檔案編目

[拼音]:yingyong yuyanxue

[英文]:applied linguistics

研究語言在各個領域中實際應用的學科。

特徵和意義

應用語言學是語言學的一個重要方面。它著重解決現實當中的實際問題,一般不接觸語言的歷史狀態;而理論語言學則著重探索理論問題,在總結規律時常涉及語言的歷史狀態。兩者之間的關係是密不可分的:理論要以應用(實踐)為基礎,應用又以理論為指導。可以說語言理論是應用語言學的基本武器,而應用語言學則是鑑定各種理論的實驗場。

語言是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工具。語言的發展與社會的發展密切相關。人們在運用語言的過程中不斷改善和擴大它的交際職能。這就是應用語言學產生和發展的原因。最初的語言,只有有聲語言的形式。後來出現了文字,產生了書面語言,語言的應用擴大了;從時間上說,它能流傳到後代,從空間上說,它能傳達到遠方。後來又出現了印刷機,語言的應用得到進一步擴大;不僅能流傳到後代和遠方,而且能比較快速地大量印刷,廣為傳播。錄音機和電話的出現,又是一次飛躍,從此,語言不但可以保留其書面形式,而且也可以保留其語音形式,不但能以書面形式,而且能以語音形式迅速傳遞到遠方。電視、傳真、影印、錄影、鐳射照排、衛星通訊、模式識別、各種語言分析合成儀器、電子計算機等先進技術和裝置的出現,更把語言的應用提高到一個新水平。在“計算機文化”到來的社會裡,語言已不僅是人與人之間的交際工具,而且是人機對話的基礎。

語言的應用範圍每擴大一步,都會使語言的交際職能得到明顯的提高。同時也會出現一些新問題。為了解決這些新問題,常常又必須採用一些新的方法和新的工具,而新方法和新工具的應用又反過來促進應用語言學以及整個語言學的發展。

歷史和發展

語言研究的應用方面和理論方面最初沒有劃分開來,這是因為語言學不夠發達,還不大必要作這種區分。19世紀初,語言理論方面的研究和應用方面的研究開始分化,例如,作為應用語言學一個分支的語言教學同當時著重探討歷史問題的語言學分了手。19世紀末葉, J.N.博杜恩·德·庫爾德內提出了“應用語言學”這個概念,但沒有得到廣泛的注意。20世紀以來,語言科學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特別是近三四十年,各方面向語言科學提出了一系列與科學技術、國民經濟的發展有密切關係的新任務,應用範圍得到了空前的擴大,這才使得語言應用方面的研究和理論方面的研究明確地區分開來,“應用語言學”這個名詞開始廣泛運用。

語言學由於應用範圍的擴大,同其他學科的聯絡也增加了。過去,語言學只同文學、人類學、歷史學、地理學、考古學、心理學、哲學和文化史等有聯絡;而今,它同數學、資訊理論、控制論、物理學、電子學、醫學、符號學、情報學、通訊技術、電腦科學、自動化技術等發生了密切聯絡。語言學的領域如此擴充套件,無疑地帶來了新的分工和一些部門的分化。有的人進行歷史比較,有的人鑽研理論,有的人解決實際問題,還有一些人則研究一些最新的、對國民經濟有重大作用、而且與尖端學科相聯絡的邊緣問題。所有這一切,都促成了應用語言學與理論語言學的分化。

任務和範圍

應用語言學是一個較大的概念,可以說,同語言學應用有關的問題都屬於應用語言學的研究範圍。它同其他應用學科一樣,是以直接滿足社會需要為目標的,因此,它的研究範圍由實踐的需要來決定。根據近年來的發展趨勢看,有必要區分為一般應用語言學和機器應用語言學。前者處理面向人的一些老問題,後者處理面向機器的新問題。

一般應用語言學

按其應用領域,可分為以下幾個方面。

語言教學

它是應用語言學中最古老的一個分支,但成為一個獨立學科是近幾十年的事。編輯高質量的教材和參考書,研究切合實際的教學方法,一直是語言教學研究中的重大課題。隨著文化教育事業的發展,除一般的語言教學外,還開展了為不同目的和不同物件服務的第二語言教學、科技外語教學、雙語制教學、聾啞盲教學。

