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拉人

[拼音]:tairen

[英文]:Thai

亞洲中南半島泰國人口占多數的民族。亦稱“暹羅人”。約3800多萬人(1981),佔全國人口的80%。屬蒙古人種南亞型別。 使用泰語, 屬漢藏語系壯侗語族。有獨特的字母文字,系13世紀下半葉根據吉蔑文草書體創制。泰人與中國傣族、壯族以及緬甸撣人、寮國寮人等同源,與中國古代百越有密切的淵源關係。根據分佈地區和方言,分為中部泰人、東北泰人、北部泰人和南部泰人4大支系。中部泰人是典型的泰人,有1100多萬人。歷史上受孟高棉人文化影響較深,社會經濟發展較其他地區的泰人先進。中部泰語(即曼谷語)是全國通用的標準語。東北泰人有1400多萬人,基本上是居住在泰國境內的原寮人(佬人或寮國人),日益受中部泰人同化,已使用泰文,官方和學校已通用泰語,但民間仍使用寮語,並保持寮人的許多生活習俗。北部泰人曾於13~18世紀在泰北以清邁為中心建立“蘭那國”(《元史》稱“八百媳婦”),故稱蘭那泰人;蘭那國又名“勐阮”,故又稱泰阮人。自稱“昆勐”,意即本地人。有800多萬人。古時使用蘭那文(泰阮文),現已普遍使用泰文,官方和學校通用泰語,但民間仍使用蘭那方言。南部泰人有400多萬人,由當地泰人與孟人、馬來人以及北部泰人、東北部泰人移民融合而成。各地區尤其是中部和南部城市裡的泰人,都融合有華人血統。

在泰人中,除少數人信伊斯蘭教和基督教外,大多信小乘佛教,亦稱南傳上座部佛教。他們所信仰的上座部佛教,實際上混有當地流行的婆羅門教及精靈崇拜、祖先崇拜的成分。國家慶典、婚姻喜壽、喪葬祭祀,都須由佛教僧侶誦經祈禱。男子一生中必須有一段時間到寺廟當和尚。佛寺在農村是社會文化生活的中心。泰人的潑水節、春耕節、水燈節等節日都來源於婆羅門教;還有專屬於佛教的節日,如萬佛節、 吠舍佉節、 守夏節、解夏節等。文化藝術受佛教和婆羅門教影響尤為明顯。古典文學與藝術作品,諸如詩詞、 戲劇、童話、 音樂、舞蹈、繪畫、雕塑、建築等,一般都具有佛教和婆羅門教的特點和色彩。泰人見面和告別時雙手合十而拜,也源自佛教的禮節。

泰人主要從事農業,種植水稻、橡膠樹等;漁業、手工業亦發達。婦女穿沙籠(統裙)和緊身上衣或背心,喜戴戒指、項鍊、耳環、銀腰帶等飾物。邊遠地區至今保留文身習俗。農村居住幹欄式高腳屋,村莊多建在河溪附近或離水源較近的地方。盛行火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