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姆

[拼音]:Li Shan

中國清代畫家。揚州八怪之一。字宗揚,號復堂,別號懊道人、墨磨人等,江蘇興化人。康熙五十年(1711)中舉,3年後以善畫受羅致,充當內廷供奉,曾隨駕出古北口,侍值避暑山莊。但不久即遭忌離職。後以檢選出任山東滕縣知縣。他為政清簡,頗受士民擁戴,因觸犯上司,於乾隆五年(1740)被罷官。回到揚州後,心情抑鬱,生活放縱,以賣畫為生,深感失意。晚年復謀再次作官,終未能實現。72歲作《三友圖》(江西省博物館)尚在。早年曾從同郡先輩魏凌蒼學習山水畫,入清宮為畫供奉時,康熙皇帝曾指令他跟蔣廷錫學畫花卉,後又自隨高其佩學習,在此二家影響下,逐步形成了自己的早期風格。後來在揚州見到石濤的作品,從其豪爽奔放的筆法中得到啟示,以破筆潑墨作畫,風格為之一變。李鱓在繪畫上主張“自立門戶”,始終追求獨立的人格和個性的表現,一生畫風在不斷的探索中經過數次變化。早期的作品《花卉圖》(1714,中央工藝美術學院),筆法嚴謹,規矩方圓,合於法度,近於蔣廷錫。中年創作有《土牆蝶花圖》(1727,南京博物院)、《蕉竹圖》(1734,故宮博物院)均大膽潑辣,不拘繩墨,而感情充沛,天趣盎然。除了受到石濤的影響之外,也吸取朱耷的筆墨特長。所作《五鬆圖》,幅面特大,5株老鬆,相互穿插,蟠曲挺立,姿態各異,氣勢磅礴,並題有長詩,寄意深遠。1753年作《雞圖》自題詩云:“涼葉飄蕭處士林,霜華不畏早寒侵。畫雞欲畫雞兒叫,喚起人間為善心。”代表了他晚年創作的主導思想,在揚州八怪畫家中,李鱓是受到清末批評家猛烈批評的一位,主要指責他脫離傳統,筆墨缺乏蘊藉含蓄,有“霸悍之氣”、“失之於獷”等。縱觀李鱓一生創作,他是一位富有獨創才能的畫家,某些作品出現瑕疵也有各種原因,有的是屬於他的試驗品;有的作品為了推銷,不免取悅流俗,以迎合顧主心理;有時因顧主提出不合理要求,勉強作畫,心情煩躁,所以筆墨中流露出頹唐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