在具有悠久文化歷史的國度裡,語言教學的任務更加繁重,以中國為例,古漢語文獻及古典文學作品都極其豐富。如何在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既掌握好現代漢語的基礎知識和寫作能力,又獲得一定的古漢語知識和欣賞古典文學作品的能力,這是一個特殊課題(見漢語教學)。對於多民族國家來說,除搞好各民族本族語言教學外,如何搞好第二語言(一般來說是主體民族的語言)教學也是一項重大任務(見少數民族漢語教學)。在當今世界,一個國家,尤其是發展中國家,如何把外語教學搞好,使人們獲得掌握先進科學技術的工具,是擺在語言學家和外語教師面前的重要職責(見外語教學)。相反地,如何把本國語言,如漢語,教給外國人也是一個重要課題(見對外漢語教學)。近年來,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語言教學也在經歷一個現代化的過程。語言實驗室、計算機輔助語言教學應運而生(見計算機輔助語言教學)。

標準語的建立和規範化,文字的創制和改革

這裡既有政策問題,又有技術問題。建立通用於各方言區的標準語,對於一個民族或一個國家的統一和發展是極端重要的。在方言分歧的情況下,如何選好這種標準語的基礎方言,又如何選好它的標準音,這是應用語言學所要解決的問題。為無文字的語言創制文字時,基礎方言和標準音更是重要的依據。由於這種語言多半是從未研究過的,因而語言學家需要進行周密細緻的語言調查,對比各方言點的音位系統、詞彙語法系統,並在此基礎上結合語言使用情況及政治、經濟、文化方面的因素對基礎方言和標準音加以確定。文字改革包括文字系統(字母表、正詞法和標點符號)的部分改進和徹底更換。前者如蘇聯1918年俄文正詞法的改革;後者如1928年土耳其的文字改革。

標準語的建立只是語言規範化的開始。為了確定語音、語法、詞彙規範,需要編出相應的正音詞典,規範語法和各種型別的詞典。同時,還要採取各種措施提高人們的語言修養。

辭書編纂

這是應用語言學中同實際聯絡最密切的學科之一,同時也是反映語言研究水平的一個重要側面。比如,詞類問題研究不夠,就不好在詞典中為每個詞標記詞類。又如,某個漢字古音不詳,在漢語歷史大辭曲中就寧可闕如。詞彙是語言中變化最快的部分,新詞新義不斷湧現。及時、準確地把這些新詞新義固定在詞典中,指導人們如何運用,這是辭書對語言規範化最有效的影響。

為了滿足人們多方面的需要,辭書品種日益增多。除一般性字典、詞典外,還編纂了同音字典、構詞字典、正字正詞詞典、同義反義詞典、類語詞典、詞源詞典、成語詞典、俚語詞典、諺語詞典、典故詞典、慣用語詞典、歇後語詞典、人名地名詞典、各種方言詞典、各種術語詞典、縮略語詞典、雙語或多語對照或詳解詞典、大百科全書,最近又出版了很多頻率詞典和逆序詞典。辭書業的興盛反映了文化教育事業的發達。

翻譯

這是文化交流的橋樑。直譯和意譯是從古至今一直有爭論的問題。“信、達、雅”更是近年來爭論的焦點。這些問題雖說帶有一定的理論性,但也同翻譯實踐密切相關。至於傳授翻譯技巧,如何使譯文達到與原文神似的程度,更是各種翻譯教科書和翻譯手冊所要討論的主要內容(見翻譯)。

與翻譯有密切聯絡的問題很多,如術語、標音、譯音和轉寫,人名、地名研究。人名、地名的翻譯一般都是根據“名從主人”的原則加以音譯。但是,在各種不同的語言文字之間如何音譯。採取標音法還是轉寫法,也是尚未完全解決的問題。目前的趨勢是轉寫法佔上風。在使用漢字的情況下,問題更加複雜,一般的標音和轉寫原則不適用,因而制定出各種對譯不同語言的漢字譯音表。使用漢字譯音,帶來了譯名的駁雜現象,如Reagan譯成“里根”、“列根”、“雷根”, New Haven譯成“紐黑文”、“新哈芬”。為了消除這種駁雜現象,併為了更好地貫徹“名從主人”的原則,不少人主張用漢語拼音照抄拉丁字母和轉寫斯拉夫字母書寫的人名、地名。術語是科技語言最基本的載信單元。術語混亂必然要影響國內外學術交流和科學技術的進步。因而各個國家和國際學術組織(如國際標準化組織 ISO)對術語的標準化十分重視。隨著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術語大量湧現,譯不勝譯,因而術語國際化的傾向日益發展。如果音譯,又發生怎樣音譯的問題,是標音還是轉寫,或是採取某種折衷的方法。不過有一點是明確的:術語不同於人名、地名,移植進來之後便變成該語言詞彙的一部分,這就是說,它不僅要化在其中,而且要生根開花。

