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蝟亞科

[拼音]:Jilin Sheng

[英文]:Jilin Sheng

位於中國東北地區中部,因省會最初設在吉林市而得名。簡稱吉。東與俄羅斯接壤。東南以圖們江、鴨綠江為界河與朝鮮相望。西南界遼寧省、西接內蒙古自治區,北鄰黑龍江省。介於北緯40°52′~46°18′,東經121°38′~131°19′,東西長約600公里,南北寬約300公里,略呈西北窄而東南寬的狹長形,面積18.74萬平方公里。1990年人口2465.8721萬。 轄1地區和1自治州、6地級市、16縣級市、22縣、3自治縣。省會長春市。

自然條件

地質

省境地質構造大致以北緯43°(和龍—輝南—梅河口一線)為界。線南屬中朝準地臺,前震旦紀變質岩系廣泛出露,線北屬華力西地槽褶皺帶。古生代前,南部地臺區有大栗子式鐵礦生成。上部古生代有煤形成。華力西運動使東部吉林地槽發生強烈褶皺,並有花崗岩廣泛侵入,生成多種金屬(金、鐵、銅、鉛、鋅等)礦。三疊紀末形成的東北—西南向斷裂帶,在地塹盆地中堆積了中上侏羅紀、下白堊紀以陸相碎屑岩為主的含煤建造。燕山運動時東部長白山地褶皺與岩漿活動都很強烈,產生多種金屬(銅、鉛、鋅、銀、金、鉻、銻、鎳、鉬等)礦。西部松遼平原則發生強烈拗陷,沉積深厚的堆積與內陸湖相白堊系,在扶余、大安等地蘊藏豐富的石油、天然氣資源。燕山運動為現代地貌基本輪廓奠定了構造基礎。老第三紀時,燕山期形成的山地經長期剝蝕已準平原化,但在山間盆地中堆積作用盛行。其中夾有煤層(琿春、舒蘭、伊通等地)與油頁岩(樺甸等地)。喜馬拉雅運動主要表現為撓曲斷裂活動,繼承華夏向構造,山地沿斷裂繼續隆起,平原則繼續下沉進行堆積,形成深厚的河湖相堆積物,其上覆有無層理的黃土狀粘土層。

地貌

省境地勢東南高西北低,可分為兩大部分。

東部山地

屬新華夏系隆起帶,構造與山文走向均為北北東—南南西和北東—南西向。新生代火山活動次數多,延續時間長,分佈廣泛。其中以上新世中期玄武岩噴發規模最大,覆蓋在山區夷平面上,形成廣大熔岩臺地,方山與孤丘等熔岩地貌尤為顯著。第四紀火山活動以中心式噴發為主,火山錐增多。長白山主峰白頭山即為休眠火山,在16與18世紀還有噴發。白雲峰海拔2691米,為東北最高峰。東部山地普遍存在2~3級夷平面和發育多級河流階地,第四紀以來地殼仍在間歇上升中。在地貌上,平行的山脈、丘陵和寬廣山間盆、谷地相間分佈。大致位於張廣才嶺—威虎嶺—龍崗山脈聯線以東,海拔一般800米以上,長白山脈綿亙於東南部邊境,是長白熔岩高原與中山區,山間有延吉、渾江和敦化等盆地。張廣才嶺—威虎嶺—龍崗山脈至大黑山之間為吉東低山丘陵區,包括龍崗山、吉林哈達嶺、大黑山等,海拔一般300~600米,由於松花江及其支流的侵蝕,地表呈低山寬谷狀,山形渾圓,有輝發河、蛟河、吉林等盆、谷地。

西部平原

位於大黑山以西,屬新華夏系沉降帶,地勢低平。海拔一般120~250米,包括東部山前臺地、鬆遼分水嶺和松遼平原等地(見東北平原)。哈大鐵路線兩側為海拔約200米,寬窄不一的洪積臺地,是東部山地向西部平原過渡地帶。東遼河、松花江及其支流伊通河、飲馬河流經其間,受到不同程度切割,呈微波起伏狀。

