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造派

[拼音]:lusheng

自由簧管氣鳴樂器。是流行於中國西南地區苗、侗、水、仡佬、瑤、壯、彝等少數民族中的多管型簧管樂器。宋范成大《桂海虞衡志》雲:“盧沙瑤人樂,狀類簫,縱八管橫一管貫之。”(“盧沙”即蘆笙)。明田汝成《炎徼紀聞》雲:“峒人,暇則吹蘆笙。”可見蘆笙的歷史較為久遠。蘆笙的管數不一,大小各異,傳統蘆笙有2(對音蘆笙)、3、5、6管及8管等多種,其中以6管最為普遍。

蘆笙由帶簧笙管、笙鬥、吹管和共鳴筒組成。笙管竹製,長短不一,裝入杉木剜成的笙鬥中。簧片部分密封在笙鬥中,笙管下部有指孔,吹氣入鬥時,按閉指孔,簧片和管中空氣柱耦合振動發音,發音原理同笙。

傳統蘆笙皆為6管,可發3~6音,只能吹奏一些簡單的民間樂曲。20世紀50年代起,音樂工作者對蘆笙進行改革,先後研製了8管、11管、13管、18管及20 管蘆笙,能發8~22個音,並能轉G、D、F、戇B各調。

蘆笙的吹奏方法:雙手抱笙,以拇指、食指、中指按左右兩排笙管的指孔,口含吹管,吹氣及吸氣皆能鼓簧發音。可吹出八度、五度、六度、四度和音及三和絃。

自古以來蘆笙為苗、瑤、侗等民族歌舞節日或慶豐收時不可缺少的樂器。清田雯蒙齋所著《黔書》雲:“每歲孟春,苗之男女相率跳月,男吹笙於前以為導,女振鈴以應之,連袂把臂,婉轉盤旋,各有行列。”今日苗族的“踩堂”(即蘆笙舞)和古籍記載頗為相似。蘆笙可以獨奏、合奏,民間最普遍的演奏形式是邊奏邊舞。著名的蘆笙樂曲有《諾德仲之歌》、《蘆笙舞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