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詩三十首 其一》原文及翻譯賞析

悽悽去親愛,泛泛入煙霧。

歸棹洛陽人,殘鍾廣陵樹。

今朝此為別,何處還相遇。

世事波上舟,沿洄安得住!

唐詩三百首借景抒情離別哲理詩

《初發揚子寄元大校書》是唐代詩人韋應物的作品。此詩由送友啟程到舟行江上,聯想到世事的難測,寫得很有情致,也吐露了詩人被罷官以後的心情。開頭兩句寫別離之“初發”。三、四句寫友人乘舟歸去。五、六句寫期望重逢。最後兩句以舟行不定,喻世事之順逆翻覆,難以自主。全詩借景抒情,寓情於景,表面看似平淡,內蘊卻是含蓄深厚,於景象描寫中揭示出人生哲理。

翻譯/譯文

悽愴地離別了親愛的朋友,船隻泛泛地駛入茫茫煙霧。

輕快地搖槳向著洛陽歸去,曉鍾殘音還遠繞廣陵樹木。

今日在此我與你依依作別,何時何地我們能再次相遇?

人情世事猶如波上的小船,順流洄旋豈能由自己作主?

註釋

⑴揚子:指揚子津,在長江北岸,近瓜州。校書:官名。唐代的校書郎,掌管校書籍。

⑵去:離開。親愛:相親相愛的朋友,指元大。

⑶泛泛:行船漂浮。

⑷歸棹:指從揚子津出發乘船北歸洛陽。

⑸“殘鍾”句:意渭回望廣陵,只聽得曉鐘的殘音傳自林間。廣陵:江蘇揚州的古稱。在唐代,由揚州經運河可以直達洛陽。

⑹此:此處。為別:作別。

⑺還:再。

⑻沿洄:順流而下為沿,逆流而上為洄,這裡指處境的順逆。安得住:怎能停得住?

賞析/鑑賞

這是離別時寫給好友抒發離情的一首詩。詩人與元大的感情很深,他在還能望見廣陵城外的樹和還能聽到寺廟鐘聲的時候,就想起要寫詩寄給元大了。

此詩前四句寫離情。“悽悽去親愛”,詩人與朋友分離,感到很悲傷。詩中以“親愛”二字相稱,可見彼此友誼很深,一旦分別,自然依依不捨。但船終於啟行了,一會便飄蕩在迷茫的煙霧之中,友人的身影雖已消失,詩人還不停地回望廣陵城。正在這時,詩人忽然聽到廣陵寺廟裡的鐘聲,從朦朧的煙樹中隱隱傳來,他的心情更覺難過。

此詩“歸棹洛陽人,殘鍾廣陵樹”十個字非常著名。詩人和元大分手,心情很悲傷。可是船終於開行了。船兒飄蕩在煙霧之中,他還不住回頭看著廣陵城,那城外的樹林變得愈來愈模糊難辨,這時候,忽又傳來在廣陵時聽慣了的寺廟鐘聲,一種不得不離開而又捨不得同朋友分離的矛盾心情,和響鐘的嫋嫋餘音、城外迷濛中的樹色交織在一起了。詩人沒有說動情的話,而是通過形象來抒情,並且讓形象的魅力感染了讀者。“殘鍾廣陵樹”這五個字,感情色彩是異常強烈的。

接著後四句抒發感慨。詩人望著滾滾東流、一去不返的江水,禁不住感嘆道:“今朝此為別,何處還相遇?”分別容易重逢難,這後會之期就難以預料了。

但另一方面,他又自我寬慰:“世上波上舟,沿洄安得住!”意謂:自己的身世飄浮不定,有如波上的行舟,要麼給流水帶走,要麼在風浪裡打轉,世事怎能由個人作主呢?末兩句蘊含身世之感。

表面看來這首詩,寫得平淡無奇,但細加體味,卻感內蘊深厚。特別是“歸棹洛陽人,殘鍾廣陵樹”兩句,以景喻情,言簡意深。船已“泛泛入煙霧”,漸行漸遠,可是詩人還忍不住凝望著廣陵城外迷濛的樹林,迷戀地傾聽寺廟裡傳來的殘鍾餘音。詩人對廣陵之物的依戀,實則是對摯友的依戀。這兩句“雖不著情語,卻處處透出依依惜別之情,可謂情景交融,含蓄不盡”(《唐詩別裁》)。表面平淡,內蘊豐厚,正是韋應物詩歌創作的主要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