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部損傷

[拼音]:xunhuan xitong jibing

[英文]:diseases of circulatory system

心臟、血管和調節血液迴圈的神經機構的疾病。以心臟病最多見。迴圈系統疾病是常見病,尤其在內科疾病中所佔比重甚大。心臟病常遷延不愈,影響生活和勞動,病死率亦高,隨著傳染病的控制,心血管病在人口死亡原因中所佔地位更為突出。

病因和分類

迴圈系統疾病可分為先天性和後天性兩大類。

先天性心血管病為心臟大血管在胎兒期中發育異常所致。後天性心血管病,如冠狀動脈硬化性心臟病、風溼性心臟病、高血壓和高血壓性心臟病。

感染性心臟病:如感染性心內膜炎、心包炎、心肌炎。心臟神經症,亦稱神經血迴圈衰弱症或奮力綜合徵,心臟無器質性病變,但有心悸、氣短、胸痛、疲倦並伴有神經衰弱的症狀。血管病變包括動脈硬化、動脈炎、動脈瘤、動靜脈瘻、靜脈血栓形成,血栓性靜脈炎、靜脈曲張等。

病理解剖診斷

不同型別的迴圈系統病可分別或同時引起心內膜、心肌、心包或血管的有特徵性的病理解剖變化。常見的有:

(1)心內膜病變。如心內膜炎、瓣膜炎、心瓣膜狹窄、關閉不全、脫垂、粘液變性、纖維化、鈣化或撕裂,內膜增殖。

(2)心肌病變。如心肌炎、心肌壞死、心肌梗死,心肌破裂或損傷,心室壁膨脹瘤等。

(3)心包病變。如心包炎、心包積液、積血或積水,心包缺損等。

(4)大中型血管病變。如主動脈炎,多發性大動脈中層囊樣變性,主動脈夾層動脈瘤,冠狀動脈粥樣硬化,肺動脈栓塞等。

(5)先天性畸形。如心房間隔、心室間隔或主動脈、肺動脈間隔缺損,動脈導管未閉,主動脈縮窄,左心室或右心室流出道、主動脈或肺動脈瓣或主、肺動脈段狹窄,二尖瓣或三尖瓣狹窄、閉鎖、瓣葉裂隙、移位或關閉不全,主動脈幹、房室共道或左側上腔靜脈永存,大血管錯位,肺靜脈畸形引流,肺動靜脈瘻或冠狀動脈瘻等。

(6)腫瘤。如心房粘液瘤、心肌肉瘤、心包間皮細胞瘤以及其他器官癌瘤的轉移等。

(7)血管病變。如動脈硬化,動、靜脈炎症,血栓形成,腫瘤等。

病理生理診斷

不同型別的迴圈系統疾病可引起相同或不同病理生理變化,常見的有:

(1)心力衰竭,心臟排血的能力減弱,不能將心腔內的血液排出,造成動脈系統供血不足,心房和靜脈系統淤血,嚴重的左心衰竭可導致急性肺水腫。

(2)休克。周圍迴圈血液灌注不良造成的內臟和外周組織缺血,微迴圈障礙等一系列變化,可由急性心臟排血障礙、迴圈血容量不足或調節血管的神經障礙等引起。

(3)冠狀迴圈功能不全,冠狀動脈供血不足造成心肌缺血,可引起各型心絞痛。

(4)乳頭肌功能不全,二尖瓣或三尖瓣乳頭肌病變,不能正常調節瓣葉的開閉,引起瓣膜關閉不全。

(5)心律失常,為心臟的自律,興奮或傳導功能障礙,引起心動過速,過緩和心律不規則等。

(6)高動力迴圈狀態,心排血量增多,血壓增高,心率增快,周圍迴圈血液灌注增多,見於神經體液調節障礙,也見於器質性心臟病、貧血性心臟病等。

(7)血壓異常,收縮壓或舒張壓增高超過正常水平者,稱為高血壓。高血壓可為某些疾病的臨床症狀之一,稱為症狀性或繼發性高血壓。以高血壓為主要臨床表現而病因不明者稱為原發性高血壓或高血壓病。動脈血壓降到正常水平以下稱為低血壓。肺動脈血壓高於正常則稱為肺動脈高壓,也有原發性和繼發性兩類。

(8)血液分流:為血液從左側心臟或大血管不經過正常迴圈途徑直接流入右側心腔或大血管,稱左至右分流,若血液從右側異常地流向左側稱右至左分流。主要見於先天性心血管病。外傷或其他侵蝕性病變引起的大迴圈動靜脈瘻也可導致左至右分流。

