的生成。

  總之,在兩節課都能充分讓學生自主學習,透過用了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遵循教學源於生活、服務於生活的原則,發掘利用生活資源,讓學生在玩中學好數學,使數學課堂開放起來,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創新實踐的能力,充分發揮多媒體輔助的功能——直觀、形象,增強了教學過程中的動態。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