鬆遼分水嶺以北,東部山前臺地以西,松花江下游與嫩江下游及其支流洮兒河流域,為鬆嫩平原的一部分,海拔一般120~200米,相對高度5~10米。

鬆遼分水嶺以南,東遼河及西遼河谷地有寬廣的沖積平原。並有沙丘分佈。雙遼附近為一典型風沙區,是西遼河流域風沙地形東延部分。

氣候

省境東南部山地氣候冷溼,西北部平原接近蒙古高原,氣候乾暖。全省屬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春季乾燥多風,夏季溫暖多雨,秋季晴冷溫差大,冬季漫長幹寒。1月均溫一般-20~-14℃,7月大部在20~23℃,日均溫10℃以上活動積溫2400~3000℃。 年降水量400~1000毫米。降水分佈自東向西遞減:長白山地東南側年降水量800~1000毫米,西部平原的臺地年降水量500~700毫米,平原部分年降水量多在400~500毫米,氣候乾旱。

水文

吉林省的河流分屬松花江、遼河、鴨綠江、圖們江、綏芬河流域,其中以松花江水系最重要。松花江的正源二道白河,發源於白頭山天池,向北流至兩江口以下稱二道江,與頭道江會合,向西北流至扶余縣匯合嫩江後稱松花江。流域面積約佔全省面積的2/5,水量與水力資源豐富,建有一批大、中型水電站,並提供大量工、農業用水。松花江自吉林市以下可通航,是省內經濟價值最大的河流。松花江在省境的主要支流有輝發河、飲馬河、伊通河、呼蘭河、拉林河等,其中輝發河流經省境東南部,流域內夏雨集中,對松花湖水量及放流量均有影響。東遼河為遼河東源,流經省境南部。鴨綠江、圖們江分別向西南、東北分流,為中、朝界河,其共同特點是坡降大,水量多。松花湖位於省境中部,為松花江上的人工湖;白頭山天池在省境東南中、朝邊境上,系火山口湖,湖水深,湖面海拔高,湖水由北部缺口闥門流出,成為松花江水系二道白河之源。此外,省境西北部有許多平原湖沼。

土壤

大黑山以西哈大鐵路兩側一帶的洪積臺地為東部山地向西部平原過渡地帶,主要土類是黑土,肥力甚高,已開發為糧食生產基地;在排水狀況較差、地下水位較淺的沖積平原與階地上,則分佈有暗色草甸土、草甸沼澤土和沼澤土。從臺地向西延伸,即為鬆遼分水嶺,在長春、公主嶺至長嶺、通榆一帶,主要為草甸草原黑鈣土、草甸土分佈區。鬆遼分水嶺以北的鬆嫩平原上草甸植被廣泛分佈,在黑鈣土形成中常伴有顯著的草甸化過程,使土壤表層既有豐富腐殖質,又形成多量的鏽斑和鐵質結核,形成草甸黑鈣土。在地勢低平、地下水位較高處,則形成碳酸鹽黑鈣土,低窪地區形成鹽漬化草甸黑鈣土或鹽漬土,大黑山以東的東部山地多分佈暗棕色森林土,並零星分佈有白漿土、沼澤土和草甸土。長白山地土壤的垂直分佈甚為明顯。

動植物

省境東部長白山地由於氣候冷溼,適宜森林生長,分佈有以紅松、楓樺為主的大面積針闊葉混交林。較重要的針葉樹樹種除紅松外,有魚鱗松、沙鬆、紅皮臭及色木、黃菠蘿、紫椴、水曲柳、胡桃楸等。原始林經火燒或採伐後,常形成以山楊、白樺為主的次生林。珍貴動物有東北虎、梅花鹿、紫貂、麝等。1960年建立了長白山自然保護區。吉東低山丘陵因農業開發歷史悠久,次生落葉闊葉林面積廣大。省境西部平原哈大鐵路兩側一帶的臺地,其地帶性植被為森林草原,目前天然植被已極少見,榆樹和山楊較多見。草甸草原植物有敗醬、野火球、貝加爾針茅、孤茅等。鬆嫩平原的天然植被為羊草草原,除羊草外,以貝加爾針茅和西伯利亞艾菊佔優勢,是重要的放牧和割草地。草原動物有草原黃鼠、黑線姬鼠、蒙古兔、蒙古百靈、地等。

自然地理區

在中國綜合自然區劃中,吉林省大部屬於中國東部季風區,僅西北鎮賚、白城、洮安、雙遼一隅屬中國西北乾旱區內蒙古溫帶草原地區的科爾沁草原區。前者東部屬東北東部山地針闊葉混交林區,西部屬東北平原森林草原、草甸草原區。

