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堂山石祠

[拼音]:Zhongguo gudai hougong zhidu

[英文]:ancient Chinese system in emperor's palace

中國古代帝王的內職機構和組織形式,主要由后妃、女官、內侍、宮省等制度構成。它作為君主專制制度的一部分在中國存在了4000年,與中國傳統的政治奠基密切相關。它集中體現了君主的特權,在政治上發揮著重要作用,同時也具有極大的腐朽性和殘酷性。

后妃

中國古代帝王為了滿足自己的私慾,廣繁後嗣,使王位有足夠的繼承人,同時為了顯示帝王的尊榮而建立起來的。

中國古代社會以男子血統為中心,以對女性佔有的多少來顯示其在經濟和政治上的特權的大小。帝王至高無上的權威也表現在對女性的大量佔有上。自夏朝開始,中國歷史上“家天下”的局面形成。隨著王位傳子的繼承製,尤其是形成和確立嫡子繼承製,等級分明,身份有別的后妃嫡庶制度也隨之建立起來。

歷代的妃嬪名號先後出現過千餘種。根據名號的不同,妃嬪被區分成若干等級。不同等級享有不同的政治、經濟、禮儀等方面的待遇,在後宮的居處地也有區別。區分后妃尊卑貴賤等級,是“正嫡庶,廣繼嗣,息妬忌,防淫匿,塞禍亂”(《白虎通義·嫁娶》)的必要措施。傳說,周代開始制定正後、三夫人、九嬪、二十七世婦,八十一御妻,共 121人的后妃制度。此制是否實行,尚難有定論。但從西周至戰國所出現的後、妃、夫人、嬪、世婦、女御、姬、七子、八子、女史等後宮名號看,後宮嫡庶制度是十分嚴格的。秦滅六國後,規定“帝母稱皇太后,祖母稱太皇太后,適稱皇后,妾皆稱夫人”(《漢書·外戚傳》)。按規定,皇后和太后可以像君主一樣取得尊號和諡號,統率妃嬪和女官,執行宮中紀律,但不能直接干預或處理朝政。然而在皇帝幼小、昏庸、懦弱或皇嗣中斷的情況下,太后有權以監護人的名義,監督和選立後嗣,甚至臨朝稱制或垂簾聽政,合法地暫時代行皇權。從秦昭襄王母宣太后“始攝政事”,到清末慈禧太后垂簾聽政,兩千多年間,多次出現母后臨朝稱制,少則臨朝幾年,多者長達幾十年,在歷史上產生過很大的影響。

歷史上,一些后妃在皇帝昏庸、荒淫、疏懶的情況下,往往藉專房之寵,直接或間接侵奪皇權,“挾天子威福,脅制四海”,乃至製造出許多巫蠱傾陷、宮廷妒殺。也有一些后妃與母家父兄子侄輩相勾結,構成內外結合的政治集團,進而形成“外戚之禍”。

但在母從子貴、妻以夫榮的社會裡,婦女的法定地位被限制在對男性的依賴上。有子女的妃嬪,在君主死後,可以隨有封爵的子女一起生活,享受原在宮中的等級待遇,加封號為皇太妃或太夫人。沒有子女而已經取得一定封號的妃嬪,在君主死後,或固守宮中,或在陵寢伴靈守位,直到死後才可安葬在君主陵寢周圍。歷史上曾有一些“開明”的君主在“晏駕”之前,或新君主即位之初,將自己或先君的妃嬪中所謂“後宮無子者”遣出另嫁,但也僅限於所謂“世婦”之列以下。有不少朝代,甚至還保留妃嬪殉葬的陋習。

女官

按傳統規定,皇帝治理國事,“為天下之父”;皇后治理內事,“為天下之母”。為了使皇后能“母儀天下”,設定一些官屬輔助皇后治理內事,也是增強皇家威儀的一種措施。後宮的女官,大體上是“擬外百官,備位內職”,使她們“遞相統攝,以掌宮掖之政”(《唐六典·內官》)。如漢代仿外官三公九卿,在內設視丞、視上卿等妃嬪女官等級十四等。唐代仿三省六部二十四司,設三夫人以及尚宮、尚儀、尚服、尚衾、尚寢、尚功等六局二十四司,以及主管監察的宮正司。她們統轄著後宮之內的成千上萬的宮女,猶如中央政府在後宮的縮影,直到清代才廢女官而將宮女歸內務府所管轄。

內侍

按後宮規定:“閽者守中門之禁,寺人掌女官之戒”,是皇帝及后妃的侍奉官,專門為君主和后妃的生活服務。在宮禁內苑中為帝王及后妃生活服務的男僕總稱宦官,因“以與婦人同處故”。東漢“中興之初,宦官悉用閹人,不復雜調他士”(《後漢書·宦者列傳》),以禁絕後宮男女關係。秦漢時,宦官作為國家機關的一種正式組織出現以後不斷髮展,漸趨獨立。從歸屬少府、大長秋等卿,到文屬少府。至隋唐時出現內侍省,明代出現二十四衙門,宦官組織一直是國家的重要機構。宦官大部分是受宮刑的奴隸、罪犯和一部分自願受刑者。他們當中的一部分人,憑藉接近君主和后妃的有利條件以及自己媚上欺下的本事,取得君主和后妃的信任,掌握一部分軍政大權,發展成為依附皇權的特殊政治勢力。在皇帝幼小、昏庸和女主專政時,他們假借皇帝招牌,擅行權力,甚至廢立君主,在歷史上形成多次宦官之禍(見中國古代宦官制度)。

宮省

是皇宮的建築形式。崇宮室以威四海,是統治者建築宮省的本義。宮是皇宮,省是省中,也稱禁中,二者有嚴格的區別。以漢、唐、明、清為例:漢代的皇宮分前後兩個部分,前一部分叫做前廷,是百官朝拜君主、議政的地方,所以稱之為朝廷。百官朝拜君主的地方稱為前殿,亦稱正殿。在前廷內有一些為君主辦事的機關,其官員稱為宮官或中朝官。後一部分叫後宮,是皇帝與后妃燕居的地方,稱為禁中,後因避諱改為省中,亦稱禁省。禁省內有一些為皇帝及后妃生活服務的機關,其官員稱為省官、內官、中官、省內官。唐代長安太極宮建築嚴格按南北中軸線佈局。南正門是承天門,進了承天門,迎面是太極殿,百官在此朝拜君主。太極殿東邊是門下內省,西邊是中書內省,還有許多其他機關分佈殿前兩側。太極殿後側,東邊有東上閣門,西邊有西上閣門,入閣門便是後宮。明清故宮是中國封建社會後期宮殿建築的典型。它在南北中軸線上依次佈列了午門、前三殿、後三殿和神武門等主體建築。午門為宮城正門,皇帝在此舉行“班師”、“獻俘”大禮和“廷杖”朝臣。午門之內,故宮按功能分為外朝和內廷兩部分,前者以太和門之內的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為主體,是皇帝舉行大典、召見大臣、處理政務的地方;後者以乾清門內的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為主體,是皇帝和后妃的生活區,稱為禁省或禁中,也就是後宮。中軸線東、西兩側還建有許多朝房宮所。整個建築以太和殿為中心,其佈局和建築集中表現了皇帝至高無上的權威,體現了嚴格的封建等級、尊卑觀念。(見彩圖)

在君主專制制度下,宮省不僅是一種建築形式和君主的居處地,而且是全國的政治中心和君主詔令的發源地,是最高統治權的象徵。同時,又是各種政治勢力競爭角逐的場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