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裡舞蹈

[拼音]:langmanzhuyi yinyue

[英文]:romantic music

19世紀初至中葉近半個世紀間,發生在歐洲的一種新的音樂潮流和創作風格,它的影響一直延續到19世紀後半葉。浪漫主義一詞來源於romance,此字原指流行於歐洲中世紀的英雄史詩和騎士傳奇;19世紀初被用來稱呼當時興起的文學運動之後,又被運用到音樂中來。對浪漫主義音樂這個概念,歷來有兩種對立的看法:一種看法認為整個19世紀的歐洲音樂都可稱為浪漫主義音樂,19世紀是浪漫主義音樂的世紀;另一種看法則否定浪漫主義音樂的存在,認為用浪漫主義來概括19世紀歐洲音樂是錯誤的。這兩種看法都有其片面性。過分擴大它的內涵和範圍或無視它的存在,都不符合客觀歷史事實。

概述

浪漫主義音樂,作為歐洲音樂特定歷史時期的一種潮流,有它產生、發展、衰落的過程。浪漫主義音樂的產生,有深刻的社會歷史根源。法國大革命後歐洲大陸封建復辟的情勢,特別是隨後興起的歐洲資產階級民主運動和民族運動,為這種新的音樂潮流的產生和發展提供了肥沃的社會歷史土壤。它同發生在文學藝術領域中的浪漫主義思潮有著密切的聯絡。作為維也納古典主義向浪漫主義過渡時期代表人物的L.van貝多芬,在他的晚期創作中已經顯露出浪漫主義潮流的徵兆。在19世紀10~20 年代拿破崙失敗、封建勢力重新抬頭時期,在德、奧以F.舒伯特、C.M.von韋伯為代表的這種新的潮流和風格終於出現。由於他們的早逝,浪漫主義音樂有待於進一步發展。在30~40年代歐洲民主民族運動開始逐步發展和高漲時期,這個任務由F.門德爾鬆、R.舒曼和早期的R.瓦格納完成了。幾乎與此同時,在七月王朝統治下的法國具有浪漫風格的H.柏遼茲音樂崛起。當時寄居在法國的具有強烈民族意識的波蘭音樂家F.F.肖邦和匈牙利音樂家F.李斯特,將這種新的音樂發展到了一個新的高度。這一切構成了歐洲浪漫主義發展的鼎盛時期。19世紀50年代以後,歐洲的民主運動進入低潮,音樂中的浪漫主義潮流開始衰落,這在R.瓦格納的後期歌劇創作中已經顯露。其後,浪漫主義音樂逐漸走向解體。但是,它的影響在19世紀後半葉的許多作曲家的創作中仍可看到,故也有人稱A.布魯克納、R.施特勞斯等一批作曲家為後期浪漫派。

特徵

音樂中的浪漫主義同文學詩歌領域中的浪漫主義運動有所不同,它缺乏後者所具有的那種鮮明的創作綱領和理論化了的美學主張,也未能形成一個有統一藝術思想綱領的創作集團。然而,作為一種音樂流派,它具有一系列共同特徵。這些特徵同浪漫主義文學詩歌的特徵之間有許多共同點,同時又具有音樂藝術所獨有的特色。這些特徵是:

強調個人主觀情感的表現

他們強調自我發現、自我表現,內心的激情在創作中得到強烈、深刻的表露。甚至帶有自我崇拜的傾向。具有啟蒙運動精神的古典主義音樂,常常把全人類的命運和前景作為自己所要謳歌的物件,而浪漫主義音樂則把個人的命運和感受視為最重要的內容,音樂有時帶有明顯的自傳性質。浪漫主義音樂中的主人公,常是些充滿了想象、憧憬和渴望的人物,然而這一切又總是帶有空幻的性質,缺乏明確目標,因而往往陷入一種莫名的憂鬱、焦慮和惶惑之中。浪漫主義音樂中常常出現一些孤芳自賞、憤世嫉俗的形象,他們感到生不逢時,時而精神振奮,熱情澎湃,時而又陷入感傷、消沉和失望。五光十色的現實生活,通過這種具有濃厚的個人主觀情感色彩的稜鏡折射出來,它反映了資產階級民主運動發展時期,處於中等地位的市民知識階層的一種社會心理,對社會生活現狀不滿,要求進一步解放個性和獲得更大的精神自由。