除了上面這些課題外,一般應用語言學還涉及下列內容:

(1)言語矯正學,協助醫生治療各種先天的和後天的言語病證(如顎裂、口吃、倒倉、塌中等等),使患者的語言功能得到恢復。

(2)舞臺語言研究,目的是指導演員如何進行發聲訓練,獲得藝術語言的基本功。

(3)建立國際輔助語,目的是探討消除語言障礙的途徑。

(4)制定速記系統,以便於人們用簡單的符號迅速記錄語言。

機器應用語言學

電子計算機的出現,引起了科學技術的巨大變化,同時也為語言學開闢了新的發展途徑。計算機一方面充當語言學工作者的得力助手,幫助語言學工作者對語言素材進行分類、模擬、分析和轉換,另一方面又對語言學提出了一系列新要求,要求武裝它的“頭腦”以發展它的智力(如賦予它檢索能力、翻譯能力),給它增添“翅膀”以賦予它聽覺(識別口語)、更強的視覺(識別文字)、說話能力(言語合成)和聽寫能力(語音打字)。為了處理語言應用方面的這些問題,而且主要是跟機器打交道的一些新問題,工程語言學、機器語言學、計算語言學等應運而生。所有這些便形成了機器應用語言學的內容,其特點是研究如何利用電子計算機等先進工具來處理自然語言。目前研究得比較多的課題有以下幾個:

實驗語音學

20世紀初便已萌芽,但真正成為一門實驗性學科是近二三十年的事。最初,研究內容以發音器官和發音方法的生理實驗為主。實驗工具多借助醫療器械。後來發展到以聲學實驗為主,為通訊工程提供各種引數。語圖儀、 X光電影、動態顎位記錄裝置等分析儀器的出現,使語音研究從靜態分析過渡到動態分析。電子計算機的應用,更使語音實驗研究發展到一個新階段。由於計算機有快速處理大量資料的能力,成段語言的分析研究才得以進行。於是,語音實驗從音素章節分析擴充套件到成句成章分析,同時超音段特徵成了重要研究物件。這些都給言語的分析和合成創造了有利條件。由此可見,實驗語音學作為一門邊緣性學科在給電子計算機增添聽說能力方面將起決定性作用(見實驗語音學)。

機器翻譯

電子計算機和語言的最早結合開始於機器翻譯。作為第一次結合,這個選擇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表現在:一是機器翻譯點燃了計算機非數值應用的火種,二是它的確成了一個無比廣闊的試驗場,許多語言學理論和方法以及許多技術成果都是在它的基礎上或啟發下產生和解決的。不足之處,是由於機器翻譯是一種比較高階的人工智慧,難度大,不僅要求對一種自然語言有充分理解,而且要求把它等價地轉換成另一種自然語言,因而至今尚未能真正或廣泛地付諸應用。機器翻譯經歷了一個馬鞍形的發展過程,從高潮到低潮,現在又進入一個日趨繁榮的新階段,併成了第五代計算機的主要內容之一。實現機器翻譯的技術條件目前已基本具備,存在的主要問題是語言研究跟不上。不過,現在世界上已有十多個機器翻譯和機助翻譯在初步應用(見機器翻譯)。

情報檢索

科技情報的數量每8~10年增加一倍,在大量的資料中查詢某些需要的東西,猶如大海撈針。手工檢索和機械檢索已進行多年,成效有限。採用電子計算機後,情報檢索才出現了嶄新的面貌,整個情報工作才得以進入“情報—計算機—電信”三位一體的新時期。情報檢索系統中的關鍵是情報檢索語言的建立。這種語言應具備能精確表達文獻主題和提問主題所需的詞彙語法手段,不應產生歧義,不受使用者主觀因素影響,並且便於用程式運算方式進行檢索。為了提高情報檢索系統的效能,使其具有較高的查全率和查準率,在詞彙方面如何消除術語的同義性和多義性,在語法方面如何求得既經濟又足夠的語法手段來表達必要的語法關係,這些都還需要進行認真的研究(見計算機情報檢索)。

