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茲·優素福週刊

[拼音]:Zhongguo gudai shuilei

[英文]:China's ancient submarine mine

中國古代佈設在水中的爆炸性火器。一般以鐵為雷殼,內裝火藥和發火機構,外加密封裝置。按其在水中佈設的狀態,有錨雷、漂雷、沉底雷等。中國在明朝的水戰中已廣泛使用水雷。明嘉靖二十八年(1549),唐順之輯《武編》,記有“水底雷”,將鐵殼雷放入密封的大木箱裡,沉入水中,下用 3只鐵錨定位,上用繩索連發火裝置接到岸上,當敵船接近時,岸上伏兵拉火引爆。它實際上是一種拉發錨雷。王鳴鶴撰於16世紀末的《火攻問答》中,記述一種觸發沉底雷,稱為“水底鳴雷”。它是將鐵殼雷放入密封的大缸中,沉於水底,上橫連繩索於水面下一二寸(約0.033~0.066米)處,並與雷體內的發火裝置相連,敵船觸之,機落火發,炸燬敵船。《武備志》(1621年初刊)中記錄了幾種水雷,其中有“水底龍王砲”,它是一種定時爆炸漂雷。外殼是使用熟鐵打造,重4~6斤(約2.4~3.9千克),內裝火藥。砲上縛信香引火,香的長短可根據敵船的遠近而定。砲外裹以牛脬密封,再用處置過的羊腸引到水面通氣,上用鵝雁翎作浮,不致熄滅火種。將砲綁縛在木排上,用石頭墜入水中,順流漂去,“香到火發,砲從水底擊起,船底粉碎”。宋應星撰《天工開物》(1637年初刊)記載有一種名叫“混江龍”的水雷,它的構造與“水底龍王砲”相似,但改信香發火為火石火鐮摩擦發火,提高了點火機構的可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