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戶籍制度

[拼音]:Zhongyang Xiju Xueyuan

中國培養戲劇專門人才的高等藝術院校。屬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直接領導,院址在北京,1950年4月2日正式成立。

學院是在華北大學第三部(文藝學院)的基礎上,吸收了東北魯迅藝術學院和南京國立戲劇專科學校的部分教職工組成的。建院時院長歐陽予倩,副院長曹禺、張庚,教務長光未然(張光年)。擔任教學和藝術創作的專家、教授有周貽白、舒強、馬可、吳曉邦、劉露、戴愛蓮、賀敬之、趙尋、陳錦清、孫維世、孫家琇等。

建院初期,系集教學、演出、創作為一體的綜合性學院。開辦了一年制的普通科,建立了兩年制的本科歌劇系、話劇系、舞臺美術系,調訓從事戲劇工作5年以上的專業幹部,還舉辦了舞蹈幹部訓練班和舞蹈研究班,並設有歌劇團、話劇團、舞蹈團、樂團和創作室、翻譯室、研究室。

1952年,在上海設立中央戲劇學院華東分院,院長熊佛西,1956年改名為上海戲劇學院。

1952年高等院校進行院系調整,學院停辦了舞蹈專業,撤銷了歌劇系,調出了歌劇團、話劇團、舞蹈團、樂隊和創作室,設定了表演系話劇表演專業、導演系話劇導演專業、戲劇文學系戲劇文學專業、舞臺美術系舞臺美術設計專業,學制除表演專業為4年外,其他均為5年,1953年正式招生。在此期間教育家沙可夫和戲劇教育家李伯釗任學院副院長。

1954年開辦了表演、導演兩個幹部訓練班。1958年,為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培訓了第一批專業話劇人才。1966年6月因“文化大革命”教學活動中斷。 1977年恢復中央戲劇學院建制,由曹禺任名譽院長,李伯釗任顧問,金山任院長。1983年起院長由徐曉鍾擔任。學院在教學中貫徹理論聯絡實際、“古為今用、洋為中用”、因材施教、教學相長的原則,除課堂教學外,學生還定期參加專業實習。歷屆畢業演出的優秀劇目有《小二黑結婚》、《戰鬥裡成長》(1952)、《一僕二主》、《桃花扇》、《小市民》、《羅密歐與朱麗葉》(1956)、《上海屋簷下》(1957)、《孔雀膽》(1958)、《偽君子》(1959)、《克里姆林宮鐘聲》(1960)、《羊泉村》(1962)、《茶花女》(1963)、《麥克白》(1980)、《彼爾·英特》(1984)、《俄狄普斯王》(1986)等。《俄狄普斯王》曾於1986年應邀赴希臘演出。《桑樹坪記事》、《虎符》兩劇於1988年赴新加坡演出。

中央戲劇學院80年代設有4個系7個專業,還設有研究生班和留學生班,有10多個國家的留學生在學院學習。有碩士學位專業點4個,博士學位專業點1個。戲劇藝術研究所是學院的研究機構,組織聘請院內外戲劇研究人員,開展對戲劇美學和基礎理論的研究,進行實驗性的藝術實踐。研究所下設戲劇現狀研究組、歐陽予倩研究室、W.莎士比亞研究中心、B.布萊希特研究中心和E.奧尼爾研究中心。學院還編輯出版了院刊《戲劇》及《戲劇藝術叢書》。學院圖書館藏書達25萬冊。實驗小劇院舞臺裝置比較先進,是學院專業教學和創作研究的重要場所。學院有一支熱心教育事業的師資隊伍,截止1987年止擁有教授11人,副教授49人。截至1986年止,學院為中央和各省、市、自治區所屬文藝團體輸送了2800多名畢業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