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玉說書閱讀題及答案
王小玉說書閱讀題及答案
在學習和工作中,我們會經常接觸並使用閱讀答案,透過對照閱讀答案可以有效檢驗我們對知識的掌握程度。什麼型別的閱讀答案才能有效幫助到我們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王小玉說書閱讀答案,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王小玉說書(節選)
到了十二點半鐘,看那臺上,從後臺簾子裡面,出來一個男人,穿了一件藍布長衫,長長的臉兒,一臉疙瘩,彷彿風乾福橘皮似的,甚為醜陋。但覺得那人氣味倒還沉靜,出得臺來,並無一語,就往半桌後面左手一張椅子上坐下,慢慢的將三絃子取來,隨便和了和絃,彈了一兩個小調,人也不甚留神去聽。後來彈了一支大調,也不知道叫什麼牌子;只是到後來,全用輪指,那抑揚頓挫,入耳動心,恍若有幾十根弦,幾百個指頭,在那裡彈似的。這時臺下叫好的聲音不絕於耳,卻也壓不下那弦子去。這曲彈罷,就歇了手,旁邊有人送上茶來。
停了數分鐘時,簾子裡面出來一個姑娘,約有十六七歲,長長鴨蛋臉兒,梳了一個抓髻,戴了一副銀耳環,穿了一件藍布外褂兒,一條藍布褲子,都是黑布鑲滾的。雖是粗布衣裳,倒十分潔淨。來到半桌後面右手椅子上坐下。那彈弦子的便取了弦子,錚錚?NF041??NF041?彈起。這姑娘便立起身來,左手取了梨花簡,夾在指頭縫裡,便丁丁當當的敲,與那弦子聲音相應;右手持了鼓捶子,凝神聽那弦子的節奏。忽羯鼓一聲,歌喉遽發,字字清脆,聲聲宛轉,如新鶯出谷,乳燕歸巢。每句七字,每段數十句,或緩或急,忽高忽低;其中轉腔換調之處,百變不窮,覺一切歌曲腔調俱出其下,以為觀止矣。
旁坐有兩人,其一人低聲問那人道:“此想必是白妞了罷?”其一人道:“不是。這人叫黑妞,是白妞的妹子。他的調門兒都是白妞教的,若比白妞,還不曉得差多遠呢!他的好處人說得出,白妞的好處人說不出。他的好處人學得到,白妞的好處人學不到。你想,這幾年來,好頑耍的誰不學他們的調兒呢?只是頂多有一兩句到黑妞的地步,若白妞的好處,從沒有一個人能及他十分裡的一分的!”說著的時候,黑妞早唱完,後面去了。這時滿園子裡的人,談心的談心,說笑的`說笑。賣瓜子、落花生、山裡紅、核桃仁的,高聲喊叫著賣,滿園子裡聽來都是人聲。
1.第二段文字寫黑妞及其表演是從_________的角度來寫的,從描寫方法上看運用了_________描寫。
2.第二段文字描寫其聲音的詞語有_________,描寫其聲音時運用了_________的修辭手法。
3.寫琴師、黑妞的表演運用了什麼手法?有什麼作用?
4.作者為什麼要極力渲染黑妞歌喉之美?是不是有點喧賓奪主?
