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言

[拼音]:Kang Youwei

近代思想家、 政治家、 文學家。字廣廈,號長素。廣東南海人。家為廣東望族,世代為儒,以理學傳家。祖父贊修,道光舉人,曾為州學正、訓導。父親達初,早年從朱次琦遊學,做過知縣。

生平和思想

咸豐八年(1858),康有為生於南海西樵之銀塘鄉(亦名蘇村)(見彩圖)。7歲能文,被目為神童。又有志於聖賢之學,開口不離聖人,鄉里戲呼為“聖人”。19歲得從同縣大儒朱次琦學習。朱次琦,號子襄,道光年間進士,教授於本鄉禮山草堂,學者稱九江先生。他溝通漢學與宋學,而直溯孔子,自有一套教學體系。除教授生徒經學、史學、掌故之學、性理之學、詞章之學外,又注意學生孝悌、氣節、氣質、威儀等品德修養,“一時鹹推為師表”(繆荃孫《朱次琦傳》)。康有為從朱學習三年,思想頗受其影響,也為學業奠定了基礎。

康有為從禮山草堂回西樵山後,開始了接觸新知識的時期。他在西樵山獨學的4年中,除研究史學並由宋明性理而擴及佛學外,因結交張延秋編修,得知“京朝風氣,近時人才及各種新書,道、鹹、同三朝掌故”(《自訂年譜》)。又遍讀當時所能見到的、由江南製造局及西方教會所譯的各種西書。光緒八年(1882),他赴京師應順天鄉試下第南歸,復游上海。前此他曾遊覽香港,至此愈加感到“西人治國有方”,不可像古人那樣把外域都看做是不開化的夷狄,更大量購買西書而歸。從此遂大講西學。由於廣讀西書,思想變化日益顯著,自成其獨特的體系。他學習算學,“以幾何著人類公理”(同前),並著內外《康子篇》,內篇言天地人物之理,外篇言政教藝樂之事。

光緒十四年(1888)以後,在民族危機日益加深的刺激下,康有為開始接觸實際政治,並以自己學習所得教授生徒和著書立說,擴大影響。光緒十四年他赴京師應順天鄉試,又落第,鑑於中法戰爭後,國勢日蹙,乃於九月發憤上萬言書(《上清帝第一書》),提出“變成法,通下情,慎左右”。書雖為頑固派所阻,未得上達,但引起朝野很大震動。次年歸粵後,學海堂學生陳千秋、梁啟超以弟子禮來請教,康有為對他們“所挾詩之數百年無用舊學,更端駁詰,悉舉而摧陷廓清之”(梁啟超《三十自述》)。陳、樑聞所未聞,遂退出學海堂,跟從康有為學習。康有為於光緒十七年(1891)開萬木草堂,講義理之學、經濟之學、考據之學、詞章之學,從學者日益增多,有韓文舉、樑朝傑、麥孟華、徐勤等,而陳千秋、梁啟超為學長。康有為“講中國數千年學術源流,歷史政治沿革得失,取萬國以比例斷之”。同時又著書多種,以《新學偽經考》為最著名,陳千秋、梁啟超協助編纂。光緒十九年(1893)康有為中本省舉人。次年會試落第,他的著述與講學遭到給事中餘晉珊嚴詞彈劾,斥為“惑世誣民,非聖無法,同少正卯,聖世不容。請焚《新學偽經考》,而禁粵士從學”(《自訂年譜》)。經梁啟超奔走營救始得解脫。冬遊桂林,住風洞山,著手著述《春秋董氏學》、《孔子改制考》。這年下半年中日戰爭爆發,中國戰敗,洋務破產,舉國悲憤。

光緒二十一年(1895)春,康有為與梁啟超一同入京參加進士考試,正值全權大臣李鴻章與日本訂定和約成,割遼、臺,並償款二萬萬兩,舉國譁然,各省入京會試的舉人情緒激烈。先有廣東梁啟超等聯名數十、百人到都察院上書請代奏,各省分批繼之,但毫無結果。於是康有為復主其事,以一晝二夜草疏萬數千言,“伏乞皇上下詔鼓天下之氣,遷都定天下之本,練兵強天下之勢,變法成天下之治”(《上清帝第二書》),合十八省舉人集議於鬆筠閹,參與上書聯名的共1200餘人,這就是有名的“公車上書”,是近代一次帶有群眾性的政治運動。而都察院以和約已簽字,無法挽回,拒不收。上書後幾日,會試榜發,康有為中進士第八名,授工部主事,他不到任,於兩個月中又連上兩書,對變法的內容、步驟作了具體補充,仍不得上達,遂南歸。曾到南京遊說張之洞開強學會,因學說不同未成。此後繼續在萬木草堂講學,續成《孔子改制考》等書。又曾至澳門,與何君穗創辦《知新報》,並完成由光緒十二年即著手編輯的《日本變政考》。又到桂林與唐景崧、岑春萱開聖學會。

