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理與人慾

[拼音]:Guomin Zhengfu(Yue-Han)

第一次國共合作時期在廣州和武漢建立的革命政權。其前身是1923年2月在廣州成立的以孫中山為首的陸海軍大元帥府。1924年1月國民黨“一大”曾通過《組織國民政府之必要案》,但因廣東革命根據地尚未統一,故未成立正式政府。孫中山逝世後,國民黨中央開始醞釀用委員制的國民政府代替一長制的大元帥府。1925年6月東征軍在擊敗陳炯明軍後(見國民革命軍東征),回師廣州,平定了滇桂軍的叛亂,使革命政權更加鞏固。7月1日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公佈國民政府組織法,宣告中華民國國民政府(通稱“廣州革命政府”)在廣州成立,並申述“國民政府唯一職責,即履行先大元帥遺囑”,實行國民革命之目的;當前國民革命之任務,即著手廢除不平等條約和召開國民會議。

國民政府採用“委員合議制”,由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推定十六名委員組成。以汪精衛、胡漢民、譚延闓、許崇智、林森五人為常務委員,汪精衛為政府主席。任命許崇智、胡漢民、廖仲愷為軍事、外交、財政部長。鮑羅廷被聘為國民政府高等顧問。之後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在軍事上,把各地方軍統編為國民革命軍,由中央軍事委員會統一指揮,陸續設立八個軍,人數達到十萬人。在各軍中設立黨代表和政治部,部分共產黨員和國民黨左派擔任了黨代表和政治部主任。在行政方面,經過第二次東征和南征,統一了全廣東,將全省九十四個縣劃分為六個行政區。接著又實現了兩廣統一。在財政方面,實現了統一收支管理,財政狀況大有改善。這就為國民革命軍的北伐準備了條件。1926年3月以後,蔣介石奪取了很大的權力,擔任國民黨中央常委會主席、中央軍事委員會主席、國民革命軍總司令等要職。他規定“凡國民政府下之陸海航空各軍均歸其統轄”,“凡國民政府所屬軍民財政各部機關,均須受總司令之指揮,秉承其旨意辦理各事”。他大力限制和排斥共產黨員,只因實力不足,未敢公開分裂。

1926年10月北伐軍攻克武昌後,廣州國民政府決定遷都武漢。它首先由到武漢的部分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和國民政府委員成立聯席會議,於1927年元旦開始代行國民黨中央黨部和國民政府的職權。這時,接受武漢國民政府管轄的有:廣東、湖南、湖北、江西、福建、廣西、貴州、四川、綏遠、甘肅、陝西等十一省。1927年初,武漢國民政府積極支援漢口、九江的民眾收回英租界(見收回漢口九江英租界)。湖南、湖北等地農民運動也蓬勃開展。蔣介石看到武漢不容易控制,扣留了準備到武漢的國民黨中央委員和國民政府委員,脅迫遷都南昌,但遭到堅決抵制。3月10日國民黨二屆三中全會在漢口召開,會議通過了維護孫中山的三大革命政策,並針對蔣介石的個人獨斷專行進行了某些限制。會議選出國民政府委員二十八名,以孫科、徐謙、汪精衛、譚廷闓、宋子文為國民政府常務委員。選出軍事委員會委員十六名,並設主席團。國民政府在原設外交、財政、交通、司法四個部之外,增加勞工、農政、實業、教育、衛生五個部,共產黨員譚平山、蘇兆徵被分別任命為農政、勞工部長。3月底,北伐軍攻佔了上海、南京及東南諸省。蔣介石在帝國主義和大資產階級的支援下,在上海發動“四·一二”政變,實行清黨反共,屠殺共產黨員和革命群眾。4月18日在南京另立國民政府,同武漢國民政府對峙。汪精衛於4月初從法國回到上海,轉赴武漢,掌握了武漢國民黨中央和政府的黨政軍大權。武漢國民政府為了開啟局面,決定第二次北伐,任唐生智為總指揮,在開封大破奉軍。但反共軍人乘武漢國民政府面臨外交孤立、經濟困難之機發動叛亂。汪精衛於6月19日到徐州與蔣介石達成“清黨反共”協議,7月15日在武漢實行“分共”,這標誌著汪精衛集團的叛變和武漢國民政府性質的根本改變。至9月20日,國民黨寧滬漢三方合流,武漢國民政府正式終結。1927年4月18日國民黨在南京成立的政府也稱國民政府(見南京國民政府)。

參考書目

《中華民國史檔案資料彙編》第4輯,江蘇古籍出版社,南京,1986。

劉繼增等:《武漢國民政府史》,湖北人民出版社,武漢,1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