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信用合作社

[拼音]:renkou zaishengchan leixing

[英文]:type of population reproduction

與社會生產力發展的一定階段相適應的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長率三者的變化組合所形成的不同人口增長模式。

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是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長率變動的根源。生產力的發展決定生產關係、上層建築以及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等一系列條件的變化,從而引起家庭、婚姻、生育觀和生育行為的相應變化。所有這些終將導致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長率的變動,從而形成為不同的人口再生產型別。

在人類歷史上出現過多種人口再生產型別。人口轉變論的創始人A.蘭德里根據生產力發展的不同水平,把歷史上的人口發展過程分為:原始階段、中期階段和現代階段,這3個階段不同的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長率組成了不同的人口增長模式。蘭德里將這一演變過程稱之為“人口革命”。F.W.諾特斯坦則把由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過渡的人口轉變分為:工業化以前的階段、工業化初期階段、進一步工業化階段和完全工業化階段。他認為各個階段均有不同的人口增長型別。

有的人口學家根據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認為在人類歷史上有過3種人口再生產型別:

(1)原始人口再生產型別。它與生產力水平極為低下的佔有經濟(採集、狩獵)相適應,特徵是極高的死亡率和可補償死亡率的高出生率,極低的人口自然增長率,平均預期壽命很短,世代更替迅速。新石器時代以前原始社會時期的人口再生產屬此型別。

(2)傳統人口再生產型別。它與以手工勞動為基礎的農業生產經濟相適應,特徵是高出生率、高死亡率和較低的人口自然增長率,平均預期壽命稍有延長。奴隸社會、封建社會以及資本主義社會初期的人口再生產均屬此型別。

(3)現代人口再生產型別。它與以現代科學技術為基礎的工業化生產經濟相適應,特徵是低出生率、低死亡率和低人口自然增長率,平均預期壽命延長,世代更替緩慢。資本主義機器大生產以後的時期和社會主義社會的人口再生產均屬此型別。

人口再生產型別並不完全隨社會生產方式的改變而轉變,而是由生產力性質所決定。在同一社會形態下,由於生產力發展處於不同的階段,可以存在兩種人口再生產型別;在不同的社會形態下,由於生產力性質相近,可以存在同一種人口再生產型別。

社會生產力經歷了從低階到高階的發展過程,與此相適應,人口再生產也經歷了從低階到高階的發展階段,3種人口再生產型別依次更替,是由生產力革命引起的必然發展趨勢。

當人類由佔有經濟進入生產經濟,原始人口再生產型別逐漸向傳統型別轉變。在佔有經濟條件下,食物來源不穩定,抵禦疾病和自然災害的能力也極低,必然導致人口死亡率極高(50‰),出生率微高於死亡率,人口增長速度大約每千年增長15%,形成了原始人口再生產型別。當生產力發展到以手工勞動為基礎的生產經濟,人類有了比較可靠的生活資料來源時,死亡率開始下降。同時,在手工勞動的條件下,發展生產主要靠增加勞力,必然導致高出生率,人口再生產相應地由原始型別轉變為傳統型別。

產業革命最終導致了人口死亡率和出生率先後下降,向現代人口再生產型別轉變。科學技術的進步和醫療衛生事業的發達,直接導致人口死亡率的下降;同時,現代化生產的發展主要不是依靠增加勞動力數量,而是提高勞動力質量。生產力發展對勞動力的需求通過許多中間環節作用於生育行為,使人口出生率逐步下降,形成了以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人口自然增長率為特徵的現代人口再生產型別。

3 種人口再生產型別的更替都有一個過渡階段和相應的過渡型別。原始型轉為傳統型是在很長時期內,以不太顯著的形式逐步實現的,目前還沒有確切材料說明過渡的具體階段。由傳統型轉變為現代型經過了一個相當長時期的過渡階段。科學技術特別是醫學的發展,直接影響死亡率的降低,人口再生產型別的轉變首先是由死亡率的下降開始的。出生率的下降則通過一系列的社會經濟文化條件的變化,逐步改變人們的生育觀和行為;人口慣性的作用也延緩出生率的下降。在此期間,必然出現一個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人口自然增長率的過渡的人口再生產型別,表現為人口的迅速增長。隨著生產力的發展,人口再生產必然向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人口自然增長率的現代型別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