(9)心包填塞:為心包腔大量積液或短時間迅速積液、積血或積水,妨礙心臟充盈和排血,並引起靜脈淤血。亦稱心臟壓塞。

臨床表現

常見症狀有:

(1)呼吸困難。多見於左心衰竭和二尖瓣口血流障礙,由肺淤血引起,開始於勞累後發生或夜間陣發性發作,以後持續發生,臥位時加劇,坐位時減輕。

(2)心悸。為心臟搏動所產生的主觀不適感覺,常由心律失常,心力衰竭,高動力迴圈狀態,心臟神經症等引起。

(3)水腫。有肺水腫和皮下水腫兩大類。肺水腫多因急性左心衰竭引起肺毛細血管淤血,血漿外溢至肺間質或肺泡所致。皮下水腫由皮下組織間隙液體瀦留過多所致。見於右心衰竭的晚期,心包填塞,限制型心肌病等。嚴重者可伴有胸、腹水。

(4)紫紺。為缺氧的表現,當毛細血管血中的還原血紅蛋白超過5g/dl時,即可出現紫紺。心力衰竭或休克時,周圍迴圈血流緩慢,周圍組織需要從血中吸取較多的氧,因而引起紫紺,這稱為周圍性紫紺;有右至左分流或肺組織有廣泛性病變時,靜脈血得不到充分氧合即進入周圍動脈而引起紫紺,這稱為中心性紫紺。

(5)胸痛。由冠脈供血不全(心絞痛)或栓塞(心肌梗死),肺動脈栓塞,心包炎等引起。

(6)咯血。支氣管內膜微血管或肺泡內毛細血管破裂時痰中帶血,肺水腫時有粉紅色泡沫粘液痰。肺靜脈和支氣管靜脈間側支迴圈破裂或肺梗塞時有大量咯血。

(7)暈厥和抽搐。心排血量急劇減少時(心臟排血受阻,血容量不足和嚴重心律失常)腦組織短暫缺血引起的一過性意識喪失,昏厥後可發生抽搐,這稱為心源性暈厥或亞當斯-斯托克斯二氏綜合徵。高血壓腦病亦可引起昏厥和抽搐。

(8)區域性供血不足。多見於外周血管疾病,可致肢體麻木、疼痛、腫脹、間歇性跛行等。

(9)其他。頭痛、頭暈或腦暈見於血壓過高或過低;上腹脹痛、噁心,嘔吐、食慾不振和少尿等見於心力衰竭;聲音嘶啞見於左房擴大壓迫左喉返神經。肢端對稱性間歇發白、紫紺、潮紅見於雷諾氏病(見植物神經系統疾病)。

常見的體徵有:

(1)心臟增大。多由心室擴張引起,心肌肥厚時,心臟增大可不明顯或呈向心髒增大。自幼心臟即增大者,心前區可隆起。應與心包積液時的心濁音界增大鑒別。

(2)心臟雜音。瓣膜結構損害,大血管病變和先天性心臟畸形時,在有關的瓣膜聽診區或其他有關部位可聽到特徵性雜音。舒張期及連續性雜音多是心臟血管的器質性病變所致。收縮期雜音若部位侷限,響度在3/6級以下,性質柔和,傳佈侷限或不伴有收縮期震顫者,應考慮為生理性雜音。心包摩擦音是心包炎的診斷依據。

(3)異常心音或附加音。第一、二心音的增強,減弱或分裂,有助於診斷瓣膜、心肌病變、高血壓,肺動脈高壓和心包積液等,如心尖部第一心音減弱見於二尖瓣關閉不全、嚴重心肌病變等;肺動脈瓣區第二心音亢進見於肺動脈高壓;第二心音固定性分裂見於房間隔缺損等;收縮中晚期喀喇音,主要見於二尖瓣脫垂綜合徵;舒張期三音律(亦稱奔馬律),為異常響亮的第三或第四心音所引起,見於心力衰竭和嚴重心肌損傷;開瓣音見於二、三尖瓣狹窄;心包叩擊音見於縮窄性心包炎;腫瘤撲落音見於心房粘液瘤;安置人工起搏器時可聽到起搏音(見心音)。

(4)脈搏變化。心律失常時脈律不整,如心房顫動時,脈率少於心搏率(即脈短絀);兩上肢或上、下肢脈搏強度不等,見於多發性大動脈炎或其他阻塞性病變;奇脈見於心臟壓塞;水衝脈見於主動脈瓣關閉不全等;交替脈見於嚴重左心衰竭。

