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動的古詩以及鑑賞
勞動的古詩以及鑑賞
古詩,是中國古代詩歌的一種體裁,又稱古體詩或古風,指的是產生於唐代以前並和唐代新出現的近體詩。一起來看看勞動的古詩以及鑑賞,僅供大家參考!謝謝!
1、《歸園田居》
晉·陶淵明
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
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願無違。
2、《憫農》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3、《四時田園雜興》
宋·范成大
晝出耘田夜績麻,村莊兒女各當家。
童孫未解供耕織,也傍桑陰學種瓜。
4、《觀刈麥》
唐·白居易
田家少閒月,五月人倍忙。
夜來南風起,小麥覆隴黃。
婦姑荷簟食,童稚攜壺漿。
相隨餉田去,丁壯在南岡。
足蒸暑土氣,背灼炎天光。
力盡不知熱,但惜夏日長。
復有貧婦人,抱子在其傍。
右手秉遺穗,左臂懸敝筐。
聽其相顧言,聞者為悲傷。
家田輸稅盡,拾此充飢腸。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農桑。
吏祿三百石,歲晏有餘糧。
念此私自愧,盡日不能忘。
5、《詠蠶》
唐代:蔣貽恭
辛勤得繭不盈筐,燈下繅絲恨更長。
著處不知來處苦,但貪衣上繡鴛鴦。
譯文
辛勤勞苦獲得的蠶繭不滿筐,深夜裡煮蠶抽絲恨比絲更長。
貴人們穿綾羅哪知道養蠶苦,他們只是貪戀衣上的繡鴛鴦。
註釋
⑴盈:滿。
⑵繅(sāo)絲:把蠶繭浸在熱水中抽出絲來。
⑶著:穿衣。
創作背景
唐王朝自安史之亂後,便國勢衰微,到了詩人生活的那個年代,唐王朝的統治已岌岌可危。可即使在這種情況下,封建統治者反而加緊了對勞動人民的殘酷剝削。詩人在蜀時任過縣令,多接觸下層農民,目睹和耳聞農民的疾苦。此詩便是在這一背景下寫成的,深刻的反映了這些社會現實。
賞析
這首詩第一句寫養蠶的'辛勤勞苦。詩人在這裡沒有過多地描寫養蠶的過程,只是用“辛勤”與“得繭不盈筐”互相對照,突出了蠶事的艱辛。人們心中充滿了怨恨,因此詩人在下句說這些養蠶人“燈下縹絲恨更長”。這句詩用繭絲來比喻蠶農的恨,既形象又貼切。勞動人民每天深夜都要抽絲織布,每一縷絲都是蠶農辛酸的記錄,但是他們享受不到自己勞動的果實。勞動果實被統治者白白拿去,所以在他們心中充滿了怨恨,那每一聲織機的聲響都是勞動人民的嘆息,都是勞動人民的訴說。
第三句詩鋒一轉,寫穿綾羅綢緞的貴人。他們穿著華美的衣服,然而他們哪裡知道蠶農和織婦的辛酸,他們只知貪愛繡在綢緞上的鴛鴦圖案。這樣,這首詩的中心思想就更為明顯,更清楚地點明封建社會貧富的對立,寫出勞動人民對那些不勞而獲的寄生蟲的憤恨和鄙視,詩的社會意義就更深刻,社會作用更廣泛了。
全詩語言通俗,明白如話,前兩句同後兩句構成對比,使詩意更加鮮明,加強了詩的表現力,使詩的主題揭示得更加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