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建築

[拼音]:wangzhuang huabian

[英文]:net lace

一種以網狀織物為面料的編繡花邊。中國俗稱網扣。

沿革

網狀花邊起源於織網工藝。織網是人類最古老的手工技藝之一。後來人們將網狀織物加以裝飾,用於美化服飾。公元前2130年,埃及就出現了裝飾並保護髮型的網狀織物。亞洲的波斯(今伊朗)人擅長以亞麻線、絲線、金銀線編成髮網和網形服飾件。網狀花邊作為花邊的一個品類則出現於歐洲。主要生產國有義大利、西班牙、法國、葡萄牙、德國、英國、馬耳他等。13~14世紀,用網狀花邊製成的服飾件、靠墊等,工藝精巧,可編成四方、三角、菱形、荷花形等圖案。倫敦聖保羅大教堂收藏有1295年製作的網狀花邊靠墊。14世紀,網狀花邊的編織技藝日趨成熟,各國出現不同風格的產品。如意大利托斯卡納地區的網狀花邊以在方形的網狀織物上編繡幾何圖案為特色,頗有聲譽。16~17世紀,網狀花邊在歐洲普及,並在技藝上達到很高的水平,有的還裝飾以金線或珍珠。19世紀,法國出現模仿網狀花邊的機制花邊,所以1860年以後,手工網狀花邊在歐洲開始逐漸衰落。

1902年,山東煙臺仁德洋行招收招遠縣的藝人們學習歐洲網狀花邊技藝,後來在招遠縣開設振豐公司,發展網狀花邊生產。到1905年,全縣已有 108個網狀花邊莊,從而成為中國網狀花邊生產和出口的中心。1930年後,網狀花邊生產遍及煙臺、海陽、萊陽、牟平、福山、威海、榮成等地。目前中國網狀花邊生產仍以山東招遠縣為中心(見圖),產品銷往美國等50多個國家和地區。

工藝

網狀花邊的製作分兩道工序。

(1)以稜子為工具,將合股棉線編結成網狀織物(或稱網片)。花邊檔次的高低取決於網狀織物上每平方英寸內網孔數的多少。網孔數越多,網眼就越小,編繡的花邊就越精細;反之,網孔數越少,網眼就越大,編繡的花邊就較粗糙。一般以每平方英寸 100網孔以上者為高檔產品。

(2)將網狀織物繃緊在木製的繃架上,依照圖稿,用針引線,在網狀織物上編繡。編繡技法主要有擱結、梅花、圈須、密佈、蒲團、拉枝等,可運用不同的技法,組成各種圖案。網狀花邊具有鏤空或半透明的高雅效果。產品有窗簾、沙發套、餐套、壁掛、帷幔、床罩、鋼琴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