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剪梅李清照原文教案

一剪梅李清照原文教案

  引導語:李清照的《一剪梅》抒寫的是普通的秋日別情,是作者為懷念其夫趙明誠所作,上闋從秋日獨自泛舟出遊寫到明月高照閨樓,無論是白天或晚上,出外或者歸家,無時無刻不在掛念著心上之人,盼望他從遠方寄來“錦書”。下闋以花落水流比擬丈夫離開自己以後的寂寞寥落之感,說明彼此伉儷情深,兩地相思難以消除。下文是小編收集的這首詞的教案,歡迎大家閱讀學習。

  

  一剪梅李清照教案篇1:

  教學目標:

  1、識記基本字詞義、疏通詩意、學會朗誦,《一剪梅》體裁、題材、詞牌特點;

  2、掌握李清照的生平經歷以及時代對她詞風的影響,掌握“易安體”基本特色;

  3、掌握、理解詩詞意境及其分析詩歌的基本方法,把握詞作中體現出的作者情感;

  4、學會寫作簡潔精練的詩詞鑑賞短評。

  教學重點:

  1、理解詩詞意境,體會作者情感;

  2、嘗試寫作詩詞鑑賞短評。

  教學難點:

  1、學會寫作簡潔精練的詩詞鑑賞短評;

  2、從不同角度理解詞作,引導學生讀出自己的新意。

  方法課時:

  1、經典闡釋法;

  2、教學內容共計一課時。

  教學步驟:

  匯入 → 作者介紹 → 詞體介紹 → 字詞釋音、釋義 →朗讀,之後老師範讀,再之後學生集體讀、整體感受感知→聽鄧麗君《一剪梅》歌樂,引入情景→疏通、鑑賞 →板書小結,陳清線索→特殊句式、語言特色、手法分析→鑑賞短評 → 課堂小結 → 音樂感知收束→佈置作業。(結合考點,強調分析重點)

  教學過程:

  1、新課匯入(與整體感知融於一體則可):

  (語文課代表上課前到我辦公室拿東西)……

  同學們:北宋詞人周邦彥在其詞中無意間寫了一句:“一剪梅花萬樣嬌”,於是“一剪梅”這個頗具人間風情的詞牌名因此而誕生。後世眾多的文人墨客面對這“同一剪梅花”各自吟誦出了風情萬種的不同詞作,各具特色、各有千秋。而其中最為膾炙人口、感人肺腑者,莫過於李清照筆下的“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那麼究竟正為少婦的易安心中有一抹怎樣的惆悵下了眉頭卻又上了心頭,今天,就讓我們帶著這個疑問一起學習李清照的詞作《一剪梅》。

  2、作者介紹:

  學其詩,就得知其人!(下面我們簡單瞭解一下作者的基本情況)李清照,大家並不陌生,(生於1084-卒於1155年以後,具體年月史料缺乏,難以確考),她自號易安居士,山東濟南人,由於當時豪放詞派大家辛棄疾字幼安,也是濟南人,人們共稱他們為“濟南二安”。她賢惠多才,十八歲嫁於金石家趙明誠為妻,夫婦感情深厚。然而,“自古紅顏多薄命”,北宋滅亡後,趙明誠因病去世,她顛沛流離於江南,在孤寂中度過晚年。由於身世及時代變化的緣由,她前期詞多寫閨情相思,後期詞融入家國之恨與身世之感,風格頓變。她兼擅小令和慢詞,往往能別出心裁,以經過提煉的口語表達其獨特真切的感受,形成辛棄疾所稱道的“易安體”。她的詞集名稱是《漱玉詞》。她還寫有《金石錄後序》和《論詞》等散文。

  3、整體感知:李清照是:歷北宋晚期而經南宋初期的女詞人,她也是中國古典文學史上成就最高的女詞人,同時也是所有文人中最有性情的詞人之一。為什麼這樣說呢?中國古代的學者都極力推崇用詩歌來言志抒情、吟詠性情,所以用性情來寫詩的詩人,一般都是好的詩人、受人同情尊敬的詩人。舉個大家都不陌生的例子,比如南唐後主李煜,即就是像這樣的亡國之君、酒色孱弱之身,他的詞作也被後人大力讚賞,吟詠不絕!那麼,對於咱們的李清照呢,就更是如此了。所以學習易安詞,就必須明白,易安其人她是一個性情中人。

  那麼對於作者的介紹,咱們到此為止。下面我們來看教材,掌握一些基礎知識。

  4、《一剪梅》是詞牌名,得名於周邦彥詞中的“一剪梅花萬樣嬌”,它的另一個名字是《臘梅香》。其詞體特點是,雙調六十字,前後闋句句用平韻,一韻到底。八個四字句一般都用對仗。一般以書寫愛恨離愁為主要內容。本詞就是以表達相思之情為題材的一首“婉約中調”。

  5、我們再看詞中的一些字詞,注意一下它們的讀音和意義:

