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蝨的意思

注音 ㄕㄚ ㄕ

拼音 shā shī

基本釋義

⒈  亦作“沙蝨”。

⒉  一種細小而極毒的蝨子。

⒊  石蠶的別名。見明李時珍《本草綱目·蟲一·石蠶》。

引證解釋

⒈  亦作“沙蝨”。 一種細小而極毒的蝨子。

晉 葛洪 《抱朴子·登涉》:“又有沙蝨,水陸皆有,其新雨後及晨暮前,跋涉必著人,唯烈日草燥時,差稀耳。其大如毛髮之端,初著人,便入其皮裡,其所在如芒刺之狀,小犯大痛,可以針挑取之,正赤如丹,著爪上行動也。”
唐 元稹 《哭女樊四十韻》:“山魈邪亂逼,沙蝨毒潛嬰。”
《太平廣記》卷四七八引 前蜀 杜光庭 《錄異記·沙蝨》:“潭、袁、處、吉 等州有沙蝨,即毒蛇鱗中蝨也。細不可見。夏月,蛇為蝨所苦,倒掛身於江灘急流處,水刷其蝨;或臥沙中,碾蝨入沙。行人中之,所咬處如針孔粟粒。四面有五色文,即其毒也。”
明 李時珍 《本草綱目·蟲四·沙蝨》:“按 郭義恭 《廣志》雲:沙蝨在水中,色赤,大不過蟣,入人皮中殺人。”

⒉  石蠶的別名。見 明 李時珍 《本草綱目·蟲一·石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