勃朗特,E.

[拼音]:Pulateng

[英文]:August Platen (1796~1835)

德國詩人。生於安斯巴赫破落的容克貴族家庭。1806年入慕尼黑士官學校。1814年任巴伐利亞軍隊的軍官,1815年參加反拿破崙戰爭,次年去瑞士旅行。1818年在維爾茨堡和埃朗根大學學習語言學和哲學,同時結識了當時住在紐倫堡的詩人呂克特,得以瞭解東方語言和文學。他開始用東方的“加色爾”詩體(一種阿拉伯、波斯詩體,通常10至20行,一韻到底)寫詩,第一批“加色爾”詩發表在1821年。同年把其他一些“加色爾”詩收入《抒情的篇頁》發表。1824年去義大利旅行,寫成《威尼斯十四行詩》(1825)。1826年流亡義大利。後死於西西里島的錫臘庫扎。

普拉滕是個進步詩人,具有資產階級共和主義思想,在1815年以後的復辟時期,他主張自由主義,反對封建專制。他的《波蘭之歌》(1830~1831)表現出對波蘭人民爭取自由、解放鬥爭的同情和支援。他在《威尼斯十四行詩》中,描繪了這個水城特有的魅力,對這個充滿文藝復興、共和主義精神和市民自豪感的城市的沒落髮出了悲嘆。在藝術上,他繼承古希臘羅馬和古典文學的傳統,也受到浪漫派的影響。詩歌格律嚴謹,形式典雅,語言優美,音節鏗鏘,但曲高和寡。他被人稱為“冷漠的古典主義者”,甚至說他是沒有創造性的古典形式的“摹仿者”。

1826和1829年,他先後寫了兩部韻文喜劇《災難性的叉子》和《浪漫派的奧狄浦斯》,對當時風靡全國的浪漫主義“命運劇”進行諷刺,對德國的現狀進行批評。另外,普拉滕曾把伊默爾曼和海涅看作論敵,曾與海涅進行論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