光緒二十三年(1897),德國藉口曹州教案,派兵強佔膠州灣。十二月康有為“萬里浮海”,再赴京師上書言事。指出“瓜分之禍,迫在目前,其所以致之者,‘兼弱攻昧’之歷史公例然也。夫今日在列大競爭之中,圖保自存之策,舍變法外,別無他圖”。按輕重緩急,提出變法的次第,第一策“採法俄、日以定國是”,第二策“大叢集才而謀變政”,第三策“聽任疆臣各自變法”(《上清帝第五書》)。接著又上一書,均不得行。光緒二十四年(1898)戊戌正月初三康有為被邀到總理衙門,李鴻章、翁同龢、榮祿、廖壽恆、張蔭桓等問以變法之宜。頑固派榮祿仍反對變法。次日,康又進呈《日本變政考》及《俄彼得變政記》。初八日又應詔上統籌全域性摺,復又上一書。自光緒十四年至此共上清帝七書。四月二十八日康有為被光緒帝召見。至九月二十九日奉光緒帝密詔離京,共90日,即近代史上著名的“百日維新運動”,終因頑固派的鎮壓而失敗。

戊戌變法失敗後,康有為流亡國外,赴日本、加拿大、英國,繼續堅持君主立憲的保皇立場。在日本與梁啟超一起拒絕與孫中山革命派合作。在英國,幻想借助英國勢力干涉中國內政扶助光緒帝重掌大權,沒有成功。光緒二十五年(1899)七月組織保皇會。次年義和團運動爆發,八國聯軍入侵京師。康有為組織門人唐才常創立自立軍“勤王”。自立軍失敗,康避居印度大吉嶺,除撰述《大同書》等書外,於光緒二十八年(1902)寫了《與同學諸子梁啟超等論印度亡國由於各省自立書》和《答南北美洲諸華商論中國只可行立憲不能行革命書》,其堅持立憲保皇、反對革命的種種論調遭到革命派章炳麟的嚴厲駁斥。此後,康有為離開印度,往返遊歷東南亞諸國和歐美十餘國,後居南洋。1911年辛亥革命勝利後,他在日本,仍堅持反對民國,遭到孫中山指責。1913年因母喪歸國,移居上海。1917年6月,長江巡閱使兼安徽督軍張勳擁清廢帝復辟,他至京,任弼德院副院長。張勳復辟失敗,他去青島。

康有為屬於今文經學派,著作豐富,最能代表其思想的有:

(1)《新學偽經考》。他認為西漢只有十四今文博士,沒有所謂古文經。西漢末劉歆力爭新立博士的古文經,如《周禮》、《左傳》、《毛詩》等,都是劉歆偽作。劉歆所以作偽經,是為幫助王莽篡漢,以亂孔子製作《六經》之真。所以偽經是新(王莽國號曰新)學,不是漢學。這樣便動搖了清正統學派所謂漢學的基礎,並啟發學術界對古代典籍的懷疑。其說雖缺乏說服力,卻發生了重大影響,直接波及“五四”以後的疑古派。

(2)《孔子改制考》。他認為《六經》皆孔子所創作,目的在改定製度。為要取得人們的信任,孔子託之古代聖賢,而且以為周秦諸子無不託古改制。他所說改制,實即政治革命,社會改造。所以他喜言《春秋》公羊學派“通三統”、“張三世”之說,以為時代不同當隨時因革,愈改革而愈進步。此說實為康有為變法維新的理論基礎,並動搖了尊古信古的風氣,使漢學宋學都失去基礎。而其尊孔實置孔子於諸子之列,無形中又啟發了人們疑孔。

(3)《大同書》。此書在著作時間上有問題,康有為生前無完本。據云康密不以示人。此書以《春秋》公羊義的三世說,傅會《禮記》裡《禮運》上一段話,以“大同”為“太平”之世。大同之世,無國家、種族、階級、家庭等界限,兒童、老人各有教養,人人平等,無貴無賤,有享樂,無痛苦,有公德,無私產。實糅合佛教極樂世界、儒家大同思想和西方空想社會主義懸擬而成。康有為認為當時為小康之世,未到大同之世,公佈則徒亂人意,故終生沒有公佈。

