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文化中華民族的根和魂閱讀理解及答案

黃河文化中華民族的根和魂閱讀理解及答案

  材料一:

  黃河文化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這是對黃河文化在中華文明產生和發展中的科學定位。顧名思義,所謂根,就是說中華文明起源於黃河文化;所謂魂,就是說中華文明的基本核心、價值觀念和黃河文化一脈相承。

  黃河文化之所以是中華民族的根,是因為中華文明產生於黃河流域,並留下了宏偉的物質標誌。農業是文明之母,黃河流域農業的起源奠定了農耕文明的基礎。建築凝結了黃河文化的精粹,是中華文明的物質標誌。從夏朝都城依黃河及其支流建立並轉移,到元朝定都北京,再到明清,黃河流域很多地方成為都堿,留下的建築成為文明的見證。黃河文化之所以是中華民族的魂,是因為中華文明傳承了黃河文化的精粹,並凝聚融合成大一統的國家。以黃河文化價值觀為基礎的政治制度和倫理道德,是我們民族和國家融合統一的靈魂。中國傳統政治和倫理道德的理論基礎是儒學,儒學是黃河文化的一個重要內容。它是春秋時期孔子首創的一個學派。漢武帝為適應我國統一多民族國家治理的需要,採納董仲舒的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儒學便由私學一躍而成為佔據正統地位的官學。此後的歷代王朝,均大力加以提倡,使之成為中國古代政治制度與倫理道德的理論基礎。經過漫長歲月的浸潤,儒學滲透到中華民族生活的各個方面。秦漢至南北朝,出現了中國歷史上民族大融合的第一次高潮,使黃河文化在地域上大大擴充套件。這時,黃河文化的覆蓋面已遠不止黃河流域,而達到了兩漢的疆域,其文化的影響力遠及西城、日本與南海。從隋、唐至元末,中國境內又再次掀起一個民族大融合新高潮,使黃河文化的覆蓋面進一步得到擴充套件。至清朝建立,黃河文化與周邊的諸種文化相融合,便進一步成長為中華民族文化。

  (摘編自田學斌《黃河文化:中華民族的根和魂》)

  材料二:

  自強不息的剛健有為精神是黃河文化的核心民族精神,也是黃河文化中的原始民族精神,這是與原始社會黃土高原惡劣的生存環境相伴相生的。黃土高原惡劣的自然環境使黃河流域先民們的創造力、開拓精神、不屈不撓的鬥志被激發到了極致。於是在缺少文字記載傳承的遠古,這種精神以盤古開天地、女媧補天、夸父逐日、后羿射日、大禹治水等神話傳說的形式流傳在了中華民族成長的源頭,成為中華民族精神中的原始民族精崇德向善重義的人文主義精神源於黃河流城的祖宗崇拜和家庭倫理社會結構。西周初年統治者實行了以禮樂德治為特點的宗法分封制,後又經春秋戰國的進一步含蘊和“大一統”下儒家文化的“高高在上”,中華民族的主導民族精神得以確立。從此之後,以崇德、向善、重義為核心的人文主義精神開始覆蓋並構築中國社會的方方面面。它一方面追求社會秩序的“天下大同”,另一方面又強調“天下大同”的踐行者在個人,於是產生了獨具社會倫理特徵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逐級序進。在這架聯結個人和群體的逐級序進中產生了大量的人文主義精神,如“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不患寡而患不均”等。

  美美與共的和平理性精神來源於黃河流城艱苦的農耕生活。因艱苦求生,黃河流城的先民們養成了務實、勤勞和理性的性格。黃帝和炎帝涿鹿之戰後的結盟,又使其找到了最適合自己的民族融凝方式:美美與共下的統而合或統而不合。費孝通曾把這種各安其位、聯手發展的精神概括為“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

  家國一體的群體本位精神,是黃河流城以農耕為主的經濟形態和黃土高原獨特生態合力的產物。史前時代生活在黃河流域的先民是以血緣為紐帶的部落聯盟形式的宗主制政治,新石器時代晚期權力已越來越多地集中在宗主手中。黃土高原上以農耕為主的經濟生態奠定了華夏族依賴土地、追求穩定、務實和不喜遷徙的民族心理。黃河流域時而發生的災害,單靠個人的力量無法抵禦。於是為了保衛自己的勞動成果出現了宗主帶領民眾集中權力推動大規模農事作業的舉動,這種頻繁出現的群體主義舉措逐步養成了中國農耕經濟社會的群體本位文化。

  黃土高原惡劣的自然環境造就了黃河流域人民勤勞、勇敢、堅毅的守道精神。先民們向土而生,在勤勞的努力下,把中原大地的農業變成了不同於尼羅河流域和兩河流域的精耕農業,含蘊了高度發達成熟的中華文明。

  返本開新模式下的`創新精神源於黃河流城的祖先崇拜和由此形成的尋根文化,表現在文化傳統上,即“述而不作,信而好古”,因而中國文化史中多有注經之作。這種看似保守的文化傳統孕育了中華民族獨特的返本開新模式下的創新精神。因為“返本”是問題導向下的返本,追根溯源的過程就是“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創新過程。因而返本開新,即:在時代精神的觀照之下,對原典重新解讀,接續鮮活的智慧,找到新的亮點,使之煥發出新的生命之光。

  (摘編自陳會娟《黃河文化孕育的恢弘大氣的民族精神》)

  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A)(3分)

  A、黃河流城歷代都城留下的建築凝結了黃河文化的精粹,是中華文明的物質標誌,成為中華文明產生於黃河流域的見證。

  B、黃河文化傳承了中華文明的精粹,以黃河文化價值觀為基礎的政治制度和倫理道德,是民族和國家融合統一的靈魂。

  C、黃河文化的覆蓋面隨著歷史上民族大融合兩次高潮的到來而不斷擴充套件、至元代達到最大化,成長為中華民族文化。

  D、黃河文化中的原始民族精神在黃土高原的自然環境中生成,並在遠古時代藉助文字記載以神話傳說的形式流傳下來。

  2、根據材料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D )(3分)

  A、儒學由私學躍為官學,是我國統一多民族國家治理的需要、並逐步成為中國古代政治制度與倫理道德的理論基礎。

  B、崇德向善重義的人文主義精神,既追求“天下大同”、又強調個人的踐行,於是產生了個人到群體的逐級序進。

  C、先爭戰後結盟的黃帝和炎帝、找到了美美與共的民族融凝方式,認為各安其位、聯手發展是最適合民族發展的。

  D、黃河流城的先民們具有勤勞、勇敢、堅毅的守道精神,創造了與尼羅河流城和兩河流城精耕農業不同的生產模式。

  3、根據材料內容,下列各項中不屬於黃河文化所孕育的民族精神的一項是( D )(3分)

  A、自強不息,厚德載物

  B、和而不同,合作共贏

  C、眾志成城,家國情懷

  D、述而不作,信而好古

  4、關於黃河文化,材料一和材料二論述的側重點有什麼不同?(4分)

  ①材料一主要從黃河文化和中華文明的關係的角度,論述黃河文化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

  ②材料二從黃河文化的精神內蘊的角度,從六個方面論述黃河文化中孕育的民族精神。

  5、請簡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脈絡。(6分)

  ①文章採用了總分式論證結構。

  ②第一段總起,提出本文的中心論點:黃河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

  第二、三段分析論述,第二段論述了黃河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第三段黃河文化是中華民族的魂。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