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聞杜宇》原文及翻譯賞析

杜鵑日日勸人歸,一片歸心誰得知。

望帝有神如可問,謂予何日是歸期。

七言絕句思鄉詩

《春日聞杜宇》是宋代詩人謝枋得的一首七言絕句,作品主要表達了作者心中“日日思歸不得歸”的愴惘和思鄉之情。詩人在長期奔波逃亡中撫今思昔,懷念老母動情而作,思鄉之情較一般的作品更濃。詩歌一開始就說杜鵑日日催人歸,好像是物有情而人無情。緊接著又說我的思歸之心即使是杜鵑(望帝)也無法理解的,從而把思歸的情緒推到高峰。

全詩由物勸人歸到人思歸,從人問歸到物預知歸期,歸根結底還是人不知歸期是何時。迴圈反覆的手法在本詩中起到了加強感染力的效果,讀來令人唏噓不已。

翻譯/譯文

杜鵑鳴聲淒厲,每天都在勸我歸去。我的一片思鄉之情這樣深、這樣痛,如果有誰知道望帝有靈,那麼可以問問他,希望他告訴我究竟何日是歸期。

註釋

⑴杜宇:傳說中的古蜀國國王。

⑵杜鵑:鳥名,又叫杜宇、子規、布穀鳥。相傳是古時蜀王望帝(名杜宇)的魂魄所化。其啼聲有兩個特點:一是連鳴不斷,似泣似訴淒厲悲涼,民間有“杜鵑啼嗚,泣血方止”的傳說;二是叫聲恰似在說“不如歸去”,因而人們又稱之為“催歸鳥”。

⑶望帝:即遠古蜀王杜宇。

⑷神:神靈。

⑸謂:告訴。

⑹予:我。

賞析/鑑賞

謝枋得此詩,抓住了杜鵑鳥啼聲的這些特點來抒寫自己的感情。其最成功之處在於用望帝的傳說來抒發自己徹骨的思歸之情,並把這種情緒描繪得纏綿往復,迴腸蕩氣。

作者在二十八字的短短篇幅裡,高度地集中題材。全詩緊緊圍著一個人(作者自己)、一種物(杜鵑)、一件事(歸)展開。僅從字面上來看,四句中有兩句出現了作者自己,兩句出現了杜鵑鳥,三句出現了“歸”字。進一步研讀,還發現其實四句都沒有離開這人、物、事三者。這種反覆吟唱的寫法,類似民歌中的復沓,彷彿仍有“杜鵑催人歸,我歸,我歸,我歸……”的旋律不斷縈繞耳際,律感強烈,引起共鳴。

全詩的結構也十分巧妙。詩的開篇先用杜鵑催歸起興,並連用“日日”二字,足見此鳥之殷勤多情,好像在說物有情而人無意。但接下來次句卻說,我的歸心如此急切,可惜無人知道,當然,杜鵑也是不理解我的。這樣一來便使起興鵑鳴反倒成了鋪墊,從而把作者思歸的情緒推向了高潮。三、四句在前兩句的基礎上進一步深化,使人與杜鵑之間形成直接聯絡,用人向物發問的方式表達作者對歸期的盼望和對可能出現的永無歸期的憂慮。

通觀全詩,這種由物(勸歸)到人(思歸),再由人(問歸)到物(預示歸期),最後仍然歸結到人(歸期何時)的結構方式,在人、物、事三者之間構成迴圈不斷的關係,極符合作者所要表達的纏綿不絕、難解難斷的思想感情。

上一篇: 《乞巧》原文及翻譯賞析

下一篇:《武夷山中》原文及翻譯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