(5)其他動脈體徵。主動脈瓣關閉不全時,在肱動脈及股脈處可聽到一個清晰的聲音(槍擊音)和在該處用聽診器鍾型胸側稍加壓,可聞兩個雜音(迪羅濟埃氏二重雜音),甲床和口脣粘膜可見毛細血管搏動。

(6)靜脈體症。右心衰竭,心臟壓塞,三尖瓣狹窄或關閉不全時,頸靜脈充盈、肝腫大、緊壓腹部30~60秒鐘後,頸靜脈充盈更明顯,這稱為肝頸靜脈返流徵。三尖瓣顯著關閉不全時,可見頸靜脈收縮期正性搏動,並可捫及肝臟搏動。

(7)其他體徵。風溼活動時可見環形紅斑;感染性心內膜炎可見面板或粘膜出血點,面板的奧斯勒氏結節,詹韋氏斑,肝脾腫大,杵狀指趾等。右至左分流的先天性心臟血管畸形,可有紫紺和杵狀指(趾)。

在實驗室檢查方面,除常規的血、尿檢查外,多種生物化學,微生物和免疫學檢查有助於診斷,器械檢查有動脈壓,靜脈壓測定,X射線和心電圖、心音圖、心尖搏動圖、脈搏圖(用儀器將靜脈或動脈的搏動轉變為電能,放大後描記成曲線)、心衝擊圖檢查(心臟推動血液執行時心臟及大血管的衝擊和反彈使身體產生微弱震動,可用儀器將震動轉變為電流,放大、記錄為曲線)、收縮時間間期測定 (STI)。超聲心動圖對心血管的病理變化及定位診斷幫助很大,同時可瞭解心臟的功能狀態。各種型別的放射性核素檢查,電子計算機 X射線斷層成像等頗有價值。以上檢查無創傷性,但只得到比較間接的資料。有些侵入性檢查如心導管檢查及選擇性心血管造影(包括心室及冠狀動脈造影)、臨床電生理檢查、心內膜心肌活體組織檢查等,可得到較直接的診斷資料,價值較大,但要嚴格掌握適應證。

診斷原則

通過對症狀、體徵和實驗室檢查等結果的綜合分析,可對大多數心血管病作出診斷。臨床完整的診斷應列出關於病因,病理解剖,病理生理和心臟功能四個方面的診斷資料。以風溼性心瓣膜病為例,完整的診斷應為:

(1)風溼性心臟病(病因診斷)。

(2)二尖瓣狹窄(病理解剖診斷)。

(3)心臟增大(病理解剖診斷)。

(4)心房顫動(病理生理診斷)。

(5)心功能第二級(心臟功能分級)。

心血管病的鑑別診斷不但在不同的病因診斷間進行,還需在不同的病理解剖和病理生理診斷間進行。

預後

器質性心血管病較嚴重,常影響勞動力,預後也較差,並有猝死可能,但據不同病種而異。其中以先天性心血管病預後較好。因其病理解剖變化多可用手術糾治,亦較少發生致命的病理生理變化。對風溼性心瓣膜病多數可通過外科手術治療從而改變預後。使用有效的降壓藥物及維護靶器官的功能,可推遲高血壓病併發症的發生與發展。通過嚴密監護、隨訪和搶救措施,心肌梗死的病亡率明顯下降。但慢性肺原性心臟病的預後仍差,這可能與該病發生在呼吸系統疾病的晚期有關。

防治原則

預防主要應針對病因。如防治慢性支氣管炎後,慢性肺心病可望減少;及時控制上呼吸道鏈球菌感染和積極治療風溼熱,風溼性心瓣膜病明顯減少。對病因和發病機理未明的心血管病,也應針對可能的致病與易患因素進行預防,對高血壓及冠心病的普查與預防已見成效。

心血管病的治療需針對病因、病理解剖和病理生理等幾方面進行。隨著心臟和血管外科手術的發展,大多數先天性心血管病和某些心瓣膜病,可以治癒。冠狀動脈搭橋手術亦已逐步開展應用於臨床。併發於心肌梗死的心室壁膨脹瘤、心室間隔穿孔,乳頭肌斷裂等,亦可手術治療。心臟移植亦已成功。無法或難於根治的心血管病,主要是糾正病理生理變化以控制其病程的發展。

心血管疾病應注意康復治療,根據病變程度、年齡、體力等情況,結合監測心功能的方法,在恢復期儘早進行適當的體力活動,對改善心臟功能,促進身體康復有良好作用。同時,要注意心理康復。已恢復工作或學習的病人需注意勞逸結合和生活規律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