對大自然景物的表現佔有愈來愈重要的地位

作曲家在作品中常常把自己的主觀心靈同客觀的大自然融合為一體,二者之間存在著一種極為親切的關係。同啟蒙運動時期的古典主義音樂相比,浪漫主義音樂中的自然景物的表現具有更為濃厚的主觀感情色彩。這在一定程度上間接地反映著音樂家本人對社會現實的感情關係。他們對現實環境中的庸俗、卑陋感到厭惡,以音樂創作中的恬靜、安謐、清新的另一個世界與之相對置,把自己沉浸到這個幻想的世界裡,自我陶醉,在那裡尋找現實生活中難以得到的東西。

在音樂中追求民族民間的內容和情趣

本民族的或其他民族的古老民間傳說、故事,質樸單純的民間音樂素材,在他們的創作中佔據重要位置,從而使他們的音樂獲得了某種清新、質樸的氣質和格調。與古典主義音樂相比,浪漫主義音樂在這方面的追求是更加自覺的。這種現象顯然同歐洲一些國家日益增長的民族意識有一定聯絡。雖然某些作品中出現過渲染中世紀封建宗法制度和帶有宗教神祕傾向的題材,但這種傾向始終未能成為主流。

在音樂的體裁樣式和一系列表現手段方面都有自己

的特色

在體裁方面特別重要的是出現了具有濃厚浪漫氣質的新的器樂(特別是鋼琴)獨奏體裁,諸如即興曲、夜曲、敘事曲、諧謔曲、音樂會用練習曲、幻想曲、各種富於民族民間色彩的舞曲、無詞歌等,其中有相當一部分是帶有標題音樂性質的。這些新的體裁為作曲家表現富於浪漫主義性質的感情內容提供了廣闊的可能性。聲樂藝術歌曲也成為這個時期最富於浪漫氣質的體裁,它的發展也體現了音樂進一步要求同詩歌相結合的浪漫主義美學理想。浪漫派作曲家們一方面把一首首相對獨立的器樂(鋼琴)、聲樂作品,在標題內容和音樂素材的總的構思下,聯結成一個有機的整體,形成新穎獨特的器樂套曲或聲樂套曲;另一方面又把多樂章的交響曲套曲,在總的標題構思原則下壓縮為精練集中的單樂章結構,形成了標題性交響詩。這種單樂章的標題性交響詩,是浪漫主義音樂的獨特產物,它充分體現了打破各藝術門類的界限,使音樂同文學相結合這一浪漫主義美學原則。

為適應新內容的需要,浪漫派音樂家們使一系列音樂表現手段獲得了新的表現力。浪漫主義由於強調感情抒發,從而使曲調的表現力加強了,自由、舒展、大幅度起伏的寬闊的歌唱性曲調進入了器樂、乃至交響曲領域,改變了古典主義器樂中往往以動機展開方式為基礎的器樂性旋律的面貌。從曲調風格上看,具有質樸單純的民歌氣質的因素明顯增強,節奏變得更加豐富了,特別是民間舞曲滲入專業創作之後,節奏的變化更富後彈性,賦予音樂以新鮮的活力。尤其重要的是和聲語言中出現了一系列新現象:和聲的功能關係網大大擴充套件;調的轉換更加頻繁,範圍也更加擴大;不協和和絃的巧妙運用具有了獨立的表現意義;半音和聲的廣泛使用在增強音樂的細微表現力和戲劇性力量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此外在力度、速度這些方面,由於精心的佈局和強烈的對比,使音樂更富於震撼人心的力量。特別是在色彩方面,浪漫派大師無論是在一件樂器上(如鋼琴),還是在龐大的交響樂隊上,都發現和挖掘了前人所沒有得到過的色彩,使器樂在表現上進一步個性化了。

