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痘

[拼音]:shiyu

[英文]:aphasia

大腦特定部位損害所致的理解和運用語言符號的能力受損或喪失,非因感覺缺失(如視力,聽力低下等)、發音肌肉癱瘓或精神衰退引起。失語為後天性,即已獲得的言語技能因大腦病變而受損,與先天性言語遲滯不同。後者是因大腦發育障礙未能掌握或未能很好掌握言語功能。引起失語的常見原因有腦血管病、腦外傷或腦腫瘤。失語為臨床常見症狀,急性腦血管病患者約1/3有失語。失語主要表現為說、聽、讀和寫四方面的障礙,亦即口語和文字的表達和理解發生障礙。上述四方面中,“說”為口語表達部分,患者不能按言語習慣有效地表達意思;或難以完整地說出欲說的語句而只能費力地說出關鍵單詞,這稱為非流利型失語口語。嚴重者僅能發出不表示任何意思的刻板單音或單詞。有的患者說話滔滔不絕,但因找不到恰當的詞且常代之以錯語,故不能完整地表達意思,嚴重者說出的話完全不能被人理解,這稱為流利型失語口語。“說”還包括複述和命名。複述障礙指患者不能準確、完整地重複檢查者說的詞和句。不能正確說出名字(人名、物名等)的現象,稱為命名不能。聽理解障礙為不理解別人說的話,但對常用詞、句的理解可部分保留,嚴重者則幾乎完全不懂他人的話。閱讀和書寫為文字的理解和表達。失語者(非文盲)可合併不同程度的閱讀和書寫障礙(見失讀、失寫)。啞語為姿勢語言,聾啞人利用姿勢符號進行交流,失語時也表現理解或表達的障礙。

失語應與構音障礙、發聲障礙鑑別。後二者因控制發音的神經肌肉裝置失調或力弱引起,單純的構音障礙或發音障礙不影響言語的理解和表達,但可與失語並存。在判斷有無失語時,還應注意排除意識障礙、精神障礙、嚴重記憶障礙的影響。原則上急性腦血管病急性期或顱內壓增高患者不做失語檢查,判斷其檢查結果時應慎重。

言語功能定位

言語功能與大腦解剖部位有無固定聯絡這一問題,在一個多世紀中經歷了肯定—否定—又肯定的過程。1865年P.P.布羅卡研究了8名喪失說話能力的病例的病理後,宣稱“我們用左大腦半球說話”,首先以科學事實將人的高階神經活動定位於左側額葉。1874年K.韋尼克將言語的理解中樞定位於左顳葉後上部;並從理論上提出後上顳葉(言語理解區)與後下額葉(言語運動表達區)間必有聯絡,此聯絡受損必產生另一種失語;首先創立言語在大腦的定位—聯絡學說,提出失語分類與神經定位的關係。此後10年內相繼提出“閱讀中樞”、“書寫中樞”、“計算中樞”等。20世紀初,言語的定位聯絡學說遭到H.黑德等學者的反對,他們認為言語為複雜的高階心理活動,需要大腦的廣泛部位參與,這就是大腦整體學說。20世紀下半葉,由於新技術的發展,尤其神經影像學(CT、PET、MRI)的發展,以及標準的神經心理測定方法的完善,在研究腦局灶損傷後造成各種言語功能障礙的基礎上,重提言語功能在大腦的定位聯絡學說。

腦的主要言語區及其聯絡見圖。布羅卡氏區為運動言語區,位於額葉後下部,調節和控制發聲、發音和麵部表達運動。韋尼克氏區為言語聽理解中樞,位於顳上回後部。聯絡兩區的弓狀纖維自韋尼克氏區發出,經緣上回、島葉皮質下至布羅卡氏區,這些區域傳統上稱為典型言語帶。

早已注意到言語在大腦半球的優勢和利手的關係。約90%以上的右利手者,言語優勢在左大腦半球。2/3以上左利手或非右利手者,言語優勢亦在左大腦半球。因此無論左或右利手者,大部分人言語優勢側都在左半球。

失語分類

失語的分類如同言語功能定位一樣,經歷了三個階段。上世紀在K.韋尼克定位聯絡學說的基礎上提出失語分類。20世紀初許多人否定言語功能定位學說,認為言語交流不過就是表達與接受兩方面。具代表性的失語分類為:表達性失語、接受性失語、混合性失語和遺忘性失語即命名性失語(T.S.魏森堡,K.L.麥克布賴德,1933)。

至今尚無被廣泛接受的失語分類。此外介紹D.T.本森(1988)的失語分類,此分類以韋尼克氏定位聯絡學說為基礎。

外側裂周失語綜合徵

包括布羅卡氏失語、韋尼克氏失語和傳導性失語。此類失語綜合徵的共同特點為複述困難和病變位於外側裂周區,即典型言語帶區。

(1)布羅卡氏失語。口語為非流利型,即語量稀少(<50字/分),說話費勁,有語調障礙(常為單音調)和構音障礙,短語短、缺語法結構為其特點、病人說話斷斷續續,中頓、猶豫,但可說出關鍵詞,從而表達其意思。此即所謂電報式或無文法言語。複述和命名亦不同程度受損。病人自知其缺陷但難以糾正。聽理解相對保留,但常不能理解涉及語法結構的句子,如指著繪有“小孩追小鳥”的畫問病人,這是“小孩追小鳥,對嗎?”病人答“對”,如問,這是“小鳥被小孩追,對嗎?”病人答“不對”。對文字的表達和理解與口語相似,即朗讀和書寫困難,而對文字的理解相對完好。但與口語理解一樣,對語法結構句的理解有困難。此型失語的病灶主要累及優勢半球布羅卡氏區,常同時累及鄰近皮質和皮質下。因此常合併對側偏癱。

