沐猴而冠的意思
注音 ㄇㄨˋ ㄏㄡˊ ㄦˊ ㄍㄨㄢˋ
拼音 mù hóu ér guàn
詞性 成語
基本釋義
⒈ 獼猴戴帽子。比喻外表雖裝扮得很像樣,但本質卻掩蓋不了。常用來諷刺依附權勢、竊據名位之人。
英文 lit. a monkey wearing a hat (idiom), fig. worthless person in imposing attire
法語 Xiang Yu
沐猴而冠「ㄇㄨˋ ㄏㄡˊ ㄦˊ ㄍㄨㄢˋ」
⒈ 沐猴,獼猴。沐猴而冠指獼猴性急躁,不能若人久著冠帶。比喻楚人的性情暴躁。語出後譏諷徒具衣冠而沒有人性的人。也作「木猴而冠」、「沐猴冠冕」、「沐猴衣冠」。
引《史記·卷七·項羽本紀》:「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
《漢書·卷四五·伍被傳》:「夫蓼太子知略不世出,非常人也,以為漢廷公卿列侯皆如沐猴而冠耳。」
引證解釋
⒈ 獼猴戴帽子。比喻外表雖裝扮得很像樣,但本質卻掩蓋不了。常用來諷刺依附權勢、竊據名位之人。
引《漢書·項籍傳》:“人謂 楚 人沐猴而冠耳,果然。”
顏師古 注:“言雖著人衣冠,其心不類人也。”
《晉書·張載傳》:“至如軒冕黻班之士,苟不能匡化輔政,佐時益世,而徒俯仰取容,要榮求利,厚自封之資,豐私家之積,此沐猴而冠耳,尚焉足道哉!”
亦省作“沐冠”。 宋 林希逸 《代毛穎謝表》:“志雖酬於脫穎,嘲莫解於沐冠。”
梁啟超 《論自尊》:“夫沐冠而喜者,戲猴之態也。投骨而嚙者,畜犬之情也。”
▸ 沐猴衣冠
▸ 沐猴冠冕
▸ 沐猴冠
▸ 衣冠沐猴
▸ 沐猴舞
▸ 沐猴
▸ 虎而冠者
▸ 虎而冠
▸ 土龍沐猴
▸ 沐冠
▸ 猴冠
▸ 掛冠而歸
▸ 掛冠而去
▸ 軒鶴冠猴
▸ 入冠
▸ 三釁三沐
▸ 弱冠之年
▸ 如是而已
▸ 肉冠
▸ 日出而作
▸ 歃血而盟
▸ 蠕蠕而動
▸ 戎冠
▸ 日冠
▸ 灑淚而別
▸ 纕冠
▸ 卻非冠
▸ 去而之他
▸ 然而
▸ 柔而不犯
▸ 群而不黨
▸ 攘臂而起
▸ 若而
▸ 卻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