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陰曆的意思

注音 ㄊㄞˋ 一ㄣ ㄌ一ˋ

拼音 tài yīn lì

基本釋義

⒈  陰曆。一種曆法,其歷月的長短依據天象而定,平均值大致等於朔望月,大月三十日,小月二十九日。

lunar calendar;

國語辭典修訂本

太陰曆「ㄊㄞˋ 一ㄣ ㄌ一ˋ」

⒈  一種曆法。我國古稱月球為「太陰」,故根據月球環繞地球的週期而定的歷法即稱為「太陰曆」。如回曆就是純太陰曆,與太陽年毫無關係,因此沒有閏月。我國自古流傳至今的農曆,雖然稱為「陰曆」,其實是一種以陽曆為骨幹,以陰曆為附屬的陰陽合曆,所以,一年分成十二個月,大月三十日,小月二十九日外,還有三年一閏,五年兩閏,十九年七閏的置閏問題,目的在使歷年的平均長度相當於一個太陽年,並符合自然節氣。

引證解釋

⒈  即陰曆。曆法的一種。歷月的長短依據天象而定,平均值大致等於朔塑月。大月三十日,小月二十九日。歷年的長短只是歷月的整倍數,和迴歸年無關。通常說的“陰曆”指我國舊時通用的歷法,即農曆。

瞿秋白 《餓鄉紀程》十四:“那時是一九二一年一月二十五日晚十一時光景,太陰曆的庚申年十二月十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