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維規律

[拼音]:Yesuhui

[英文]:Society of Jesus

16世紀宗教改革期間建立的天主教修會之一。創立者為西班牙貴族依納爵·羅耀拉(1491~1556)。1521年他作戰負傷,在療養過程中,深悔以往罪行,虔信耶穌。經短期隱修苦行後,進巴黎大學神學院學習。所著《精神修煉》一書,闡述了靈魂淨化及心神緊跟上帝的方法,為以後耶穌會士必讀課本。1534年在大學學習時,同6個道友組成小團體。1539年以此為基礎,在羅馬成立耶穌軍組織(或稱耶穌會)。翌年,耶穌會經教皇保羅三世(1534~1549在位)批准為修會。依納爵·羅耀拉從1541年起任會長,直至1556年去世。

耶穌會的宗旨是反對宗教改革運動,重振天主教會與教皇的權威,同新教異端作鬥爭,並使全世界異教徒皈依基督。為了完成這一任務,耶穌會加強組織,嚴格紀律。總會設於羅馬,分會遍佈世界各地。各級組織之間,經常有來往、通訊。會長為終身職,在若干助理協助下總攬會務,決定一切,並任命各分會會長。會長聽命於教皇。順從為會士訓練的主要內容,也是他們的道德準則。耶穌會的一般工作,是按照教皇指示和天主教會規定佈道說教。它不主隱修苦行,卻使會士在世界各地參加各種活動,深入社會各階層,特別重視在社會上層分子中進行活動。它派選教士擔任歐洲一些天主教國家宮廷神父,爭取他們為天主教會權益而排斥新教。16、17世紀的歐洲,宗教鬥爭和政治鬥爭密切聯絡,耶穌會士參與政治陰謀,玩弄權術,以至策劃暗殺。西班牙耶穌會士、神學家A.埃斯科巴·伊·門多薩曾說:“一個統治者如不能皈依(天主教),就把他殺死。”

耶穌會士重視訓練、教育,舉辦各級學校、訓練班與大學。對於上流社會出身的子弟,予以長期精心培養與深造。耶穌會的學校教育,使宗教道德訓練和知識傳授密切結合,並使知識為傳教服務。在知識教學上,開設語言、文學、哲學等人文學科和各門自然科學課程,辦學頗有成效。自16世紀後期起,歐洲天主教地區的高等教育幾乎全被耶穌會士所掌握。

耶穌會士在亞洲、非洲、美洲各地有廣泛的傳教活動。曾在印度和日本傳道、被稱為“印度使徒”的方濟各·沙勿略,為依納爵·羅耀拉最初成立的小團體成員之一。他企圖進入中國未遂。其後不久,在明末清初(16世紀晚期至17世紀中葉),羅明堅、利瑪竇、羅如望、艾儒略、湯若望、南懷仁等西歐天主教傳教士先後由耶穌會派遣抵中國活動。

耶穌會士人數,1556年依納爵·羅耀拉去世時約1000人,1626年增至15544人,1749年達22589人。耶穌會士的廣泛活動和干政弄權,日益引起西歐許多國家各階層人士的戒忌和反對。1773年,教皇克雷芒十四世(1769~1774在位)在各方面的壓力下,被迫解散耶穌會,但會士仍有活動。1814年教皇庇護七世(1800~1823在位)又恢復耶穌會。

參考文章

利瑪竇與耶穌會入華宗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