文學創作

康有為的文學創作主要是詩。他不以詩人自命,而好吟詠,以餘事為詩。他的詩散佚甚多,今存千餘首。“檢收墜簡寫烏絲,五十年來千首詩”(《舊作詩篇,……輯成題之》)。自稱“其數多於李杜,比古人為大集矣”(《吾詩久多流佚……》)。這還只是一般詩歌大家的表現,更重要的是他對詩界的開拓。他不滿意清中葉以來的詩風:“一代才人孰繡絲,萬千作者億千詩;吟風弄月各自得,覆醬燒薪空爾悲。”他和改良派的其他詩人如黃遵憲、梁啟超一樣,自覺地反映新世界,擴大詩的領域,創造詩的異境和新聲。“新世瑰奇異境生,更搜歐亞造新聲”(《與菽園論詩……》)。他自豪地說:“意境幾於無李杜,目中何處著元明。”(同前)詩到李杜,意境和領域已空前擴大。杜甫有句雲:“詩盡人間興,兼須入海求”(《西閣二首》其二);韓愈也有句雲:“誰能駕飛車,相從觀海外”(《感春三首》其二);他們還想寫及更廣大的領域,但受時代侷限,終於沒能寫出中國九州之外的大九州,沒有寫出瀛海,沒有寫出整個世界,而康有為卻做到了這一點。康有為在自編詩集《自序》中說:“然性好遊,嗜山水,愛風竹……則餘事為詩,天人之感多矣。及戊戌遘禍,遁跡海外,五洲萬國,靡所不到,風俗名勝,託為詠歌。莫拔抑塞磊落之懷,日行連犿奇偉之境。臨睨舊鄉,邅回故國,閱劫已夥,世變日非。……河梁隴首,遊子何之;落月屋梁,水波深闊。嗟我行邁,皆窮於詩……”比較全面地觸及作詩的態度、詩的內容以及其詩與其特殊政治生活遭遇的關係。他又有《避地檳榔嶼不出日誦杜詩消遣》一詩,以杜甫自況並欲學為杜甫詩史,雖不很確切,但其身世行跡卻有與杜甫相似之處。特別是杜甫的忠君愛國的思想,尤其引為同調。康有為的詩為其思想、政治活動所掩,在晚清,梁啟超以“元氣淋漓”、“卓然稱大家”稱之,與黃遵憲並列,是有識見的評價(《清代學術概論》三十一)。

康有為的詩可分三個時期:戊戌以前是一期,海外流亡是一期,辛亥回國後又是一期。這後一期可以不論,即以前二期觀之,亦足以為一大家。其第一期,不為科名,從事改良運動,講學以培養人材,博學以致力於吸收外國文化歷史新知識。其為詩以反映時局變化和改良運動為突出內容。如光緒十四年(1888),他第一次以諸生上書請變法,不達,作《出都留別諸公》 5首,其一雲:“天龍作騎萬靈從,獨立飛來縹緲峰。懷抱芳馨蘭一握,縱橫宙合霧千重。眼中戰國成爭鹿,海內人材孰臥龍?撫劍長號歸去也,千山風雨嘯青鋒!”懷抱著救國的理想,高瞻遠矚,對國家民族的命運,表示十分關切,志氣豪邁,自視不凡,躍躍欲試。隨著帝國主義列強的步步進逼和改良運動的日益發展,他寫了許多反映時事的詩篇,密切地為改良運動服務,亦成為近代詩史的篇章。如《東事戰敗,聯十八省舉人三千人上書……》歌頌變法運動,表現著昂揚的愛國主義感憤,亦是重大歷史事件的記載。雖然康有為詩的精神和黃遵憲一致,但在創作方法上,卻和黃有所不同。他在戊戌變法前所寫的詩大抵是政治抒情詩,直抒感慨懷抱,不作具體描寫,表現一種飛動的氣勢和衝破約束的解放精神。康有為思想的形成和發展,是和他早年自學西學分不開的。他能體會西學和西方科學文化的特點和優點,而不固執於東方古老文化的獨尊,是康有為能成為當時先進的中國人一個重要的條件。他遊歷香港和上海,看出西方治道有方,而思有所學習,《初遊香港覩歐亞各洲俗(己卯冬月)說:“關島神皋聚百旂,別峰通電線卑微。半空樓閣陵雲起,大海艨艟破浪飛。夾道紅塵馳,沿山綠囿鬧芳菲。傷心信仰非吾土,錦帕蠻滿目非。”讚美香港的物質文明、現代科學技術成就和都市的繁華秩序,而傷心其為西人的殖民地。讚美的是西學,傷心處是中國處於貧弱的地位而為西人所統治。