  紅藕:荷花的別稱。

  香殘:這裡指荷花的香味已經快要消散了。

  玉簟:(dian)光潔似玉的竹蓆,席子的美稱,簟的本義是竹蓆。

  羅裳:(chang)絲織的下衣、擺裙。

  蘭舟:木蘭樹做的船,船的美稱。

  錦書:前秦人竇滔的妻子蘇惠思念丈夫,就用錦織成迴文詩贈給他。後來便稱夫妻間的書信為“錦書”或“錦字書”。這是作者用的一個典故。

  雁字回時:是指大雁排成人字或者一字的形狀飛行,稱作雁字。雁字回時就是說大雁排成一行往回飛。

  6、聽朗讀:好!在理解了基本字詞的基礎上我們來聽一段朗讀錄音,從整體上感受一下本詩的內容。老師範讀、提點學生自主讀、大家一起讀,適時點撥!再聽鄧麗君音樂進入情境,順理成章進行詩意的講解……

  7、正文講解:

  同學們,宋詞是中國古典美學的象徵之一,人們在評價詞這種文體的時候,以有意境為最高的標準。下面我們就來分析一下本詞的意境。

  這首詞是作者在丈夫出行在外,寂寞難耐之際寫下的性情之作。我們看“紅藕香殘玉簟秋”——

  作者說:荷花已經凋謝,它的香味也點點離散,那冷滑如玉的竹蓆,透出深深的秋涼。這首句便清秀不凡,作者著一“秋字”而境界全出,為什麼這樣說呢?詩人劉禹錫有一句詩說“自古逢秋悲寂寥”,顯然秋天是四季中最為悲涼的歲月,這裡用一個秋字,不僅點明瞭節氣時間,而且指出了就是這樣一個蕭瑟之秋引起了作者的離情別緒,渲染了環境氣氛,對作者的孤獨閒愁起了襯托作用,如“紅藕香殘”,雖然是寫秋來了荷花凋謝,其實,也含有青春易逝,紅顏易老之意;“玉簟秋”,雖然是暑退秋來,竹蓆也涼了,其實,也含有“人去席冷”之意。如此,首句便先聲奪人,寫淒涼而不見一“淒涼”字,含蓄委婉,不著一字,盡得風流。同時也奠定了全詞的感情基調,即就是“淒涼哀愁”。

  作者面對這樣一個荷殘席冷、萬物蕭瑟的景象,就免不了要觸景生情,其思夫之情必然更加縈繞胸懷,內心之苦是不言而喻的。一般,當人們經受愁苦的折磨的時候,總是要想辦法排遣一下的,這是人之常情。李清照也不例外。她究竟想如何來消除這愁悶呢?此刻,她不是借酒消愁,也不是垂淚啼哭,而是借遊覽以遣悶,於是她就自然而然的——

  “輕輕解下羅裳,獨自登上蘭舟……”然而,曾經是和心上人雙雙泛舟,今天卻獨自撥槳擊水,於是眼前的情景,只能勾引起往事,並不能排遣鬱悶。不過,李清照畢竟跟一般的女性不同,她不把自己的這種愁苦歸咎於對方的離別,反而設想對方也會思念著自己的。所以,她緊接著寫道:

  雲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

  我們想,作者在雁字飛回之際,不見錦書,只好系舟歸來,“無言獨上西樓”,然而“月光如此皎潔美好,卻只能獨倚欄杆”,眼前有景賞不得,她所能做的就只有獨自發愁。那麼究竟是怎樣一個“愁”字呢?作者說——

  “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閒愁。”

  這裡的“花自飄零水自流”又是一處絕筆。我們想,作者為什麼在寫“閒愁”之前,憑空來一句“花自飄零水自流”呢?這其實就是周杰倫《菊花臺》中唱的“花落人斷腸”、劉禹錫詩中的“長恨人心不如水,等閒平地起波瀾”、李煜詞中的“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這樣寫是為了承上啟下,用自然界沒有情感體驗的落花流水來襯托、暗示作者心中的“閒愁”,因而“一種相思,兩處閒愁”之感,油然自作者心頭升起。

  那麼,李清照的“閒愁”究竟達到了什麼程度呢?下面三句就作了回答:

  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就是說,這種相思之情是沒法排遣的,皺著的眉頭方才舒展,心頭又開始煩亂。這“是離愁”,他——剪不斷,理還亂,它,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這確實是一句完美的收尾,其流連哀思,一唱三嘆,令人回味不已。

  ※寫景抒情線索分析:(板書部分)從上面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出:作者先是站在室內,看到了窗外的紅藕香殘,視線觸及涼蓆,頓生愁情;於是為了排遣愁情,她又去泛舟遊玩,筆鋒一轉,轉而寫起了室外所見所感;然而流水落花總無情,作者終於還是沒能擺脫一個“愁”字,其輾轉反側、寤寐思服的形象躍然而出。

  8、作者情感分析: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