東北東部山地針闊葉混交林區在省境包括長白山地、吉東低山丘陵亞區。

長白山地

以海拔800米以上的針闊葉混交林中山與高原景觀型別為主,是省境高寒區,氣候冷溼,森林茂密,礦產資源豐富,林副、工礦業發達。

吉東低山丘陵

以海拔500米以下的溫帶次生落葉闊葉林(以櫟林為主的雜木林)低山丘陵景觀型別為主。農業谷地景觀型別面積也相當廣闊,水利條件優越,為本省重要水稻產區。水力資源豐富。為松花江上游梯級開發重點地段,煤、油頁岩、鎳、金等礦藏豐富。

東北平原森林草原、草甸草原區在省境包括東部山前臺地和松遼平原中西部兩亞區。

東部山前臺地

以森林草原黑土臺地平原景觀型別為主。地形微波起伏,土壤肥沃,農耕條件好,是本省和東北的最重要商品糧基地。

松遼平原中西部

是省內地勢最低,降水最少,以草原黑鈣土平原景觀型別為主。草場面積廣闊,農牧業發達,是吉林省牧業基地。

發展簡史

吉林省歷史上長期是滿、蒙古、朝鮮等少數民族活動和聚居之地。漢族雖很早就移入省區中部和東部一帶,從事農業和採集業,但滿、蒙古、朝鮮族及其先世對省內的經濟開發影響較大,約3000年前(周)活動在長白山北部一帶的肅慎部族(漢稱挹婁,隋唐稱靺鞨,皆系滿族前身)以射獵為主,為本區原始居民。唐代時曾建渤海國(靺鞨諸部族)於東部山區。宋代時又建金國(女真)。明以後滿族經濟活動則有畜牧、採集、狩獵、捕魚及農業等多種生產。省境西部,古稱鮮卑、契丹、韃靼,均為蒙古族同系,以遊牧為主。北宋時建立遼國,滅渤海國,勢力達於省境東部。至明末,全省仍為人煙稀少,山林茂密,草原豐美的地區。

清順治年間,頒發招墾令,鼓勵華北農民來東北地區開墾,但至乾隆五年(1740)又頒佈了“流民歸還令”,施行封禁政策。在此期間,長白山區劃為清室採參與狩獵地,東豐、梅河口、輝南、磐石一帶為皇室圍場,從今松花江畔的法特起經長春至今遼寧省開原築有柳條邊牆。以西為蒙古族牧地,禁止越境。但清政府的封禁政策並未能阻止為生活所迫的華北大批漢族農民流入吉林中部一帶,並向北、向東、向西擴充套件。1791年蒙古王公也開始在長春一帶招民開墾。在農墾區內出現了釀酒等手工業和小的集鎮,東部鴨綠江和圖們江流域也有不少漢族和朝鮮族移入,從事農業、伐木和採集。嘉慶八年(1803)廢止禁令,光緒四年(1878)吉林又設定墾務局,大事墾殖,經濟面貌大為改觀,並逐步形成東部的農林地區,中部的農業地區和西部農牧地區的差異特點。

清初,自1676年寧古塔將軍移駐吉林,為吉林省設制之始。其所轄範圍包括現今省境中東部、黑龍江省東南部,及烏蘇里江以東、黑龍江以北廣大地域。光緒三十三年(1907)五月吉林省正式建制,省會設在吉林,轄區跨今吉、黑兩省大部分地區,下設吉長、濱江(哈爾濱)、依蘭(三姓)、延吉四道,一直延續到中華民國時期。

20世紀初始建鐵路,1903~1929年修通了中東鐵路南滿支線、吉長、四洮、吉敦、天圖、沈吉等線,日偽時期又修通了長圖、長白、 牡圖、拉濱、 白阿、梅輯、鴨臨等線。這些鐵路改變了以吉林為中心的官馬驛站交通系統和區域聯絡方向,哈爾濱及其所聯絡的地區也由吉林省析出。從而加強了長春的政治和交通地位。

人文概況

人口與民族

人口共2465.8721萬,每平方公里132人,稍高於全國人口平均密度,在東北地區則低於遼寧、高於黑龍江省。近代吉林省人口增長主要是由於農業人口大量移入。凡農業開墾歷史較久,交通方便,自然條件適於農業生產的平原和河谷地區,人口密度都較高,省境中部沿哈大、長濱、吉長和四梅等鐵路沿線人口最密,長春市所屬縣、區每平方公里為315人。 而西北部與東南部則較稀疏,延邊朝鮮族自治州僅42人。由於歷史上殖民地性商品經濟的發展和鐵路網的形成,全省原有城鎮數目和城鎮人口均較高。1948年後,由於工礦業發展迅速,城鎮人口中非農業人口在全省總人口中的比例增加快,現已佔全省人口的42.65%,為中國城鎮人口比重大的省份之一。

