麵條的前世今生閱讀答案
麵條的前世今生閱讀答案
中國人喜歡吃麵條。在中國,很少有沒吃過麵條的人。全國各地都有自己的麵條種類,像山西的刀削麵、蘭州拉麵、北京炸醬麵、臺灣的擔仔麵等。如今中國的麵條已有500多個種類。
吃麵條的也不止咱們中國人,義大利人愛吃義大利麵,日本人愛吃日本拉麵,朝鮮人愛吃朝鮮冷麵。歐洲人吃的麵條,據說是由馬可·波羅從中國傳過去的;日本拉麵是由“遣唐使”從中國傳過去的。
人為什麼會吃麵條?人類最初只知道把採摘的植物的果實。春秋末期,公輸般創制了石磨,麥子、穀物等粉食的推廣才成為可能。有了麵粉和米粉之後,怎麼做得好吃,又在考驗著人們的智慧。有的人把麵粉、米粉炒炒吃,叫吃炒麵;有的聰明人把麵粉、米粉加水和成團,再捏成片放在湯中煮,叫吃湯餅;還有手巧的人,把麵糰搓成長條放進湯裡煮,這樣雖還叫吃湯餅,實際上就是吃麵條。
關於麵條的起源國,義大利人說是他們發明的,阿拉伯人也說是他們發明的。我們中國人拿出關於麵條的文字記載讓他們看,義大利人拿出他們關於麵條的.壁畫照片讓我們看。還好,2002年中國考古人員在青海省喇家新石器遺址上,發現了一個倒扣著的碗裡躺著一團鮮黃色的線狀物,經鑑定,這是小米粉做的麵條。這碗麵條為中國人贏得了麵條發明者的殊榮。
麵條不僅做起來簡便,營養豐富,而且有的還被演繹成故事,被賦予了人文內涵,比如長壽麵。傳說漢武帝時臣子閒談長壽之事,有人說臉長可以長壽,有人說人中長可以長壽,有人說耳垂長可以長壽,君臣們的議論傳到民間,把臉傳成了面,說成面長可以長壽,人們為圖吉祥求長壽,就逐漸形成了在生日這天吃麵的風俗,而且這天的麵條要擀切得越長越好,以面長寓意壽長。又比三鮮伊麵。傳說伊尹的母親常年臥病,伊尹特意用雞蛋和麵,揉擀切條之後,先蒸熟,後油煎,這樣即使他不在家,母親也能很方便地吃麵,而且久放不腐。吃麵時澆的湯是用雞、豬骨頭和海鮮燉制而成的。伊尹母親在兒子的悉心照料下身體康復,所以這種面又叫“孝子面”。
麵條的前世今生告訴我們:一種吃食不是在短時間內偶然出現的,而是一個民族在長期的生存過程中逐漸創造出來的,有無數人參與其中。一種吃食所普及地域的廣度,是和創造者的經濟與文化影響力相關的。我們中華民族創造的麵條之所以能傳至義大利和日本、朝鮮,擴充套件至歐洲和阿拉伯世界,是因為我們民族的經濟文化影響力曾經很大。一種吃食、一種吃法一旦在某一地域行成習慣和傳統,便會和人們對該地域的愛及對該地域人的愛交匯在一起,成為鄉情、民族情的一種重要成分,成為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的內容。
(有刪改)
1.根據文意探究中國人喜歡吃麵條的原因。(4分)
答:
2.作者從麵條的演化廠史中得到哪些啟示?請簡要括。(6分)
答:
參考答案:
1.(4分)(1)種類多;(2)做法簡單;(3)營養豐富;(4)有人文內涵(或:寓意豐富,圖吉祥求長壽)。(每個要點各1分)
2.(6分,每點2分)示例:(1)一種吃食是一個民族在長期的生存過程中逐漸創造出來的;
(2)一種吃食的普及與創造者的經濟與文化影響力相關;
(3)一種吃食或吃法在某一地域行成習慣和傳統後,會成為地域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的內容。(或:一種吃食或吃法在某一地域形成習慣和傳統後,會成為鄉情、民族情的重要成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