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勞裡蒂斯

[拼音]:Weibo

[英文]:Carl Maria von Weber (1786~1826)

德國作曲家、鋼琴演奏家、指揮家、音樂評論家。

生平

1786年11月18日韋伯生於德國奧伊廷城。父親是一位業餘音樂家,也是一個城鎮樂隊和旅行劇團的領班。母親曾是一位歌唱演員。韋伯自幼受環境的薰陶,對他後來走上歌劇創作道路有一定影響。1798年,韋伯曾在J.海頓之弟M.海頓門下學習理論作曲,到1800年他14歲時,已寫了不少作品。他還寫了他最早的幾部歌劇:《森林少女》(1800)、《彼得·施莫爾和他的鄰居》(1802)等。這些歌劇在風格上接近歌唱劇,雖不成熟,但已看出他歌劇創作的一些特徵。1803年在維也納從師G.J.福格勒學習作曲。福格勒對民歌的愛好啟發了韋伯對民間音樂的興趣。1804年經福格勒幫助,韋伯謀得在佈雷斯勞的歌劇指揮職位,後因在上演劇目、樂隊組織以及指揮方面的改革想法不被理解,被迫辭職。1807年他在斯圖加特任該地符騰堡公爵路德維希的祕書,除進行創作和給公爵的孩子們上課外,主要是管理帳目等事務工作,直到1810年才又重新全部投入音樂活動。這時期他寫了他僅有的兩部交響曲(1807)和歌劇《西爾瓦納》(1810)。1820年以前他在歐洲許多國家旅行演奏和指揮演出。1813~1816年曾領導布拉格歌劇院工作,並再一次在上演劇目和指揮中貫徹他改革的設想,但仍遭到保守勢力的反對。韋伯作為鋼琴演奏家,和當時活躍在舞臺上的J.N.胡梅爾、I.莫謝勒斯、F.卡爾克佈雷納以及C.車爾尼等大師齊名,他的演奏風格親切而富於技巧。由於他有一雙大手的優越條件,可以毫無困難的彈奏十度內的四部和聲,他在小協奏曲等作劈a href='http://www.baiven.com/baike/220/260253.html' target='_blank' >分心切┚說拇筇桶碩然嗟齲褪俏視λ葑嗉記啥吹摹K乖崴勺勻緄陌閹腦禖大調第一鋼琴奏鳴曲》在 #C大調上演奏,受到同輩音樂家們的讚揚。20年代前後正是德國民族意識覺醒的年代,蒙受屈辱的梯爾齊特和約和拿破倫的侵略戰爭等,都曾激起廣大德國人民的愛國情感。韋伯就曾為愛國詩人T.克爾納的詩集《琴與劍》中的詩篇譜曲。1815年他還寫了康塔塔《鬥爭與勝利》等,在群眾中引起很大的反響。1817年由佈雷斯勞遷到德累斯頓,同年和歌唱家卡羅琳·勃蘭特結婚。在德累斯頓的10年是韋伯最後的時期,也是他創作的成熟時期。著名的鋼琴曲《邀舞》(1819)和《鋼琴小協奏曲》(1821)都是這一時期完成的。他創作的高峰是1821年完成的著名歌劇《魔彈射手》(一譯《自由射手》),演出獲得了很大的成功,被認為是具有浪漫主義特徵的德國民族歌劇的誕生。《魔彈射手》的出現,使韋伯獲得了巨大聲譽,成為具有世界影響的音樂家。1823年他又寫了歌劇《歐麗安特》,1826年應英國科文特加登歌劇院的邀請,寫了他最後的 1部歌劇《奧伯龍》。但是這兩部歌劇都沒有達到《魔彈射手》的水平。由於《歐麗安特》的演出遭受冷遇和長期勞累,1826年6月5日在倫敦病逝。

創作

韋伯作為浪漫主義音樂的先輩,在創作、演出、指揮和音樂社會活動方面都進行積極工作,為新的浪漫主義音樂藝術開闢了道路。他創作中所表現出的那種浪漫主義氣質,那種富於幻想性的特色,那種追求民族和民間情趣,以及作品中帶有戲劇情節的構思和注重色彩變化的手法,都對浪漫主義音樂的發展產生了很大影響。作為浪漫主義歌劇的奠基人,他的創作是在德國浪漫主義思潮興起、民族意識高漲的背景下進行的。特別是在歌劇舞臺為義大利和法國歌劇所統治的情況下,韋伯所開創的浪漫主義民族歌劇,不論從題材上和風格、手法上都具有重要意義。