各國情況

浪漫主義音樂在歐洲不同國家、不同發展階段、不同作曲家、甚至同一作曲家的不同創作時期都具有自己的特點;在音樂的題材範圍、社會傾向性、乃至藝術風格等又互不相同。

德、奧是浪漫主義文學詩歌產生的故鄉,最早提出浪漫主義文藝綱領的集團,出現於18世紀末的耶拿。這種文藝潮流對當時德奧音樂創作的影響,可以在E.T.A.霍夫曼的歌劇《水妖》、H.馬施納的歌劇《吸血鬼》、L.施波爾的歌劇《阿爾魯娜》等作品中看到。但是由於這些作品內容膚淺,藝術上缺乏獨創性,因而在音樂史上並未產生重要影響。19世紀10~20年代,德奧浪漫主義音樂的真正代表人物是舒伯特與韋伯。舒伯特作為浪漫主義藝術歌曲大師,他的代表作是用浪漫詩人繆勒的詩譜寫的兩部套曲《美麗的磨坊女》和《冬日的旅行》。在20年代奧地利日常生活中所常見的、帶有浪漫情緒的市民知識分子,成為舒伯特音樂的主人公。他們多半是些尋求幸福而不可得的人,失意的戀愛者,渴望光明和春天的夢幻者,悲哀孤獨、窮困潦倒的被社會遺棄的人。從某種意義上說,這些歌曲反映的是舒伯特本人的影子和自白。韋伯可說是浪漫主義歌劇的先驅者。他的浪漫主義傾向主要表現在他對古代中世紀具有某種神祕意味的傳說、充滿奇幻色彩的神話題材有濃厚興趣。他的歌劇《歐麗安特》和《奧伯龍》都體現了他在這方面的嘗試和追求。而最有價值的是《魔彈射手》(舊譯《自由射手》)。這部歌劇也取材於神話傳說。但是,它的傳說與現實的虛實結合,它的主人公所具有的浪漫激情,它的音樂語言和素材的純樸的民間氣質,以及充滿幻奇性和戲劇性的音樂色彩,使這部歌劇成為新歌劇風格開端的標誌,對19世紀的歌劇創作產生了相當深遠的影響。

30~40年代德國浪漫主義音樂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在舒曼的音樂中包含著一種在舒伯特、韋伯音樂中所難以見到的新的氣質,即對社會現實生活中庸俗習氣的批判精神。舒曼在鋼琴曲《狂歡節》、《大衛盟員舞曲》、《克賴斯勒偶記》、《升f 小調奏鳴曲》等一系列作品中,塑造了弗洛列斯坦這個形象。他熱烈衝動,大膽高傲,憤世嫉俗,豪放不拘。舒曼將這個形象同另一個沉溺於主觀幻想,多愁善感,靜穆溫存的埃塞比烏斯的形象相對置,使二者相互補充,形成自己心目中一對完美的浪漫人物。舒曼為塑造這對音樂形象而找到了獨特的自由而多變的音樂語言。他創造的兼有變奏曲、組曲因素的標題性鋼琴套曲這一新體裁,是對浪漫主義音樂的重要貢獻。在門德爾鬆的作品中,浪漫主義因素主要體現在對大自然的親切關係和體驗之中。他的《義大利》交響曲、《蘇格蘭》交響曲、《赫布里底群島》、《平靜的海和幸福的航行》等作品中,都滲透著浪漫主義者所向往的那種主觀心靈世界同客觀大自然融為一體的意向。在歌劇領域裡,繼承和發展了韋伯浪漫主義歌劇的是瓦格納的早期歌劇創作。瓦格納在挖掘古代神話題材並賦予它以新的現實意義,以及在探索新的音樂表現手段,追求和實現新的歌劇美學理想等方面,都從韋伯的起點上向前推進了一步。這些歌劇雖然都還是採用浪漫主義者們所熱衷的、以天主教社會為背景的中世紀傳奇為題材,但是,它們同懷有一定民主思想的藝術家在40年代社會矛盾日益激化的西歐社會現實中的感受和體驗不無關係。《湯豪澤》中通過背叛了天主教義而追求個人自由權利的主人公的遭遇,揭示了一個具有叛逆精神的人的悲劇性命運;而《羅恩格林》則通過虛幻與現實相結合的處理手法,曲折地暗示了19世紀中葉一個小資產階級藝術家的悲慘處境。

