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莢紅豆

藥材名稱:木槿皮

名稱出處:《綱目》

概況

異名:木槿(《日華子本草》),朝開暮落花、藩籬草(《綱目》),川槿皮(《養生經驗合集》),槿漆(《浙江藥用植物志》),枝槿(《廣西藥用植物名錄》),懶籬笆(《貴州中草藥名錄》)。

基源:為錦葵科木槿屬植物木槿的莖皮。木槿屬全世界約200種;中國約24種、16變種或變型(包括引入栽培種)。

原植物:木槿Hibiscus syriacus L.,又名槿樹、平條子(《江蘇植物誌》),喇叭花(福建)。

歷史:《本草拾遺》始載。《本草衍義》謂:“木槿花如小葵,淡紅色,五葉成一花,朝開暮斂。”《綱目》載:“槿,小木也。可種可插,其木如李。其葉末尖而有椏齒。其花小而豔,或白或粉紅,有單葉、千葉者。五月始開,結實輕虛,大如指頭,秋深自裂,其中子如榆莢、泡桐、馬兜鈴之仁。種之易生。嫩葉可茹,作飲代茶。”所指即本種。

形態:落葉灌木,高3-4m;小枝密被黃色星狀絨毛。葉互生;葉柄長5~25mm;托葉線形,長約6mm;葉片卵形或菱狀卵形,長3~7cm,寬2~4cm,常3淺裂,頂端漸尖,基部闊楔形,邊緣有不整齊齒缺,下面沿葉脈微被毛或近無毛。花單生於枝上部葉腋間,花梗通常長4~15mm,有星狀短毛;小苞片6~7枚,線形,花蕾時比萼長,花開放時通常比萼短;萼鍾狀,長14~17mm,裂片5,闊三角形,外面被短絨毛;花冠鐘形,淡紫色、白色或淡紅色,直徑5~6cm;花瓣倒卵形,長3.5~4.5cm,外面疏被纖毛和星狀長柔毛;雄蕊柱比花冠短;花柱枝平滑無毛,柱頭頭狀。蒴果卵圓形,直徑約12mm,具短喙,密被金黃色星狀柔毛。種子腎形,背部有1列黃白色長柔毛。花期7~10月。(圖見《中國高等植物圖鑑》,第2冊,87頁,圖3364)

生境與分佈:原產中國中部各省,華東、華中、西南及陝西廣為栽培。

生藥

栽培:適應性較強,中國南北各地均有栽培。對土壤要求不嚴,高山和平原均能生長。多用扦插繁殖。於3~4月間進行。選取莖粗1cm以上的健壯嫩枝,剪成15~20cm長的插條,按行距30~33cm、株距5~8cm開溝扦插,深13~16cm。插後覆土、澆水,保持溼潤。插條萌芽成活後,注意追肥與除草等管理。次年早春或冬季落葉後移栽,按行株距各1m開穴栽植,每穴1株。栽後,每年全面培育管理1~2次。

採集:春、夏季剝莖皮;夏、秋季剝根皮,洗淨,晒乾。

鑑別:皮半圓筒或圓筒狀,長15~25cm,寬窄及厚薄不一,寬通常7~10mm,厚約2mm;外皮粗糙,土灰色,有縱向的皺紋及橫向的小突起(皮孔),內表面淡黃綠色,見明顯絲狀纖維。不易折斷,體質輕泡。氣弱,味淡。以條長、寬、厚、少碎塊者為佳。藥材主產四川。

加工炮製:取原藥材,除去雜質,洗淨,潤透,切絲,乾燥。

貯藏:置通風乾燥處。

化學性質

莖含抗真菌脂肪酸成分月桂酸,肉豆蔻酸和棕櫚酸,及鐵屎米酮-6(Canthm-6-one)。

參考文獻

CA 1979;90:51428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