康有為很大部分的詩,是第二期流亡海外所作。他以政治為專業,考查各國政治歷史,雖其目的在於保皇,在於實現他的政治理想君主立憲,但他在此時期所作的詩,實遠超出他的政治意圖之外。他通過詩,淋漓盡致地表現了大九洲,即新世界,此中國傳統詩前所未有,而為改良派人物所獨闢。康有為不厭其煩反覆地遊覽異國,表現他所見聞的一切。如《偏遊歐洲十一國題詞》:“留滯歐洲半載餘,遍遊十國走飛車。腥魚乾臠難為飽,華屋巍樓頗可居。風化何能比中土,物華差或勝方輿。地中有海生人白,二者天驕我不如。”他的東西方學術的深厚修養和詩人好吟詠的興味,又完全足以達到其目的。這使他的詩成為杜甫以後新的最大的詩史,他的女兒康同璧在跋文中說:“世之讀其詩者,作中國維新史觀可也,作世界風俗史觀亦可也。”晚清詩論家陳衍說:“中國與歐美諸洲交通以來,持與敦槃者,不絕於道。而能以詩鳴者,惟黃公度。其關於外邦名之作,頗為夥頤。而南海康長素先生,以逋臣流寓海外十餘年,多可傳之作。”(《石遺室詩話》卷九)康有為大量的海外之作,成為他考察各國政教風俗、史蹟文化和風景名勝的記錄,不同於舊時山水遊覽詩的新派詩。其氣勢汪洋恣肆,共文辭瑰麗自然,無撏扯新名詞以自表異之弊。梁啟超對康有為詩的高度評價,殆非虛語。《檳榔嶼放歌行》、《地中海歌》、 《羅馬懷古》、 《巴黎登氣球歌》、《紐約樓閣高二三十層……》、《五渡大西洋放歌》等,可見其視野開闊,心奇壯觀,確非傳統詩歌所能有。“巨浪掀天不知遠,但看海月夜中生”(《己亥二月……渡太平洋》);“雲垂大野星辰炯,水接長天島嶼微”(《五月出利物浦,渡大西洋……》);“兩洲連跨三邦土,半日飛行一葉舟”(《除夕攜眷自摩洛哥返西班牙……》);如此海洋景色,非身歷其境而又敏於即景描繪的詩人,何能想象而得之!康有為眾多可傳的詩篇,是“維新百日,出亡十六年,三週大地,遊遍四洲,經三十一國,行六十萬裡”難得的結晶。

康有為的散文,主要是政論文,也有自己的特點。他以新舊學或中西學為基礎,思想奔放,直抒己見,據古證今,暢所欲言,意無不達。無視傳統古文的程式定局,而又能吸取其所長。或散行,或駢偶,偶多於奇,樸實自然。富於想象和瑰麗之詞,也有龔自珍散文的影響,但比龔文汪洋雄偉、放縱和流暢,而奇詭鉤棘較少。實開梁啟超“新文體”的先路。“上清帝”七書可視為他政論文的代表作。

本集和資料研究

康有為詩集最初有梁啟超手寫 4卷,上海廣知書局影印本。卷首有康有為《自序》,光緒三十四年出版。樑寫成4卷時,康已編詩至11卷(自延香老屋集至南蘭堂詩集)。後有康同璧續編 4卷(卷十二至卷十五),為崔斯哲手寫,1941年4月商務印書館影印。康同璧跋文後,復有崔斯哲的跋文。此詩集仍非全本,集外尚有佚詩。

《康南海文集》與《梁任公文集》合刻,1914年上海共和編譯局印行。此集共分9類,其中著述有4種,遊記有 5種。文則有論說、序跋、奏議、擬案、書牘、祭文等,最後為詩。其書為臨時編印,所缺甚多。1917年,有所謂“足本”《康南海文集彙編》,共 8卷。卷一至卷四為《言論》;卷五至卷七為《政策》;卷八為《學術》、《藝林》(附詩詞),則其非“足本”明甚。

康有為學術著作單行本有《新學偽經考》,《大同書》,《論語注》,《廣藝舟雙楫》,《歐洲十一國遊記》等。又有新編《康有為和保皇會》、《康有為政論集》等。詩文有《康有為詩文選》。臺灣蔣貴麟編輯的《南海先生遺著彙刊》,共22集,所收康氏著作最齊全。

關於康有為研究資料,傳記則有《康南海自訂年譜》截至戊戌變法以前。其後則有其子編《南海康先生年譜續編》。以傳記名者,最初則有梁啟超作《南海康先生傳》,後有東莞張伯楨著《南海康先生傳》,又有《清史稿·康有為傳》。其見於近代研究者則有:梁啟超著《戊戌政變記》、《清代學術概論》,侯外廬主編《中國近代哲學史》,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中國哲學史組編《中國哲學史資料選輯》。

參考書目

梁啟超:《南海康先生傳》(二版),上海廣智書局,上海,1907。

沈雲龍:《康有為評傳》,臺灣傳記文學出版社,臺灣,1969。

參考文章

康有為名言名句大全名言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