韋伯早期創作的歌劇作品,已可看到一種和他的先輩們不同的浪漫主義傾向。他的《彼得·施莫爾和他的鄰居》和《西爾瓦納》,不論是用管絃樂巧妙地描繪森林、陽光和風暴,或是劇情中騎士的愛情傳奇以及命運的巧合等,都孕育了《魔彈射手》和《歐麗安特》等歌劇的風格特徵。在他的10部歌劇中,最有代表性的是《魔彈射手》。這部作品以從未有過的浪漫主義氣質和民族風格,為歌劇創作開創了一條新的道路,使韋伯在音樂史中佔有一個重要地位。這部歌劇取材於古老的民間傳說,劇中主人公馬克斯為追求愛情和幸福,動搖在善和惡之間;為達到目的,終於屈從卡斯帕爾的誘惑與魔鬼定約,到狼谷去煉製魔彈;在比賽的關鍵時刻,由於隱士的相助,魔彈沒有射中美麗善良的阿加特,而陰險的卡斯帕爾受到了應得的懲罰,最後在隱士的調停下,馬克斯得到奧托卡爾公爵的寬恕。歌劇表達了光明戰勝黑暗、善良戰勝邪惡這一主題思想,在當時黑暗而令人窒息的封建復辟時期,有一定的進步意義。歌劇中山林景象、生活風俗的描繪,以及作者對民族民間音調的運用,都和當時那種賣弄歌唱技巧、追求華麗輝煌效果的義大利和法國式歌劇形成了強烈的對比,使德國人民備感清新、親切。作者在歌劇結構上,把現實的純樸生活(如第1、3幕)和充滿奇幻色彩的狼谷(第 2幕)對比起來,追求一種新的浪漫主義氣氛。歌劇序曲中使用了主導動機,序曲中的主題主要取自歌劇中的曲調,主題間的聯絡和發展體現了人物的關係和劇情的發展過程以及歌劇的主題思想,為以序曲概括劇情的寫法提供了經驗。整個歌劇的風格、內容、結構、配器等對後來浪漫派歌劇的寫作,尤其對R.瓦格納的歌劇有很大影響。

為實現建立德國英雄性大歌劇的理想,以及追求在歌劇中道德力量的戲劇對比,韋伯在《歐麗安特》的創作中進行了新的嘗試。這部歌劇結構上擺脫了德國歌唱劇的影響,豐富了重唱、合唱在歌劇結構中的功能;同時改說白為朗誦調;對突破傳統的關閉式分曲結構作了一些探索。如將詠歎調放到更大的場面結構中或各種性質不同的朗誦調的連線等。歌劇在配器及和聲運用上,也有進一步發展。如建立在全音階和半音階對比上的和聲使用,8個加弱音器的小提琴與1個不加弱音器的中提琴的顫音對比等,都很有代表性。特別是在《魔彈射手》中使用的主導動機手法,在這裡有更進一步的發展,如劇中人埃格蘭婷的主導動機隨著她思想感情變化而變化的手法,對以後瓦格納的歌劇創作有明顯的影響。由於德國消極浪漫主義的影響,這部歌劇在題材方面沒有能夠擺脫中世紀騎士傳奇的神祕色彩,音樂也缺乏個性。但是這些新的探索在德國歌劇發展史上仍是有意義的,受到R.舒曼、F.李斯特、瓦格納等人的肯定。

《奧伯龍》是韋伯最後的 1部歌劇。劇中描寫眾仙之王奧伯龍和仙后蒂塔尼婭爭吵後,找到一個獲罪的騎士到東方經歷了種種荒誕的冒險和愛情糾葛,最後騎士和他的情人在魔法號角下脫險,奧伯龍和仙后和好如初,騎士也被赦免,雙雙愛情大團圓。這是一部典型的浪漫傳奇,在倫敦上演時受到歡迎。歌劇的結構鬆散,音樂缺乏內在的統一和連貫性,更像一部戲劇配樂。但是序曲寫得概括、生動,繼承了《魔彈射手》和《歐麗安特》的傳統,是音樂會上經常上演的曲目。

除歌劇外,韋伯還寫了不少的戲劇音樂、器樂和聲樂作品,其中協奏曲在他的管絃樂作品中佔有一定地位。韋伯是把標題性和協奏曲這種傳統形式結合起來的最早作曲家之一。1821年他為鋼琴和樂隊寫的小協奏曲,就是這種具有浪漫派特點的新型協奏曲。樂曲通過幾個段落概括了騎士出征、妻子孤寂等待以及騎士凱旋等內容,音樂表現雖不夠深刻,但這種手法對後來浪漫派器樂寫作有一定影響。另外他的一些鋼琴協奏曲還常常喜歡在樂隊部分採用奇特的組合(如第1、2鋼琴協奏曲的慢板樂章等),這種新的配器手法是和他在歌劇中豐富管絃樂、重視色彩和效果相一致的。韋伯的音樂會樂曲中單簧管協奏曲也寫得富有浪漫氣息,他對單簧管以及其他一些管樂器的喜愛,也體現了浪漫派作家們對民間音樂的深厚感情。

韋伯的很多鋼琴作品是為他本人演奏而寫的。其中1819年寫的降 D大調華麗迴旋曲《邀舞》就是一首著名的標題鋼琴舞曲。他用通俗易懂的音樂,描繪了紳士邀請女伴共舞和舞會中歡騰熱烈的氣氛,以及舞蹈結束時男女落座的情景。由於它本身就具有一種華麗的技巧和管絃樂效果,所以曾兩次被改編為管絃樂曲(1841年由H.柏遼茲,1896年由F.魏恩加特納)。這種把生活風俗性內容和舞蹈音樂結合起來的寫法,為後來浪漫派作家寫作標題性的鋼琴舞曲提供了範例。在舒曼、F.F.肖邦、李斯特以及П.И.柴科夫斯基的一些作品中都有所反映。此外他寫的一些變奏曲和舞曲,也都帶有一種華麗的技巧性。

韋伯還寫了不少音樂評論文章,除一些零散的短文和音樂會評價外,較重要的是他從1809~1820年間寫的帶有自傳性、形式自由的小說《音樂家的生活》。韋伯的評論文章中,除一部分是對當時音樂生活的評論和推薦不為人所知的有前途的音樂家外,主要的是他對歌劇的看法,特別是對建立德國歌劇的關心。他的評論文章反映了一定的進步美學思想,如他認為音樂評論必須具有思想性和洞察力,並應支援藝術的進步等等,但有時也不免片面,失之偏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