亭長的意思
注音 ㄊ一ㄥˊ ㄓㄤˇ
拼音 tíng zhǎng
基本釋義
⒈ 戰國時,國與國之間為防禦敵人,在邊境上設亭,置亭長。秦漢時在鄉村每十里設一亭,置亭長,掌治安,捕盜賊,理民事,兼管停留旅客。多以服兵役期滿的人充任。此外設於城內和城廂的稱“都亭”,設於城門的稱“門亭”,亦設亭長,職責同上。東漢後漸廢。
⒉ 唐代尚書省各部在都事、主事之下設亭長,掌省門開閉和通傳等事務。
亭長「ㄊ一ㄥˊ ㄓㄤˇ」
⒈ 秦漢之制,每十里一亭,亭有長,掌理捕劾盜賊。
引《史記·卷八·高祖本紀》:「及壯,試為吏,為泗水亭長。」
唐·李華〈弔古戰場文〉:「亭長告餘曰:『此古戰場也,常覆三軍。往往鬼哭,天陰則聞。』」
引證解釋
⒈ 戰國 時,國與國之間為防禦敵人,在邊境上設亭,置亭長。 秦 漢 時在鄉村每十里設一亭,置亭長,掌治安,捕盜賊,理民事,兼管停留旅客。多以服兵役期滿的人充任。此外設於城內和城廂的稱“都亭”,設於城門的稱“門亭”,亦設亭長,職責同上。 東漢 後漸廢。
引《史記·高祖本紀》:“﹝ 高祖 ﹞為 泗水 亭長。”
張守節 正義:“秦 法,十里一亭,十亭一鄉。亭長,主亭之吏。”
⒉ 唐 代尚書省各部在都事、主事之下設亭長,掌省門開閉和通傳等事務。
引宋 馬永卿 《嬾真子》卷一:“唐 祕書省吏凡六十七人,典書四人,楷書十人,令史四人,書令史九人,亭長六人……世但知鄉村之吏謂之亭長,殊不知 唐 諸司多有之。尚書省,《志》雲:以亭長啟閉傳禁約。則知三省亦有也。”
▸ 南亭亭長
▸ 歌風亭長
▸ 短長亭
▸ 長亭短亭
▸ 長亭
▸ 十里長亭
▸ 拉長
▸ 三長四短
▸ 三長善月
▸ 冗長
▸ 日長似歲
▸ 日觀亭
▸ 三長月
▸ 日長至
▸ 讓長
▸ 日長如小年
▸ 撒手長逝
▸ 日短心長
▸ 容長
▸ 戎亭
▸ 日久歲長
▸ 柔長
▸ 人口增長率
▸ 丘亭
▸ 容長臉
▸ 酋長
▸ 渠長
▸ 日久天長
▸ 人口自然增長
▸ 卿長
▸ 青亭
▸ 孺亭
▸ 情長紙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