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逋自書詩卷

[拼音]:guizhou qinshu

貴州曲種。流行於貴州省大部分城鎮。舊時稱為“唱洋琴”、“唱曲子”、“洋琴戲”。據清代編修的貴州地方誌書記載,唱洋琴在嘉慶、道光年間即已出現,為士大夫、文人墨客自娛的藝術,或在喜慶宴會時演唱,光緒年間最盛。清末落第舉子王石青最擅演唱,並能編寫指令碼,曾吸收貴州梆子的“二簧”、“二流”唱腔和民間曲調,發展了洋琴的唱腔。民國初年在安順、獨山、黔西等地傳藝,使洋琴流傳於市井之間。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唱洋琴仍在民間以傳統的坐唱形式流傳,同時由專業藝人加以發展,形成了表白結合、說唱結合、走唱和坐唱結合的曲藝形式,定名為“貴州琴書”。

唱洋琴傳統為分腳色坐唱形式,演唱者一般為七、八人,分擔生、旦、淨、末、醜等腳色,並分操樂器伴奏。曲詞的唱與白都為代言體。音樂唱腔清麗婉轉,有清板、二板、三板、楊調、苦稟、二簧、二流等 7種板式唱腔,還吸收了風格相近的民歌小調〔二郎梭〕、〔花園跑馬〕、〔鮮花調〕、〔馬頭調〕、〔鬧五更〕等作為輔助唱腔。演唱曲詞前後演奏的音樂曲牌有〔八譜〕、〔小八譜〕。伴奏樂器以洋琴為主,配以瓠胡、二胡、小三絃、月琴、小京胡、琵琶、笛、簫、竽等,擊節樂器有單皮鼓、摔板、引磬(或雙碰鈴)。

貴州琴書的傳統曲本,稱為彈詞。曲詞都為七字句或十字句,講究韻律,文字清麗典雅,多是文人作品。故事內容取材廣泛,歷史題材有《列國志彈詞》、《南宋志彈詞》等;根據古典文學作品改編的有《西廂記彈詞》、《卓文君彈詞》、《紅樓夢彈詞》、《琵琶記彈詞》等;民間傳說題材有《珍珠塔彈詞》、《回龍閣彈詞》等。最有影響的作者是王石青,署名古築蒼厓子,代表作有《二度梅》、《錦香亭》、《風月傳》、《恨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