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遷(公元前145或前135~前87?)

[拼音]:wuxianpu

[英文]:five-line staff

目前世界上通用的記譜法。在 5根等距離的平行橫線上,標以不同時值的音符及其他記號來記載音樂的一種方法。

五線譜的每根線以及線與線之間的空間,自下而上分別稱為第1線、第2線、第3線、第4線、第5線和第1間、第2間、第3間、第4間。線和間如不夠使用,可在五線譜上方或下方增加線和間。加線及加間各分別稱為上加第1線、上加第1間;下加第1線、下加第1間等,各代表1個音級。這些音級的固定高度根據所用的譜號來決定。譜號有 3種:高音譜號,亦稱G譜號;低音譜號,亦稱F譜號;中音譜號,亦稱C譜號。五線譜為適應不同音域的人聲和樂器的需要,並避免過多的加線,有多種譜表,其中常用的有5種:即高音譜表(用G譜號)、低音譜表(用F譜號)、女高音譜表、中音譜表、下中音譜表(後3種用C譜號)。女高音譜表現已不常應用,中音譜表僅用於中提琴,次中音譜表常用於大提琴、大管、長號的較高音區。此外還有上低音譜表、女中音譜表等。

五線譜一般分類為:

(1)總譜,記載合奏或合唱的樂譜,由許多單行譜聯合組成。

(2)分譜,分別記載每種樂器或每個聲部的樂譜。

(3)大譜表,由高音譜表與低音譜表聯合組成,用於鋼琴、管風琴、豎琴及混聲合唱等。兩譜表中隱伏一條臨時加線代表中央C,故又稱十一線大譜表。

五線譜的前身可追溯到中世紀的紐姆記譜法及有量記譜法。紐姆譜以橫線為標準,用符號表示音的高低,但不顯示音值長短。從 7世紀起,這種記譜法出現於歐洲天主教堂內,最初只用1根線代表F音高,11世紀經圭多(阿雷佐的)逐步發展成4根線。規定音高為d、f、a、c,並將f線畫成紅色,c線畫成黃色(後成為五線譜中高音及低音譜號的起源)。13世紀有人使用第 5根線,成為五線譜的前身。16世紀又有加線的辦法,使音高的記載更完備。

有量記譜法為13世紀科隆教士弗蘭科創始。這種記譜法用音符、休止符和記號嚴格規定了音的長短,是對紐姆譜的補充和豐富。在1450年左右,音符是塗以黑色的,稱為有量黑符,以後改用空心音符,稱為有量白符,這種記譜法在西方使用到17世紀左右。

五線譜在前兩者的基礎上出現,到17世紀逐步完善,18世紀開始定型而沿用至今。如小節線原用於文字譜,17世紀末被五線譜所採用;升降記號通用於18世紀;表情記號取自有量記譜法;裝飾音記號源於紐姆譜,17世紀系統化後用於五線譜。五線譜所用的音符及休止符各有8種。五線譜記譜符號見附錄:音樂記譜常用符號。

五線譜傳入中國,最早見於文字記載的是1713年的《律呂正義》續編,書中記述了五線譜及音階、唱名等。五線譜在中國逐步流傳和使用,則於19世紀中葉以後隨西方傳教士的傳教及新學的興辦而有所推廣。在五線譜之外,也存在各種線譜的體系。除紐姆譜外,16世紀中義大利及英國曾使用六線譜及七線譜供管風琴之用。20世紀初,有人立足於對五線譜進行改革而作過種種多線譜的嘗試,但都曇花一現,未能普及。

參考文章

五線譜的由來美術與音樂為什麼說五線譜比簡譜實用美術與音樂為什麼五線譜能記錄下各種樂曲美術與音樂學習鋼琴需要學習五線譜嗎美術與音樂用什麼工具可以唱出五線譜美術與音樂怎樣儘快學會識五線譜美術與音樂五線譜中有些什麼表情術語美術與音樂既然有五線譜,有沒有四線譜、六線譜等等美術與音樂五線譜和簡譜哪個使用起來更方便美術與音樂五線譜的基本構成元素有哪些美術與音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