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氣虛證

[拼音]:yundong xitong gongnengjiancha

[英文]:function tests of locomotor system

運動系統的主要功能為保護內部器官及活動身體,其活動功能表現最為明顯。其功能的完成除要求運動系統的健康完整外,與神經系統、體內水電解質平衡等均有密切關係。因此運動系統的功能異常可反映運動系統器官、神經精神系統、體液以及其他器官系統的情況。運動系統功能檢查包括以下幾方面:

日常活動

從日常生活活動例如穿衣、寫字、坐、立、行走及跑跳等,可觀察到有無疼痛、無力、姿勢異常及活動受限等的存在。步態的觀察對診斷尤有幫助,步態即行走的方式和姿勢,正常行走的步態分為兩個階段,從足跟接觸地開始,過渡到第五蹠骨頭,第一蹠骨頭著地,一直到腳趾離開地面,這一段時間稱為觸地相。從腳趾離開地面直到足跟再接觸地面的一段時間稱為邁步相,邁步時同側骨盆向前搖動,身體重心移到髖關節的前面,腰椎和腰部肌肉也參與運動。任何原因改變了上述條件,就引起步態異常,正常人步態輕快,大腦性癱瘓患者步行時兩膝相互前後交叉,兩腿拖曳擦地而行(剪刀式步態)。小腦性共濟失調性步態時走路搖晃,重心不穩,如醉酒狀。腓總神經麻痺者行走時腿部抬高而跨步甚小(跨閾步態),帕金森氏病患者呈慌張步態。先天性肌營養不良及雙側先天性髖關節脫位患者行走時左右搖擺(搖擺步態或鴨步)。偏癱患者步行時,先將患側骨盆抬高,患肢抬起,再以髖關節為中心,腿伸直,趾擦地向外劃半圓前進一步(偏癱步態;見圖)。癔病及精神病人可表現出各種不能用器質性疾病解釋的步態。

主動運動

包括肌力及關節的活動範圍觀察。

(1)肌力檢查:結合望診,觸診及動診來了解各組隨意運動肌的功能狀態。在許多疾病,其一肌肉或由某一條運動神經支配的肌群可發生不同程度的運動力減弱或癱瘓,這常見於脊髓灰質炎、神經損傷、重症肌無力以及各種先天性或後天性肌萎縮或肌營養不良症。骨折或其他慢性骨關節病偶而可引起相關的肌肉廢用性萎縮。

肌力一般分為6級。0級,為完全癱瘓,肌肉無收縮;1級,肌肉稍能收縮,但不能帶動關節運動;2級,肌肉收縮,能帶動關節運動,但不能對抗肢體重力;3級,能對抗肢體重力,但不能對抗阻力;4級,能部分對抗阻力使關節活動,但關節不穩定;5級,能對抗阻力,肌力正常,關節穩定。

(2)關節主動運動功能的檢查:正常時各關節的運動方式及活動範圍各不相同,正常人的關節活動方式及範圍又因年齡、性別、體育鍛煉的程度而異。兒童的關節活動範圍較大,運動員及演員的某些關節活動範圍可明顯增大。相鄰的關節運動範圍也可互相影響或互相補償,例如髖關節活動受限時,可由腰部各關節的運動加以補償,膝關節屈曲攣縮可繼發髖關節屈曲攣縮。因此連線患處上下的各關節活動,也要進行測量,並與對側比較。關節運動受限時呈攣縮畸形,應測定其活動範圍。如果關節喪失活動時即呈強直畸形,應記錄其強直的角度。檢查的簡單方法是目測,比較準確的方法是用量角規測,測量角度時應當先確定夾角的相鄰的每一肢段的測量軸線,先在每一肢段的兩端各確定一個皮下容易觸到的固定骨點,在兩點之間定出軸線,按常規可選擇額位、矢位及橫位測量。