吉林為多民族省份,除漢族外,有朝鮮、滿、蒙古、回及錫伯、達斡爾族等35個少數民族, 共有人口183萬。漢族遍佈全省,以中部地區最集中,主要從事農業生產,工業職工中也以漢族比例最大;朝鮮族70%的人聚居在延邊朝鮮族自治州,其餘分佈在通化地區和吉林市各縣,對水稻生產有豐富經驗,從事工礦業的人數也迅速增加;滿族散居在各地,以吉林、琿春等地較集中,多從事農業生產,生活習慣與漢族無大差別;回族多在城鎮從事食品業、商業或工業生產,一小部分在農村從事農業生產;蒙古族多居住在白城地區,集中在前郭爾羅斯蒙古族自治縣,兼營農牧業;錫伯族多居住在扶余、前郭縣,從事農業生產。1948年後,本省少數民族聚居地區先後實行了民族區域自治,建立了各級自治政權,分散在各地的少數民族還成立了民族鄉。

經濟概況

經1948年以來的建設,全省已成為中國重要的機械、化工、森工、造紙、製糖等的工業區,也是重要的林業、糧、豆和畜牧基地。

農業

中國重要商品糧基地之一,也是大豆重點產區和林業甜菜基地。並有牧業、菸草及山林特產等多種農業經營。全省農業總產值1990年為189.1億元。 在各類用地中,農業用地佔土地總面積的21.1%,林業用地佔48.6%,牧業用地佔8.1%。土地墾殖率以中部各縣最高,一般為50%左右,西部多為30%左右,東部則低於10%。林地面積東部多,西部少,草原草坡面積則西多東少。吉林無霜期較短,冬季氣溫很低,作物越冬困難,故為一年一熟區,除種植水稻連作外,大部地區是旱田一年一熟單作制,並實行大豆與雜糧輪作。

(1)種植業是省內重要農業部門,其產值佔農業總產值的3/4,主要集中在中部和西部地區,以糧豆作物為主,經濟作物的增長較快。糧食作物中,主要有玉米、穀子、高粱、水稻和小麥。1990年玉米產量達1529.6萬噸,居全國首位。玉米商品率遠高於山東,每年有大量玉米銷往國內各地和出口。大豆產量居全國第 2位。以粒大、形圓、色佳和含油率高而著稱,在國內外市場享有較高聲譽。經濟作物中,甜菜和菸葉具有重要意義。

(2)林業在中國佔重要地位, 森林面積約佔全國6%,是中國主要林區之一。東部長白山地天然林較多。以成齡林為主,對保持生態平衡、涵養水源和水土保持作用大。中部多天然次生林,西部以人工林為主,“三北”防護林地區已發揮了防護作用。野生名貴藥材有山參、黨蔘、細辛、貝母、黃芪等,並有園參及其他栽培藥材。採集業和狩獵業亦較發達,並有鹿、貂、柞蠶、蜂、兔的飼養。人蔘、貂皮、鹿茸為東北“三寶”,現均以人工栽培和飼養為主,產量均佔中國第1位。柞蠶放養有發展潛力。

(3)畜牧業在全省農業中也佔一定地位。 西部有廣闊的草原,東部山區有林間草地。1990年全省有大牲畜309.07萬頭,牛佔一半以上,馬、騾次之。1990年肉豬出欄頭數419.6萬頭。

(4)省內有適宜養魚水面約27萬公頃,但漁業比重很小,以淡水捕撈為主。

農業區

全省農業生產分佈同農業自然條件的東西差異、開發歷史及民族分佈等因素密切相關,形成自東而西的4個地帶:

(1)東部山地林農地帶。國家重要的用材林基地。位於張廣才嶺—龍崗山脈聯線以東,林業及林副業收入佔農業總收入的30%以上。以人蔘和烤煙生產馳名。還有養鹿、採集、狩獵、種植藥材等。種植業主要分佈在延吉、琿春、敦化、通化等河谷平原及山間盆地。

(2)中東部低山丘陵農林地帶。以農為主、農林結合的地區。位於張廣才嶺—龍崗山脈以西、大黑山以東的地區,松花江及其支流的河谷平原,水利事業發達,是吉林省最重要的商品水稻基地。

