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門檔案

[拼音]:Jianchuan Shizhongshan Shiku

中國南方地區南詔、大理時期的石窟。位於雲南省劍川縣西南沙溪的石鐘山。住在沙溪一帶的白族人,稱石鐘山為“灣信子”,意即中山。石窟始鑿於南詔國王勸豐祐時代,終於段氏大理國中期,為相沿近300年之久的古代白族人民的石窟藝術。石窟分散在沙登村、石鍾寺和獅子關3處,1961年國務院公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沙登村石刻

沙登村古名沙退,古道兩旁的山石上有石刻4處,分別雕出彌勒佛、阿彌陀佛、天王及塔,其中塔僅有輪廓,尚未竣工。在第1地點有題記11行、54字,刻於南詔十世國王、昭成王勸豐祐天啟十一年,亦即唐武宗會昌元年(841)。沙登村後的佛龕淺而無飾,佛旁無菩薩或弟子像。佛頭都是螺狀高髻,面部圓滿,具有盛唐風格。

石鍾寺石刻

有8窟。第1、第2窟均雕南詔王者像。王者和侍從的冠服是研究南詔服飾制度的珍貴材料。第3~第7窟分別雕釋迦佛、菩薩、阿難、迦葉及羅漢等造像,其中以第6窟最大,長11.64米,雕有釋迦、弟子、八大明王、多聞天王和增長天王。第8窟雕像已殘。8個窟中各存墨書或刻出的題記,年代最早的為大理國段智興盛德四年,即南宋淳熙六年(1179)。此後有元至元、至正、宣光,明永樂、永曆年間的題記。第5與第7窟外面,還有兩處藏文題記。石鍾寺雕像的時代,第3、第4窟是和沙登村同期的。第6窟佛像下雕出須彌座,兩側雕二弟子立像、八大明王及二天王,第7窟菩薩頭戴寶冠,它們的雕造年代當晚於沙登村。至於王者和后妃雕像,在技法與風格上均與第7窟相同,應是同一時期的作品。

獅子關石刻

共有3處。其一是1951年發現的石窟,窟中雕王者與后妃像。 像後屏障繪出紅、綠色的帳幔。王者衣塗黃色,后妃著綠衣。屏障上部兩側,分別雕出日、月,日中墨繪一烏,月中墨繪桂樹,均未開雕。二像正中有題榜。其二是刻在獅子關峭壁上的人像,俗稱“酒醉鬼像”。其三是雕在從獅子關去石鍾寺路旁巨石上的“波斯國人”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