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髓炎

[拼音]:fenbian jiancha

[英文]:fecal examination

臨床常用的化驗方法之一,其目的是間接瞭解消化系統的病理現象和功能狀態。糞便檢查包括:

肉眼觀察

正常人排出的糞便量隨食物種類而變化,一般每日大約100~300g。當消化或吸收不良,或腸道功能紊亂時,糞便量常增多。正常的糞便為黃褐色或棕褐色的成形便,當腸道有炎症時,糞便常不成形或稀便,內含膿血和粘液,膿血多少與炎症的輕重有關,常見於細菌性或阿米巴痢疾、急性腸炎、潰瘍性結腸炎等疾病。霍亂或因其他原因而引起小腸分泌異常時,可出現大量水瀉。

消化性潰瘍、胃腸道腫瘤或肝硬變合併食管靜脈曲張破裂等疾患併發上消化道出血時,糞便可呈黑色如柏油樣。痔瘡、結核腫瘤及息肉等疾病可發生下消化道出血,糞便帶鮮血。

當發生梗阻性黃疸時,腸道內膽汁減少或缺如,糞便可呈灰白色。患直腸腫瘤時,因直腸腔變窄,糞便外形可能變細或呈扁形。腸道內有蛔蟲、絛蟲、蟯蟲等肉眼可見的寄生蟲時,蟲體可隨大便排出體外。

顯微鏡觀察

將新鮮糞便少許在載玻片上與生理鹽水混勻後,塗成薄片,在顯微鏡下觀察。觀察的主要內容包括寄生蟲卵、阿米巴滋養體或包囊、紅細胞、白細胞等。

檢查溶組織阿米巴滋養體時,除糞便標本必須新鮮和立即送檢外,還應注意保溫,否則會影響檢驗的結果。有時一般糞便塗片不能發現寄生蟲而臨床高度懷疑有腸寄生蟲時,可用飽和鹽水漂法或清水沉下法等集卵法,以提高陽性率。檢查血吸蟲卵時,還可用毛蚴孵化法,以助診斷。

結腸炎、痢疾、直腸或結腸癌、痔瘡出血及結腸息肉出血等疾病時糞便鏡檢可見紅細胞。炎症時,除紅細胞外,還有較多的白細胞,炎症越重,白細胞的數量越多。

腸道有寄生蟲時,糞便內常可見到寄生蟲卵或包囊。

胰腺外分泌功能減退或小腸吸收功能不良時,糞便中脂肪含量增多,糞便塗片經蘇丹Ⅲ染色後,脂肪球呈紅色,在低倍顯微鏡每視野超過6個脂肪球時,提示有脂肪吸收不良。這是一項檢驗消化或吸收功能不良的簡便方法,但敏感性差。

潛血試驗

消化道出血量較少時,糞便的外觀可無明顯異常,肉眼和顯微鏡下觀察均不能辨認,須用化學方法才能檢測出來。潛血試驗的原理是血紅蛋白有過氧化物酶的作用,能將過氧化氫分解而釋放出氧氣,後者將聯苯胺或愈創木氧化而顯藍色,顯色越快越深,提示糞便內含血量越多。潛血試驗不能區分上消化道出血或下消化道出血。當服用鐵劑或食用動物血、瘦肉或大量綠葉蔬菜時,可出現假陽性反應。因此,為了排除影響檢驗結果的因素,在作潛血試驗前,最好禁食上述食物3天。

細菌學檢查

臨床擬診細菌性痢疾、沙門氏菌腸炎或其他細菌所致的腸道感染時,應作糞便細菌培養。長期應用廣譜抗生素而致腸道菌群失調或偽膜性腸炎時,糞便塗片檢可見大量革蘭氏陽性球菌,培養可生長金黃色葡萄球菌或難辨梭狀芽孢桿菌,對診斷和治療有很大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