(2)韋尼克氏失語。以口語為流利型及理解嚴重受損為特點。口語的發音、語調、節律、語量和語法結構聽起來均正常,但因找詞困難,遇到說不出的詞則代以句描述,描述句中又有說不出的詞再代以措述,或對說不出的詞代以錯語,以致不能表達意思,這稱為空話或奇特語言。如病人會這樣描述起病情況:“我就,我那,白水就那麼跟來著,跟半天來了,一半天出來一會,看一個小孩,看見小孩來嚕嚕的,就看出窩,窩窩來了”,這種說話令人完全不能理解。口語理解嚴重障礙,與病人說話時他常答非所問。複述困難與所理解障礙一致。命名則有大量錯語,以詞義錯語和新語為主,如稱袖子為“被子”(詞義錯語),稱耳朵為“指江指米”(新語)。此型失語病人常有失讀和失寫。此型失語的病灶為優勢半球的韋尼克氏區,即顳上回後部,並可累及鄰近區。常可無神經系統體徵,加以病人在發病初期亦不自知有缺陷,卻往往認為別人不好好聽他的話,或故意說些讓他聽不懂的話而感到煩躁,以致會誤診為精神病。

(3)傳導性失語。韋尼克最早從理論上推測,若韋尼克氏區至布羅卡氏區的聯絡中斷必產生另一種失語型別。以後臨床證實確有這種型別存在。傳導性失語病人的口語為流利型,但與韋尼克氏失語者不同,其錯語以音素錯語為主,因其聽理解相對保留,病人自知口語缺陷並努力糾正,從而顯出言語中頓或口吃。其話語可部分表達意思,如病人說“我有老老老……高血壓”,“一院(月)三十貨(號)住工(空)軍醫院”。病人雖對語法結構較複雜的句子存在理解障礙,但聽理解相對完好,而複述障礙嚴重,與聽理解不成比例,這是此型失語的診斷要點。複述困難甚至表現在單字層級,如複述“門”為“煤”,“窗戶”為“筐戶”。複述出的句子甚至難以理解。命名常為錯語,讀和寫可有不同程度的障礙。傳導性失語的病灶部位及其機理是最引起失語學家感興趣的問題。韋尼克從理論上認為弓狀纖維受損可引起此型失語。早期的臨床證據證明病灶在島葉皮質下,以後證明病灶主要累及緣上回。這就產生一個問題,此型失語的嚴重複述障礙是因韋尼克氏區與布羅卡氏區聯絡中斷,還是緣上回還存在與複述有關的中樞?此問題尚待解決。此型失語病人亦可無神經系統體徵,但可伴有不同程度的失用,尤其肢和麵的失用。

完全性失語

病灶累及整個外側裂周區,包括布羅卡氏區、韋尼克區、二區間的弓狀纖維以及緣上回,即典型語言帶均受損,病人各種言語功能不同程度地同等受損。嚴重者只能發刻板單音(如“嗯”)或單詞(如“不知道”、“不”),常伴有偏癱、偏盲和偏身感覺障礙。

命名性失語

極少見。言語障礙以找詞困難為主,病灶累及顳枕結合區,常伴有象限盲。病人把詞忘記,多是忘記物件的名稱,於是只能說出物件的用途,如稱“茶杯”為“用來喝水的”,有時經人提示可說出物件的名稱,但旋即又忘記。

經皮質性失語綜合徵

具兩個特點,即病灶位於外側裂外圍即分水嶺區,口語複述相對保留。

經皮質運動性失語以非流利失語口語、理解相對保留、複述亦相對完好為特點。命名、朗讀困難,對文字理解較好,書寫困難,病變常在布羅卡氏區前上部。

經皮質感覺性失語則以流利型失語口語、不同程度的理解障礙而複述相對好為特點。閱讀和書寫仍有不同程度障礙,病變累及顳頂分水嶺區。

經皮質混合性失語病人則以各種言語功能均受損但保留複述,甚至強迫複述為特點。

有些失語分類中還包括伴失寫的失讀、不伴失寫的失讀、失寫等(見失讀與失寫)。

失語康復原則

首先進行詳細的言語測評;弄清患者在說、聽、讀、寫的哪些方面受損,受損程度如何。若為口語和書面言語多方面受損,則治療重點首先放在口語的訓練康復上。口語訓練包括言語肌肉的運動訓練、命名、獨白、交談等。嚴重理解障礙者可配以手勢、圖畫進行訓練,口語訓練時還應注意發揮各言語功能之間的協同作用,如配以朗讀和書寫,言語康復內容要適合病人的文化水平、生活情趣,先易後難。言語康復還需配合心理治療,建立患者治療的信心。

參考書目

E.M.R.Critchley,Languaage and Speech Disorders,CNS(Clinical Neuroscience)Publishers,London,1987.

參考文章

腦血管病失語能否康復神經與精神科什麼叫失語,腦血管病失語有哪幾種神經與精神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