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竹子油

藥材名稱:磁石

名稱出處:《本經》

概況

異名:玄石(《本經》),慈石(《本草經集註》),吸鐵石(《乾坤生意祕韞》),吸針石(《綱目》),指南石(河北),靈磁石(習稱)。

基源:磁石為氧化物類尖晶石族礦物。

原礦物:磁石正品一般指磁鐵礦Magnetitum.

歷史:磁石原名慈石,最早記載的文獻是《本經》,列為中品。陳藏器釋其名曰:“慈石取鐵,如慈母之招子,故名。”陶弘景雲:“能懸吸針虛連三四為佳。”蘇頌謂:“今磁州(現今河北磁縣)、徐州(今江蘇徐州市一帶)及南海(今廣東南海縣)傍山中皆有之,磁州者歲貢最佳,能吸鐵虛連十數針,或一二斤刀器迴轉不落者,尤真。”寇宗奭謂:“慈石其色輕紫,石上頗澀,可吸連針鐵,俗謂之熁鐵石。其玄石,即磁石之黑色者。”又曰:“慈磨針鋒,則能指南,然常偏東,不全南也。”以上歷代本草所述磁石之產地,現今仍是產磁石的主產地,吸鐵的性質、顏色以及磁誘導等,均與現今磁石一致。現代對磁石的質量要求,亦認為吸鐵能力強者為佳。如果失去吸鐵能力者,商品上稱為“死磁石”或“呆磁石”,一般認為藥效差,不宜藥用。亦有地區如徐州誤把赤鐵礦(赭石)作為磁石出售。主要因產磁石地區地上部分赤鐵礦化,即變為赤鐵礦了,採挖者分不清所致。

形態:磁鐵礦屬於等軸晶系。單晶體常呈八面體,有時為菱形十二面體。多為緻密塊狀和粒狀集合體。鐵黑色,有的帶有暗藍的錆色;條痕黑色。半金屬光澤。不透明。無解理,硬度5.5~6.5。性脆。密度5.175g/cm3。具強磁性。

產狀:磁鐵礦形成於內生熱液作用和變質作用過程中。是岩漿成因鐵礦床、接觸交代鐵礦床、氣化-高溫含稀土鐵礦床、沉積變質鐵礦床以及一系列與火山作用有關鐵礦床中鐵礦石的主要礦物成分。此外,也常見砂礦床中。

產地 產於河北、山東、遼寧、江蘇、安徽、廣東等地。

生藥

採集:開採後,除去雜石,選擇具有吸鐵能力者供藥用。

鑑別

性狀:磁石為粒塊狀集合體,呈不規則塊狀,具稜角。鐵黑色或灰黑色,表面不光滑。條痕黑色。金屬光澤或半金屬光澤。體重,質堅硬,難砸碎,斷面不平坦。具強磁性至磁性,能吸數根鐵針或鐵片。新採集者,具土腥氣,放置久者氣弱,味淡。

理化:取磁石粉末約0.5g,加鹽酸10ml,振搖,靜置。取上清液照下述方法試驗。 ①取上清液1ml,加亞鐵氰化鉀試液,即生成深藍色沉澱;分離,沉澱在稀鹽酸中不溶,加氫氧化鈉試液,即分解成棕色沉澱。 ②取上清液1ml,加硫氰酸氨試液,即顯血紅色。 ③取上清液1ml,加鐵氰化鉀試液,即生成藍色沉澱;分離,沉澱在稀鹽酸中不溶,加氫氧化鈉試液,即分解成棕色沉澱。 ④取上清液1ml,加1%鄰二氮菲的乙醇溶液數滴,即顯深紅色。 含量:磁石按《中國藥典1990年版》(一部)規定:含鐵(Fe)不得少於50%。

加工炮製:常用磁石有磁石和煅磁石兩種。 ①磁石:除去雜質,砸碎成粒狀,可作煎劑用。入丸、散,須研成細粉過篩,或水飛後晒乾用。 ②煅磁石:取已砸成粒狀淨磁石,置坩堝內,在無煙爐火中煅紅透,取出,立即倒入醋盆內淬酥,取出,晾乾,研成細粉備用。(每磁石i00kg,用醋30~40kg)。

貯藏:磁石受潮生鏽(其中部分氧化亞鐵被氧化),磁性減弱,乃至失去吸鐵能力而變為死磁石或呆磁石(具吸鐵能力強者稱為活磁石或靈磁石),影響藥效;而不能入藥。故須放置乾燥處,常用鐵屑或泥土包埋,保持其磁性。如已失去磁性者,可與活磁石貯存一起,可使其磁性逐漸恢復。

化學性質

磁石主成分為四氧化三鐵FeFe2O4。其中FeO 31.03%,Fe2O3 68.97%。或含鐵72.4%。此外,常含Ti、V、Cr等元素[1]。市售品尚含有Mn++、Ca++Sio2[2]。還含Cd、Co、Cr、Cu、Mn、Ni、Ph、Zn等微量元素[3]。

參考文獻

[1] 南京大學 結晶學與礦物學.地質出版社,1978:347。


[2] 中藥志.第4卷.人民衛生出版社,1961:292。


[3] 藥物分析雜誌 1983;3(4):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