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島疾病

[拼音]:bingduxing weichangyan

[英文]:viral gastroenteritis

一些病毒引起的腹瀉綜合徵。主要表現腹瀉伴嘔吐或發熱,重者可引起脫水、酸中毒和電解質紊亂,甚至死亡。在世界各地廣泛存在和流行。兒童和成人均可發病,在兒童中是僅次於呼吸道感染的常見病。流行方式有兩種,一種是在較大的兒童或成人中發生爆發流行,另一種是散發的,偶爾流行,主要發生在嬰幼兒。通過汙染水源或食物傳播。多數急性發病。在溫帶具有季節性,在熱帶全年都有發生。直到1970年代,應用電子顯微鏡(簡稱電鏡)和免疫學等方法,才查出引起本病的一些病原:輪狀病毒、諾沃克病毒組病毒、腺病毒、星狀病毒、杯狀病毒、冠狀病毒、微小呼吸道孤兒病毒、微小輪狀病毒、小球形病毒和某些型別的腸道病毒等。在不同季節和不同年齡組引起疾病的病毒不同。診斷方法是應用電鏡直接檢測糞中的病毒顆粒,或用免疫診斷方法檢測糞中的病毒抗原和血清中的特異性抗體。目前尚無特效治療,主要是對症治療。應用口服補液療法,療效較好。預防方法是改善衛生條件,注意飲食衛生和試用疫苗。

分類

可按病原體分為以下各類:

輪狀病毒性胃腸炎

1973年澳大利亞的畢曉普和英國的T.H.弗盧特發現引起嬰幼兒胃腸炎的一種新病毒,因其形態像車輪而命名為輪狀病毒。1978年輪狀病毒歸入RNA病毒類,呼吸道腸道孤兒病毒科,輪狀病毒屬。輪狀病毒屬有 A、B、C、D、E組。嬰幼兒胃腸炎輪狀病毒屬於A組。A組又分為兩個亞組和四個血清型。

嬰幼兒胃腸類輪狀病毒引起的胃腸炎在急性病毒性胃腸炎中佔首位,是兒童中發病率和病死率最高的疾病之一。分佈廣泛,遍及溫帶和熱帶各國,尤其是亞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發展中國家。中國在1978年北京秋季嬰幼兒胃腸炎患兒的糞中首次發現輪狀病毒,1979年確定它是“秋季腹瀉”的主要病原。全國各地相繼查出。氣溫對本病的流行有影響,在溫帶以秋冬較多,在熱帶全年都有。主要通過糞-口途徑傳播。人體受染後,首先產生特異性IgM抗體,然後出現IgG和IgA抗體。新生兒時期的抗體高,6個月後下降,2~3歲後回升,成年後維持一定水平。70~80年代以來在中國一些省的礦區曾發生青壯年胃腸炎的爆發流行。在糞中發現一種新型的成人胃腸炎輪狀病毒,其抗原性和RNA基因組電泳圖型與嬰幼兒胃腸炎輪狀病毒不同。成人胃腸炎輪狀病毒屬於 B組輪狀病毒。

病毒侵犯小腸絨毛的粘膜上皮細胞,粘膜雙糖酶活性降低影響消化和吸收功能。葡萄糖和鈉離子的吸收障礙引起腹瀉。病理改變限於小腸的粘膜組織,涉及範圍依病情而定,輕的侷限於十二指腸,重的可波及整個小腸。

病毒侵入人體後,經過約36小時後引起症狀。本病起病急,多數病人有發熱,體溫38℃或更高。常先有嘔吐,然後發生腹痛、腹瀉。排糞次數一日超過10次或更多,糞為蛋花湯樣,黃色或黃綠色,少數呈白色,無膿血,有惡臭。病程持續幾天或2~3周,脫水比較普遍,重的出現酸中毒和電解質紊亂,乃致死亡。

諾沃克組病毒性胃腸炎

1968年在美國諾沃克市的一個小學校爆發了一次急性胃腸炎,大約有半數的學生和教師得病,但是病原未確定。

本病也是重要的流行性病毒性胃腸炎之一,主要在家庭和團體中廣泛流行,常侵犯學齡兒童和成人,全年都有發生。經糞-口途徑傳播。可通過汙染的水和食物(如貝類)引起爆發流行。在發達國家中,5歲以上兒童體內有本病毒抗體的只有20%;在發展中國家,多數兒童體內有這種抗體,在這些國家本病毒是嬰幼兒胃腸炎的重要病因之一。

本病潛伏期1~3日,腹瀉常伴有噁心、嘔吐,偶有腹痛、肌痛和頭痛。少數病人有發熱。兒童常以嘔吐為主要症狀,成人發生腹瀉的較多。糞為水樣,無膿血。病程1~3日。多數病情較輕,可以自愈。偶有嚴重者,表現脫水。