(3)中西部臺地平原農業地帶。是全省最重要的商品糧基地和糖料、油料基地。指大黑山以西和西部平原農牧地帶之間哈大鐵路兩側的臺地平原黑土地區。區內地勢平坦,耕地連片,80%以上的農田適於機械化耕作。主要作物為玉米、大豆、高粱、穀子、小麥和甜菜、向日葵等,畜牧業以養豬為主,牛、羊、兔和家禽生產也較多。

(4)西部平原農牧地帶。全省最大的商品牛和細毛羊基地及甜菜和葵花籽的重要產區。草原面積廣闊,牧地123萬公頃,佔全省牧地55%, 有發展牧業的優越條件。本區也是“三北”防護林的組成部分,發展林業對促進農牧業發展有重要意義。

工業

全省現已初步建立起以機械、化工、森工、造紙、紡織、製糖等重輕工業為主的工業結構。1990年全省工業總產值552.4億元。 工業產值在工農業總產值中的比重由1949年的29%上升到74%。由於對原有工業的改造與擴建及新興工業部門的不斷出現,工業結構發生重大改變。目前,機械製造已躍居各工業部門之首;化學工業獲較大發展並加強了與石油、採煤等部門的聯絡;造紙工業的發展改變了過去紙漿生產能力大,造紙能力低的不合理狀況,同時促進對木材和蘆葦資源的綜合利用;製糖工業的發展促進了甜菜生產;毛紡工業的發展促進了養羊業。

由於工業的增長和結構的變化,改變了吉林在東北地區及全國的經濟地位和經濟聯絡。汽車、鐵路客車、鐵合金、 電石、木材、 機制紙及紙板、黃金、拖拉機、石油、糖等產量,在中國具有重要地位。

工業部門以重工業為主。機械、化學、電力、冶金等部門約佔工業產值的一半以上;輕工業則以食品、紡織、造紙等為主。工業分佈以中部交通發達地區,特別是長春、吉林兩市最為集中,共佔全省工業總產值的60%左右,白城和延邊地區則較薄弱。

(1)機械製造工業。原為省內工業薄弱部門之一,1949年的產值不到工業總產值的5%,1956年以後,由於長春第一汽車製造廠以及鐵路客車、農機等廠建成,從根本上改變了極端落後的面貌,成為吉林省產值最高的工業部門。此外,較重要的還有四平的農業機械(聯合收割機)、礦山、石油工業專用裝置製造以及吉林的機床、冶金、化學工業專用裝置製造等。

(2)化學工業。原有基礎薄弱,幾無基本化學工業,自1957年中國第1個化學工業基地在吉林建成後,化學工業總產值已躍居全省工業的第2位。 主要產品電石、化肥、染料的產量均居中國重要地位,同時也為發展合成纖維、塑料、合成橡膠等有機化學工業提供了原料。

(3)電力工業。水力發電在電力生產結構中佔有較大比例。豐滿發電廠為目前東北大型水電站之一。此外有中朝合營的雲峰發電廠。中、小型水電站和火電廠遍佈各地,規模最大的火電廠是吉林熱電廠,次為前郭縣長山熱電廠。松花江上游梯級開發的白山(一期工程)和紅石電站已建成,白山電站(一期90萬千瓦)已成為東北地區的最大水電站。

(4)冶金工業。過去僅有采礦,而無冶煉;採礦業又以有色金屬為主,黑色金屬較少。有色金屬資源豐富,以銅、鉬、鉛、鋅、金、鎢、銀等為主,也有多種稀有金屬。樺甸夾皮溝金礦已開採160多年,此外還有二道甸子、琿春金礦,小西南岔金銅礦及汪清天寶山、渾江、集安鉛鋅礦,磐石鎳礦,通化與臨江銅礦等。鋼鐵工業原來僅在通化地區大栗子、七道溝有鞍鋼附屬的鐵礦山。50年代後吉林鐵合金廠和通化鋼廠的先後建成,才使冶煉工業初具規模。 1990年全省鐵合金年產量達27.46萬噸。佔中國的11%,居中國之首。通化鋼廠是省內最大鋼鐵產地。

(5)能源工業。省內主要煤田有遼源、通化、舒蘭、蛟河、營城等。20世紀70年代新建成扶余油田。全省原油產量居中國第8位。

(6)森林工業和造紙工業。具有全國意義的工業部門。所產木材僅次於黑龍江,佔中國第2位;機械紙及紙板產量佔中國第10位。規模最大的造紙廠有吉林、石峴、白城和開山屯化纖漿廠。