漢字資訊處理

隨著計算機非數值應用範圍的不斷擴大,漢字資訊處理問題越來越顯得尖銳。漢字字形繁複,字數龐雜,而且存在大量的一音多字、一字多音現象。這給編碼輸入帶來很大麻煩。目前雖然已有一些方案初步解決了漢字的輸入輸出問題,但如何求得比較理想的方案,使編碼做到簡單易學,操作方便,輸入迅速,沒有重碼,而且易於進一步處理,是一個尚待解決的問題。為了合理解決這個問題,有必要對漢字進行多方面的,即數理的、語言學的、工程心理學的分析研究。從語言學方面說,加強漢字的基礎研究不僅對漢字資訊處理是必要的,而且也是語言文字學的迫切任務。如書面語的統計研究(詞、字、部件、筆劃等)和口語的統計研究(多音節詞、音節、音素、聲調等)不僅有利於編碼方案的設計,而且也有利於輸入輸出裝置的研製,例如鍵盤的設計和字型檔的安排。

自然語言理解

這是人工智慧的核心,因為人的各種智慧活動最終都要以語言及其書面形式──文字來表達。自然語言理解中的困難問題,同機器翻譯等機器語言學部門存在的問題一樣,主要是區別各種同形多義現象,以及解決省略、替代等問題。

同形現象分佈在各個平面上,以漢語為例,詞的平面上,如“打”字,可以有“打人”、“打哪兒來”、“打籃球”、“打二兩酒”、“打毛衣”、“打鋪蓋捲兒”、“打電報”、“一打鉛筆”等意義。句子平面上,如“反對的是少數人”,其中“反對的”,可以是“反對者”(施事),也可以是“被反對者”(受事)。以上這些同形現象,除少數可以靠詞本身加以排除外,一般都要靠句內上下文通過語義、結構手段來確定,個別的還需要依靠更大範圍的上下文,或語用學知識(見自然語言理解)。

言語統計

這是一門老學科,但由於應用了電子計算機而獲得了新生。過去用手工方式進行統計,困難重重,統計量不可能很大,而且有些資料,如語言單位的出現概率,也提供不出。近年來,利用電子計算機進行統計,既快又準,統計量不受限制,而且能提供多種引數,因而促進了統計語言學的發展。

進行言語統計,目的在於根據量的描述給出質的評價,即依靠定量分析得出定性分析。例如,人們對詞進行頻率統計,統計結果得知某些詞出現幾千、幾萬次,而某些詞只出現三五次,甚至一次。由此可以做出這樣的質的評價:前一類詞是常用詞,後一類詞是非常用詞。這些資料無疑對語言教學等工作是極為重要的參考。隨著科學技術和文化教育的發展,言語統計範圍不斷擴大。例如,為了解決通訊工程中提高清晰度和壓縮言語訊號的問題,進行了母音、子音以及韻律特徵等大量語音引數的統計;為了對語法進行精確描寫,統計了語法形式、單位和模型的用法;為了找到各種功能風格以及不同作家的風格特點,開展了計算風格學研究;為了確定標準漢字表和計算機內部標準碼,進行了大量漢字字頻統計。

進行言語統計,需要各種素材,這些素材的合理組織,便構成了語料庫。語料庫編排得合理與否,直接影響到語料效能的發揮。編排得好,提供的副產品就多,例如可以利用所存的語料編制逐詞索引和建立為計算機輔助教學用的試題庫,或進行各種對比研究。

少數民族語文的資訊處理

中國一些少數民族至今仍使用古老的文字,書寫印刷非常不便。近年來,繼中文資訊處理蓬勃發展之後,少數民族語文資訊處理的研究也開展起來了。目前,已經進行語言資訊處理研究的民族有蒙古族、藏族、維吾爾族、哈薩克族、柯爾克孜族、壯族、彝族和朝鮮族,其他一些民族也在醞釀之中。這將大大提高這些民族的語言文字應用水平,促進他們的文化教育事業和整個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發展。

語言應用是不斷向前發展的,文化的進步,新技術的湧現,使語言應用的範圍日益擴大,使語言應用的潛力日益發揮,使語言應用的效果日益完善。從語言學的觀點看,所謂資訊化社會,最主要的特徵之一就是利用電子計算機等先進工具對語言文字資訊進行各種處理(包括語言文字資訊的儲存、分類、統計、檢索、轉換、傳輸、控制和模擬等),目的在於建立現代語言資訊系統,使語言文字得到最佳利用,使凝聚在語言文字中的知識資訊發揮最大效能。

參考書目

劉湧泉:《語言現代化和計算機》,武漢大學出版社,武漢,1986。

S.P.柯德爾著,上海外國語學院外國語言文學研究所譯:《應用語言學導論》,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83。(S. P. Corder, IntroducinɡAppliedLinɡuistics,Penguin Books Ltd.,1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