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丹溪(1282~1358)

[拼音]:changniuzhuan

[英文]:intestinal volvulus

一段腸襻沿其系膜的長軸旋轉半周以上,該段腸襻扭結梗阻所產生的疾病。腸管一側沿其縱軸方向附著於系膜,系膜中有血管逐級分支分佈於腸壁,以維持腸管的血迴圈,系膜並有懸吊和固定腸管的作用。由於腸管有系膜附著,不易發生沿本身縱軸的扭轉,但可能發生以其系膜為軸心的扭轉。若扭轉小於180°,不足以構成病態,且能隨腸管的蠕動而恢復正常位置。因系膜和腸襻扭轉而產生機械性腸梗阻或影響系膜供血時,扭轉常超過180°,甚至360°以上。腸扭轉一般表現為急性腸梗阻,是急性腸梗阻常見的發病原因。腸繫膜血運受阻,導致腸道缺血,患者有劇烈的持續性腹痛,伴有陣發性加重,若不及時治療,可發生腸壞死而危及生命。小腸和乙狀結腸完全遊離,最容易發生扭轉。

小腸扭轉

小腸為完全遊離的管道器官,本身就存在扭轉的解剖條件,此外,還有一些容易誘發扭轉的其他條件,如:

(1)小腸繫膜過短,系膜處於被牽拉狀態,易成為扭轉的軸心。

(2)因各種原因發生的腹腔粘連,小腸對系膜緣的腸壁某一點與腹膜或其他較固定的部位之間有粘連的索條相連,成為懸索,該段小腸襻極易發生扭轉。

(3)先天性小腸旋轉不全,多為小兒急性腸扭轉的原因。

(4)腹腔內有解剖畸形,如十二指腸旁有隱窩存在,小腸的一段腸襻可鑽入而扭轉。又如梅克爾氏憩室或其他小腸憩室所在的腸襻也較易發生扭轉。

(5)小腸原有輕度的不全梗阻,當腸管強烈蠕動時,可誘發梗阻部位以上的扭轉。

小腸扭轉多為順時針方向。各種年齡均可發生,尤多見於青壯年。特別是飽餐後,腸管內容物大量積存,當做劇烈活動或體位突然變動時,可發生小腸急性扭轉。

小腸扭轉必然連同系膜一併扭轉,扭轉度數越多,症狀越嚴重。超過 360°的扭轉,系膜血管因扭曲而阻塞,成為絞窄性腸梗阻。病人突然發作劇烈的腹部絞痛,持續性、陣發性加重,多在臍周圍,因系膜根部附著於後腹膜,故常牽涉到後腰背部痛。嘔吐頻繁。體檢時腹脹不一定很顯著,但可見膨脹的腸襻,並有壓痛,腸鳴音往往亢進。若有腸壞死則有腹膜炎表現。如果是大段小腸扭轉,很快即出現休克。腹部X射線檢查,扭轉腸襻充氣,可呈“咖啡豆”影像。如果是小腸全部扭轉,則常無小腸積氣和液平面存在。小腸扭轉需與腸繫膜血管阻塞、腹內疝、急性胰腺炎、潰瘍病急性穿孔等相鑑別。

小腸扭轉一經確診,切勿延誤治療,應儘快手術,將小腸復位。若有誘發解剖條件,應相應作出妥善處理。小腸復位後,若腸管仍不能恢復生機,則應切除。全小腸扭轉一旦發生壞死,不得不行廣泛小腸切除,但術後難以維持營養,這說明早期手術的重要性。

結腸扭轉

95%為乙狀結腸扭轉。多見於老年人,特別是有習慣性便祕者,因積存的糞便有一定重量,易使遊離的乙狀結腸發生扭轉。乙狀結腸下端與固定的直腸相連,故近側段乙狀結腸按順時針方向在遠側段的前方繞過時,因遠側段活動度小,一般不會超過180°,也不致產生症狀;若按逆時針方向扭轉,因近側段很遊離,扭轉常超過180°,遠側段腸管也隨之發生沿腸管縱軸的扭轉,形成閉襻型腸梗阻。若逆時針扭轉達到360°時,系膜的血運也會受阻,成為狹窄性腸梗阻。乙狀結腸扭轉,能自行恢復,但可反覆發作。

乙狀結腸扭轉除有一般的急性腸梗阻症狀外,因腸管粗大脹氣,腹部可看到膨脹凸起的腸型(見圖)。鋇灌腸檢查可在直腸與乙狀結腸交界處看到鋇劑受阻後顯示的“鳥嘴”狀影像,為其特點。

橫結腸長或合併腫瘤或粘連,盲腸為先天性遊離盲腸或遠側部位有不全梗阻時,也都有發生扭轉的可能。

結腸扭轉若發生絞窄,死亡率為15~40%,故應早期手術,將扭轉的乙狀結腸復位,並予以固定。如已發生腸壞死,則需切除,根據情況行一期吻合,或先造瘻,以後二期修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