(7)食品工業。省內重要工業部門,其產值佔各工業部門的第2位,以製糖、捲菸、釀酒和糧油加工為主,玉米加工工業大有發展前途。利用人蔘、鹿茸等名貴藥材生產的煙、糖、酒暢銷國內外。

(8)紡織工業。有化學纖維、棉、毛、麻、絲絹紡織、針織品工業和縫紉業等。

工業分佈

工業主要集中在長春市、吉林市。工業產值每年都在100億元以上。其中,長春市是以汽車、鐵路客車等運輸機械工業為主的多種工業中心,機械工業產值約佔全市工業總產值的1/2,其他主要工業部門依次是食品、紡織、建材和電子。吉林市是以化學工業為主體的多種工業結合的城市,其中化工產值佔全市工業總產值的1/4以上,是中國著名的“化工城”。其他主要工業部門依次是電力、食品、機械、冶金、造紙、紡織等。四平市過去以製糖、榨油、麵粉等食品工業比較重要,20世紀50年代以來機械工業(農機、農具製造等)發展迅速,並新建了化工、建材、紡織等中小型工業。遼源市工業以採煤和日用化工為主,通化市以冶金、食品和建材工業為主。

交通運輸

省境地處東北地區中部,南北交通地位重要。省內東西狹長,經濟差異明顯,也帶來了東西交通運輸的重要性。中部地區自古就是溝通南北的官馬驛道。清設有驛站和驛道,有瀋陽—吉林,吉林—寧安,吉林—扶余3條幹線和一些支線。鐵路修建以前,松花江水運相當重要,古老城市的形成(吉林、扶余、農安)均沿河道分佈。 但自1903年省內第1條鐵路(中東鐵路南滿支線)建成後,逐漸改變了以吉林為中心的原有交通系統,長春、四平等城鎮的交通地位日趨重要,併成為重要的交通樞紐。1943年鐵路已成為交通網的骨幹,水運衰退。20世紀50年代以來,又修築了吉舒、煙白、陶榆、長白、長林等5條鐵路。現已形成以鐵路為主,公路為輔,與航運相銜接的交通運輸網。1990鐵路營業里程3472.1公里,平均每100平方公里有鐵路2.02公里,是中國鐵路長度和密度最高省區之一。

(1)南北鐵路幹線有哈大、拉濱、牡圖、平齊和沈吉等,其中哈大線為主要幹線,是省內唯一的複線鐵路,裝置先進,通過能力最高。其中南運物資以木材、煤炭為主,大部為黑龍江省南運的過境物資,次為糧食、金屬礦石等。北運物資則以建築材料、鋼鐵及其製品、焦炭、機械裝置和日用百貨等。陶榆鐵路是哈大線支線,以外運糧食為主。橫貫東西的幹線以長圖線最為重要,從長春向西連線長白線。四梅和梅集鐵路是四平和通化地區間聯絡的重要幹線。

(2)公路全長2.65萬餘公里,遍佈全省,起輔助鐵路、溝通城鄉的作用,長春、吉林是主要的公路運輸中心。

(3)松花江是省內主要航道。自豐滿水壩修成後,航道分為兩段。松花湖是水運最發達地區,以聯絡吉林、樺甸、蛟河3地為主。 吉林以下至哈達灣經烏拉街、紅旗至五棵樹153公里,是豐滿以下的通航河段,擔負著城鄉間農產品及工業品的交流任務。中朝界河鴨綠江和圖們江是輸送長白山木材的河道。松花江、嫩江的水運主要是輸送木材,煤炭等。4月中旬~11月下旬為通航期。

(4)民用航空始於1958年,從長春到北京、大連、廣州、上海、哈爾濱、瀋陽、鄭州、武漢、成都、延吉等地均有直達航線。

此外,吉林已開闢對朝鮮的邊境貿易口岸14個,對俄羅斯的長嶺子邊境貿易口岸也已開放。

參考文章

奶牛胚胎移植技術在吉林省永吉縣獲得成功牛吉林省集安引進釀酒葡萄新品種果樹園藝石門鎮[吉林省安圖縣]的歷史沿革專項地理吉林省長春市榆樹市的歷史沿革專項地理吉林省長春市吉林省長春市朝陽區的歷史沿革專項地理吉林省通化市通化縣的歷史沿革專項地理吉林省通化市東昌區的歷史沿革專項地理吉林省白山市長白朝鮮族自治縣的歷史沿革專項地理吉林省松原市長嶺縣的歷史沿革專項地理吉林省(Jilin Sheng)的由來中國地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