浪漫主義音樂的另一塊肥沃土壤是法國。從波旁復辟王朝到七月革命後的菲利普王朝這段時期,一股新的文藝潮流衝擊著法國。1830年雨果的戲劇《愛爾那尼》上演,標誌著一種具有民主主義傾向的、對社會現實懷著叛逆精神的浪漫主義文藝的勝利。在巴黎音樂舞臺上先後出現的D.F.E.奧貝爾的歌劇《波蒂奇的啞女》、G.羅西尼的歌劇《威廉·退爾》、G.邁耶貝爾的歌劇《惡魔羅貝爾》、E.L.阿萊維的歌劇《猶太女郎》等作品,都是浪漫主義文藝潮流衝擊下的產物。法國浪漫主義音樂最突出的代表是柏遼茲。他的許多作品,特別是前期作品,無論從題材內容還是音樂風格上看,都具有獨特的浪漫主義氣質。柏遼茲在《幻想交響曲》中創造了一個典型的浪漫主義主人公的音樂形象:他充滿熱烈的激情,渴望愛情和幸福而不可得,失戀後自殺未成,在夢幻狀態中殺死了自己的情人被判死刑,死後置身於群魔狂宴之中。在這荒誕無稽的音樂故事中可以隱約看到不滿現狀、憤世嫉俗的叛逆者的影子。在根據英國浪漫詩人拜倫的詩譜寫的《哈羅爾德在義大利》中,主人公則是一個同社會格格不入、鬱鬱寡歡、懷才不遇的浪漫人物。作曲家將義大利大自然風光、世態風俗和主人公孤獨、愁苦的心緒通過新穎的標題性構思和富於色彩性的音樂語言表現出來。這裡無疑滲透著柏遼茲本人對現實生活的體驗和感受。

當時活動於西歐的匈牙利音樂家李斯特和波蘭音樂家肖邦,對歐洲浪漫主義音樂作出了重要貢獻。李斯特的20首《匈牙利狂想曲》,是浪漫主義鋼琴音樂的最有代表性的作品。這些吸取了馬扎爾人和吉卜賽人的音樂素材並經過精細的藝術加工和輝煌的演奏技巧創造出來的樂曲,具有濃厚的民間情趣和色彩,時而粗獷豪放,時而清新柔美,別具一格。李斯特是交響詩這種體裁的創造者。浪漫主義美學要求不同門類藝術之間的互相融合,李斯特的交響詩體現了這種藝術理想。浪漫派文學家V.雨果、A.de拉馬丁等人的詩作,成為他構思交響詩標題的來源。這個時期在藝術上最富於個性和獨創精神的是肖邦。肖邦音樂的浪漫主義氣質特別體現在他的作品(諸如諧謔曲、敘事曲、奏鳴曲、夜曲、前奏曲、練習曲等)中蘊藏著的那種熱烈的發自內心的感情內容。它時而洶湧澎湃,勢不可擋,時而含蓄溫存,親切委婉,深深地打動人們的心靈。在波洛奈茲舞曲、馬祖卡舞曲等作品中,對祖國的熱烈的愛,悲憤的亡國之痛,流亡異國的思鄉之情,通過具有濃厚民族風格的音樂語言深刻地表達出來。肖邦音樂中所包含的這種民族素質,大大豐富了歐洲浪漫主義音樂的寶庫。

浪漫主義音樂是歐洲近代音樂文化發展中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歷史階段。它在擴大和深化音樂的表現範圍和表現能力方面所進行的探索和實踐,極大地豐富和推進了近代音樂文化的發展,並對19世紀後半葉許多歐洲國家民族樂派的興起和發展,以及20世紀西方現代音樂文化的發展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