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衛生

[拼音]:yinjing‘ai

[英文]:carcinoma of penis

陰莖鱗狀上皮癌,多發生在陰莖頭部,最常見的病因是陰莖頭及包皮的慢性炎症刺激,包莖患者及衛生條件差的地區發病率高。猶太男嬰生後早期作包皮環切術,絕少發生陰莖癌。伊斯蘭教徒於出生後 4~10歲作包皮環切術,亦少發生本病。區域性清潔,減少包皮垢鬱積及陰莖頭炎症,可收預防效果。

發病早期常被忽視,就診時多呈菜花狀,有潰瘍、感染及腹股溝淋巴結腫大。癌轉移主要至腹股溝、髂及主動脈淋巴結,晚期可發生血性轉移。治療以外科手術為主,淋巴結無轉移者手術治癒率達90%。

發病率

各國相差懸殊,在歐美各國僅佔男性癌症的1%,印度、斯里蘭卡、緬甸、印尼等國家,陰莖癌佔男性癌中10%以上。中國在50年代前,本病在泌尿生殖系統癌中居首位,佔38.2~51.6%,此後隨著衛生條件的改善,陰莖癌的發病率將逐漸下降。臺灣省本地人陰莖癌患者佔男性癌症中的3.3%。

病因

包莖、包皮垢鬱積及衛生條件差已被證實為主要發病因素,西安醫學院報告有完整記錄的 142例陰莖癌患者,其中包莖或包皮過長者141例佔總數的99.3%。在美國凡出生時作過包皮環切術者尚無發生陰莖癌的報告。

病理

陰莖癌初發部位多在陰莖頭,其次為包皮、陰莖懸帶及冠狀溝。肉眼所見可為乳頭型和浸潤型,前者多見。乳頭型早期呈丘疹或疣狀,晚期瘤表面高低不平呈菜花型,可穿破包皮,常有感染。浸潤型開始為光滑、紅色、堅硬輕度隆起的病變,向內生長,有潰瘍,邊緣高起。博克氏筋膜可防止瘤細胞侵入海綿體,一旦侵入則發展甚快。

鏡下檢查見陰莖癌大部分為鱗狀上皮細胞癌,乳頭型浸潤淺、細胞較大。多邊形,角化明顯,分化較好。浸潤型分化不良,細胞不典型,核分裂多。

分期

Ⅰ期,腫瘤侷限於陰莖頭或包皮。Ⅱ期,腫瘤浸潤陰莖幹,無轉移。Ⅲ期,腫瘤侷限於陰莖幹,有腹股溝淋巴結轉移。Ⅳ期,腫瘤超出陰莖幹之外,淋巴結轉移不可切除,或有遠處轉移。

診斷和鑑別診斷

臨床診斷多無困難,作活組織檢查可進一步證實,若有包莖,須切開包皮以窺全貌。若腹股溝淋巴結腫大,約30%有瘤轉移。

任何陰莖頭表面凸起的增生性病變或彌散性病變應考慮其癌變的可能。淋巴肉芽腫、尖銳性溼疣、軟下疳等要與陰莖癌相鑑別。

陰莖癌前期病變及原位癌

有數種陰莖癌前期病變應加註意,如白斑病。凱拉氏增殖性紅斑及鮑恩氏病為原位癌。

陰莖白斑病與口腔白斑病相同,由慢性刺激引起,為白色粗糙或珠樣粘膜斑塊,治療用手術切除或緊密隨診。增殖性紅斑,病人多為壯年,多未作包皮環切術,發生在陰莖頭、尿道口、冠狀溝及包皮,病變輕度隆起,邊界整齊,呈紅色的柔軟斑塊,為原位癌,可發展成鱗狀上皮癌,治療可手術切除或作放射治療,有報告稱區域性用5-氟尿嘧啶(5-FU)塗敷得到治癒。包恩氏病是上皮內原位癌,外觀如增殖性紅斑,邊界分明,如鱗狀丘疹斑,或紅色鱗屑斑,或有潰瘍,治療方法用手術切除,區域性塗用5-FU油膏。以上數種病變在治療前須作活組織檢查。

治療和預後

包括手術治療、放射治療、化學治療和聯合治療等。

陰莖癌的治療以手術切除為主,早期侷限性癌作陰莖部分切除術,切斷面在腫瘤上緣2cm處,將尿道留長露出,術後極少復發。大的腫瘤作陰莖全切除術,將尿道移植至會陰部。保守性的腫瘤區域性切除易導致復發。

對於是否作預防性腹股溝淋巴結清除術尚有爭論,少數學者主張作此手術,但初診時腹股溝淋巴結有轉移者只佔25~37%,而腫大的淋巴結中只有少數有瘤轉移,可見常規清除淋巴結會使許多患者遭受不必要的痛苦。卡巴納斯(1977)從陰莖淋巴管造影中證明有陰莖前哨淋巴結(SLN),是陰莖癌轉移的初發部位,位於腹壁淺靜脈與大隱靜脈交界的上方,若此淋巴結無轉移,則深部淋巴結可保無恙,故於切除陰莖癌的同時取前哨淋巴結作活檢,陽性者於傷口癒合後三週將該側腹股溝淋巴結切除,或作髂腹股溝淋巴結清除術。

放射治療可保持陰莖完整,但療效不如手術切除,多用作術後輔助療法。

化學治療的總有效率為78%,應用博萊黴素,隔日一次,每隔3~6個月可重複2~5個療程。最好與放射或手術治療聯合使用。

其他化學藥物,如氨甲喋呤、順鉑對陰莖癌亦有一定療效。

經手術治療後,若腹股溝淋巴結無轉移,治癒率可達90%,若已有轉移則5年生存率僅33~38%。

參考文章

如何診斷陰莖癌泌尿科/男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