腸道腺病毒性胃腸炎

1973年在荷蘭從 1例患胃腸炎的嬰兒糞中分離出一株腺病毒。1979年又在荷蘭分離出另一株。本病傳播較廣,多在嬰幼兒中發生,在有些國家(如英、美)發生在秋、冬季。病情一般較輕,有腹瀉、嘔吐、水樣便。病程持續幾日至幾周。部分病人有呼吸道症狀,如咳嗽、流涕等。個別病情嚴重者死亡。

星狀病毒性胃腸炎

1975年英國人C.R.梅德利等在患胃腸炎嬰兒的糞中發現星狀病毒。其內部結構像五角星或六角星,故得名。本病在兒童中曾發生小的流行,當時也有少數成人受到感染。在中國廣州和昆明曾發現少數兒童病例。臨床表現一般較輕,腹瀉持續2~3日,水樣便,部分病人有嘔吐。

冠狀病毒性胃腸炎

1975年英國發生一次青年胃腸炎爆發流行,發現病人的糞中有這種病毒。由於它形似皇冠或日冕,因此得名。世界很多地方都發現在胃腸炎病人(兒童或成人)的糞中有此病毒,但是在健康人中查到冠狀病毒的陽性率也較高,因此冠狀病毒在胃腸炎病原學中的作用還待確定。本病發病無季節差異。病情輕重不等,輕的排水樣便,重的可排血樣便,常有上腹脹滿,個別病例可死亡。

杯狀病毒性胃腸炎

1976年在英國的急性胃腸炎病兒糞中發現杯狀病毒,其結構像7個杯嵌在內部。以後在其他國家也查到。1982年在中國北京發現少數兒童病例。在日本、新加坡、印度尼西亞等地的成年人中,大約70~90%有抗體,說明本病在這些地區普遍存在。本病全年都可發生,症狀是急性腹瀉,有的伴嘔吐。有的主要症狀是嘔吐。可以有發熱和腹痛。病情一般較輕,腹瀉持續數日。個別病例有嚴重腹瀉乃至死亡。症狀可能與年齡有關,2歲以下兒童以腹瀉為主,4~6歲兒童以嘔吐為主。

除上述幾種病毒外,有些其他腸道病毒也可能與胃腸炎有關。在胃腸炎患兒的糞中有時也查見一些小球形病毒,它們在胃腸炎中的地位還需要繼續觀察。

診斷

單憑症狀不能區分是何種病毒引起的感染。流行學特點可幫助擬診,實驗室檢測有助於確診。直接用電鏡或免疫電鏡檢測糞中的病毒顆粒,陽性率可高達90%以上。這要求取新鮮的急性期糞便。一般糞中排病毒時間為9~12天,前4天最多。也可檢測糞中的病毒抗原,常用的方法是酶聯免疫吸附檢測法,此法靈敏性強,可以同時檢測大量標本。檢測輪狀病毒的試劑盒已廣泛應用。也可檢測血清中的特異性抗體。特異性 IgG抗體在恢復期(發病後2~4周)明顯升高,其滴度比急性期升高4倍以上時可以確診。特異性IgM抗體在急性期即已上升,故可藉以檢測急性期單份血清。特異性IgA抗體在區域性腸道中分泌增加,因此可以檢測糞液。由於多數與胃腸炎有關的病毒都不能用通常的細胞培養法培養,製備大量較純的抗原有困難,因此檢測抗體的方法主要用免疫電鏡法。檢測抗輪狀病毒抗體的方法較多,例如補體結合法、對流免疫電泳法、放射免疫檢測法、酶聯免疫吸附法、免疫粘連紅細胞吸附凝集法等。現在最常用的方法是酶聯免疫吸附法,這種方法靈敏、特異、簡便。也可應用聚丙烯醯胺凝膠電泳法檢測輪狀病毒的核酸。

病毒性胃腸炎應該與其他病因引起的腹瀉鑑別。除根據流行學特點和臨床表現外,主要應該依靠病原學檢查確診。

治療

尚無特效療法,各種抗生素或抗病毒藥物無效,主要是對症治療。脫水者予以補充液體,輕度脫水時用世界衛生組織(WHO)推薦的口服補液療法(見表),效果良好。如果嘔吐明顯、腹瀉嚴重有明顯脫水和酸中毒時,需用靜脈補液。也可採用中西醫結合治療。

預防

常用的消毒劑無預防效果。一般的衛生措施不能控制流行。除加強飲食衛生、個人衛生外,應致力於研究製備疫苗進行預防。

參考文章

腺病毒性胃腸炎有何特點?內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