記錄角度時通常以中立位為 0計算。肩的中立位為上臂下垂,屈肘90度,前臂伸向前方,測量前屈、後伸、內旋、外旋、內收及外展。另一中立位為上臂90度外展位,測量水平位的前屈、後伸、內旋及外旋等。肘的中立位為上臂和前臂成一直線,測量屈曲和超伸。前臂的中立位為上臂貼胸,屈肘90度,拇指向上,測量旋前與旋後。腕的中立位為手與前臂成一直線,手掌向下,測量背屈(伸直)、掌屈、橈側傾斜(橈屈)尺側傾斜(尺屈),拇指的中立位為拇指伸直與第二指相併,測量掌指關節的屈曲和超伸(拇指平行於掌面活動)、掌腕關節的外展和內收(拇指垂直於掌面活動),內收時拇指指端接近食指近節掌側,此外也測量掌腕關節以及掌指關節的對掌動作、拇指的指間關節屈曲和超伸。第2~5指的中立位為伸直位,以中指為中心測量第2、第4及第5指的外展、內收。測量掌指關節及指間關節的屈曲及超伸。脊椎的中立位為直立,測量屈、伸、左側屈、右側屈、左旋及右旋等。髖的中立位為仰臥,測量內收、外展、外旋、內旋及屈曲。俯臥位測量超伸。膝在直立時測量屈曲和超伸,屈膝90度時測量小腿的外旋及內旋。踝及足的中立位為直立位,測量踝關節的跖屈及背屈,測量中跗關節的內翻和外翻,以及跖趾關節或趾間關節的屈(跖屈)及伸(背屈)。

被動運動

指由檢查者推拉被檢查者的軀幹或肢體。包括:

(1)與主動運動相同方向的運動。正常時被動運動的範圍比主動運動的範圍大。肌肉癱瘓時,不能主動運動,但是被動運動正常,甚至超過正常範圍。

(2)非主動運動方向的活動,包括沿肢體縱軸的牽拉、擠壓活動及側方牽擠活動,此時應觀察有無疼痛及異常活動。被牽拉的組織主要是韌帶、肌肉、筋膜、肌腱、關節囊及椎間盤等。被擠壓的組織主要為骨與關節、神經根及椎間盤等。矯形外科許多特殊動診即屬於被動運動。

關節運動異常

包括:

(1)肌肉痙攣:肌肉或肌群突然不隨意地劇烈收縮,伴有疼痛、功能障礙,見於破傷風、神經病、神經症等。

(2)攣縮:支援肌肉或關節的組織纖維化或肌纖維病變,使關節運動達不到正常的活動範圍。如腕屈肌、指屈肌和手部內在肌因缺血造成福爾克曼氏攣縮。

(3)關節強直:關節固定不能活動。因手術(如人工關節固定術、關節融合術)、損傷或疾病(如炎症、纖維組織增生)造成。

(4)關節活動範圍超常,見於先天性關節過度鬆弛症及馬爾方式綜合徵以及四肢肌肉癱瘓時的關節。

(5)假關節活動:假關節是骨折後不能形成正常的骨痂,兩斷端間相互可以活動。如負重長骨病理性骨折後。

活動與疼痛的關係

活動時才痛,多見於外傷。間歇性跛行及疼痛見於椎管狹窄症或血栓閉塞性脈管炎。日夜持續疼痛見於肢體急性感染或惡性腫瘤。肌肉對抗阻力而收縮時引起的疼痛見於肌及腱損傷。關節內的病變或與關節密切相關的病變引起炎症及粘連時各方向活動都受限且活動時感疼痛,肌、韌帶、筋膜損傷時,只有某一方向的活動受限且活動時感疼痛。岡上肌腱炎時,在肩關節主動外展60°~120°的過程中,肩峰與岡上肌腱附著點互相摩擦時才痛,在大於或小於此弧度時不痛,這稱為“痛弧”。

活動時的摩擦音及摩擦感

觸診配合聽診可用以測定關節軟骨面、肌腱、韌帶、腱鞘以及筋膜的病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