答案:
1.解析:第二段中“長長鴨蛋臉兒,梳了一個抓髻,戴了一副銀耳環,穿了一件藍布外褂兒,一條藍布褲子,都是黑布鑲滾的。雖是粗布衣裳,倒十分潔淨”應該是肖像描寫,當然是視覺角度。而對黑妞演唱的描寫很明顯是動作描寫,是聽覺角度。
答案:視覺、聽覺 肖像、動作
2.解析:第二段中六、七兩句寫的是黑妞演唱的情況,認真閱讀找出描寫其聲音的詞語即可。
答案:字字清脆、聲聲婉轉、如新鶯出谷、乳燕歸巢、百變不窮 比喻、排比
3.解析:文章重點是為了表現白妞精湛的演唱技藝,但是先出場的是琴師和黑妞,而且對琴師和黑妞的表演給予了極高的評價,這裡是為白妞的出場作鋪墊,為的是把白妞放在一個更高的位置上。
參考答案:抑揚法。為白妞出場作鋪墊。
4.解析:黑妞的出場是為了給白妞的出場作鋪墊,渲然黑妞的歌喉之美,是為了更好地突出白妞,黑妞尚能如此,那麼白妞高超到什麼程度簡直是不可想象。
參考答案:把黑妞的演唱寫到歎為觀止的地步,更有力地烘托白妞演唱的高超。並沒有喧賓奪主。
拓展閱讀
創作歷程
劉鶚會撰寫《老殘遊記》一書,原本是為了幫助朋友。在義和團亂後沒幾年,京曹中有沈虞希與連夢青二人,因素與《天津日日新聞》的方藥雨為友。一日,沈虞希偶將朝中事告知方藥雨,方氏將其揭露於報端,清廷獲悉後大為震怒,嚴辦洩密之人,且株連甚廣,沈氏被逮杖斃,連夢青倉皇遁走上海,連氏到上海後,家財盡失,無以為生,只依賴賣文餬口。劉鶚知其人孤介,不願受人資助,因此,動筆寫小說送他,以增加其稿費收入。
劉鶚的寫作動機本為助人,但他生當亂世,目睹國事糜爛,再加上自己一生事業上的失敗以及政治理想的幻滅,《老殘遊記》事實上也是他個人情感的寄託.他曾在書中自敘:“吾人生今之時,有身世之感情,有國家之感情,有社會之感情,有宗教之感情,其感情愈深者,其哭泣愈痛,此洪都百鍊生所以有老殘遊記之作也.棋局已殘,吾人將老,欲不哭泣也得乎。“由此可知,《老殘遊記》為當時中國社會之縮影,更是作者一部以文字代替哭泣的著作。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從小說的總體構思來看,對官僚政治的批判與對文化心態的反思形成互補結構。酷吏的立身根柢便是宋儒理學。書中寫了兩個帶有反理學、反禁慾色彩的女性,即《初集》中的璵姑和《二集》中的逸雲。她們屬於哲理型,或曰思辨型的女性,是中國古典文學中罕見的新形象,堪稱空谷幽蘭。桃花山一夕夜話,作家讓自己筆下的理想女性娓娓道出宋儒的虛偽和矯情,表現了對於壓抑個性、遏制情慾的倫理道德的深刻憎惡。
此外,劉鶚顯然試圖使作品涵納自己的政治思想以至哲學思想。首回危船一夢,以象徵的手法,將晚清國勢的危殆、各派政治力量對時局的立場和態度,做了寓言式的圖解。劉鶚無疑反對“北拳南革”,他所開出的治世藥方是:補殘。所謂“三元甲子之說”,雖蒙上神秘預言色彩,實質也蘊涵著循序漸進的社會變革意識。書中桃花山夜話數回,則顯然是在弘揚太谷學派的教義,表現了對中國未來命運的預測。
小說同時也是作家心靈歷程的自白。從“送他一個羅盤”至於“眾怒難犯”,概括了劉鶚一生奮鬥的失敗史以及痛苦的心靈歷程:由補殘、哭世至於出世,《二集》和《外編》瀰漫著佛老悲天憫人的宗教氛圍。[7]
社會評價
《老殘遊記》自1903年誕生於刊報連載,隨即在清末八股舉士制度被廢棄後的小說大潮中脫穎而出,獲得了從民間到一流學者兩方面的高度關注和讚譽。除廣為人知的胡適、林語堂在1925和1933年分別為新版《老殘遊記》寫序推介之外,根據發現的、刊登於1905年9月22日《天津日日新聞》上的一則海報,另有當時“中國文界最上乘”之三君子,也對《老殘遊記》表示推崇備至:“嚴幾道(嚴復——筆者注,下同)先生雲:“中國近一百年內無此小說’。梁任公(梁啟超)出重價購其全稿,擬編入《新小說》印行。王君晉庵(王國維)深通英文,曾譯心理、倫理、物理等學科教科書,能讀英國最深文理之書。讀《老殘遊記》嘆曰:‘不意中國亦有此人!可與英國最高小說平行。’此三君子者,皆中國文界最上乘也。其推崇如此,則此書之價值可想矣。”
魯迅在評論《老殘遊記》時寫道:“摘發所謂清官之可恨,或尤甚於贓官,言人所未嘗言,雖作者亦甚自喜”。“敘景狀物,時有可觀。”
它流傳甚廣,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定為世界文學名著。《老殘遊記》應是繼《紅樓夢》之後又一部上乘的“文化小說”,而且是一部古往今來誕生於中華民族、在全世界範圍上具有超一流精神、文化、文學和藝術境界的巔峰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