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詩三十首 其五》原文及翻譯賞析

嫋嫋城邊柳,青青陌上桑。

提籠忘採葉,昨夜夢漁陽。

閨怨詩春天

《春閨思》這詩的詩境很象畫,甚而有幾分象雕塑:一位採桑女子手提空籠(一種籃狀竹器),斜倚在樹旁,神情恍惚若有所憶,從這凝思的頃刻,藉助作品標題(可命名為“夢漁陽”),觀眾會悟到很多畫外之意。當然,詩畢竟是詩,終究有許多畫圖難足而只有文字可以傳達的東西。

翻譯/譯文

嫋嫋城邊的垂柳,

青青路旁的柔桑。

提籃忘了把桑採,

凝思昨夜夢漁陽。

賞析/鑑賞

鑑賞一

“嫋嫋城邊柳,青青陌上桑”。城邊、陌上、柳絲與桑林,已構成一幅春郊場景。“嫋嫋”寫出柳條依人的意態,“青青”是柔桑逗人的顏色,這兩個疊詞又渲染出融和駘蕩的無邊春意。這就使讀者如睹一幅村女採桑圖。於是,這兩句不僅是一般地寫景,還給女主人公的懷思提供了典型環境:城邊千萬絲楊柳,會勾起送人的往事;而青青的柔桑,會使人聯想到“晝夜常懷絲(思)”的春蠶,則思婦眼中之景無非難堪之離情了。

後二句在蠶事漸忙、眾女採桑的背景上現出女主人公的特寫形象:她倚樹凝思,一動不動,手裡提著個空“籠”——這是一個極富暗示性的“道具”,“提籠忘採葉”,表露出她身在桑下而心不在焉。心兒何往?末句就此點出“漁陽”二字,意味深長。“漁陽”是唐時征戍之地,當是這位閨中少婦所懷之人所在的地方。原來她是思念起從軍的丈夫,傷心怨望。詩寫到此已入正題,但它並未直說眼前少婦想夫之意,而是推到昨夜,說“昨夜夢漁陽”。寫來不僅更婉曲,且能見晝夜懷思、無時或已之意,比單寫眼前之思,情意更加深厚。[2]

“提籠忘採葉”,這詩中精彩的一筆,許會使讀者覺得似曾相識。楊慎早有見得,道是:“從《卷耳》首章翻出。”《詩經。卷耳》是寫女子懷念征夫之詩,其首章雲:“采采卷耳,不盈頃筐。嗟我懷人,置彼周行。”斜口小筐不難填滿,卷耳也不難得,老採不滿,是因心不在焉、老是“忘採葉”之故,其情景確與此詩有神似處。但就詩的整體說,彼此又很不同。《卷耳》接著就寫了女子白日做夢,幻想丈夫上山、過岡、馬疲、人病及飲酒自寬種種情景,把懷思寫得非常具體。而此詩說到“夢漁陽”,似乎開了個頭,接下去該寫夢見什麼,夢見怎樣,但作者就此帶住,不了了之。提籠少婦昨夜之夢境及她此刻的心情,一概留給讀者,讓其從人物的具體處境回味和推斷,語約而意遠。這就以最簡的辦法,獲得很大的效果。因此,《春閨思》不是《卷耳》的摹擬,它已從古詩人手心“翻出”了。

鑑賞二

唐代邊境戰爭頻仍,後來又加上安史之亂,給人民帶來了極大的痛苦。唐詩中,包含廣大量描寫征夫思婦相互懷念的作品。張仲素是以寫閨情見長的。他的這類作品,除《春閨思》外。還有《秋閨思》、《秋夜曲》等,皆膾炙人口,傳誦至今。

本詩寫徵人妻子在春天裡思念丈夫的心態。詩的開頭,緊緊扣住一個"春"字來寫。"嫋嫋城邊柳,青青陌上桑",為我們展現了一派郊野的春光。"嫋嫋"是形容柳樹隨風搖曳的情態,"城邊"則交代了具體的環境。柳樹是春景中的典型描寫物件。詩人在此既是寫實,同時也蘊含著更多的深意。柳樹的千絲萬絮,不正隱含著對徵人的"千思萬緒"嗎?在這種場合提及柳樹,的確耐人尋味。第二句寫到桑樹,以便為下句"採葉"作鋪墊。"青青"是形容桑葉茂盛的樣子,"陌上"是採桑的地方。這同樣是實中見虛的寫法。句中"陌上桑"一語,本是漢《樂府·相和曲》名,一日《豔歌羅敷行》。晉·崔豹《古今注·音樂》中說:"《陌上桑》,出秦氏女子。秦氏,邯鄲人,有女名羅敷,為邑人千乘王仁妻。王仁後為趙王家令。羅敷出,採桑於陌上。趙王登臺,見而悅之。因置酒欲奪焉。羅敷巧彈箏,乃作《陌上桑》歌以自明焉。"詩人在此除了實寫陌上春色之外,也是有意地用典,借《陌上桑》的故事,含蓄地表達女主人公對丈夫的忠貞不二之情。

第三、四兩句從寫景轉為寫人。"提籠忘採葉",這是作者擷取到的具有典型意義的生動畫畫:採桑女手提竹籠而立,卻忘了採摘桑葉。這是一尊多麼純潔美麗的雕像!《詩經·卷耳》有句雲:"采采卷耳,不盈頃筐。嗟我懷人,置彼周行。"上古時代的女子因懷人而忘了採卷耳,唐代的婦人因思親而顧不上採桑葉。這其間相去千百年之久,而人們的感情特徵竟是這樣驚人的相似。

第四句"昨夜夢漁陽"補出"忘採葉"的真正原因,同時也點明瞭本詩的主題。"漁陽"是征戍之地,是親人所去之地。關河萬里,只有夢中才能前往。昨夜夢中相見,其悲喜交並的情景,至今仍縈繞在腦際。"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又上心頭。"難怪主人公要"提籠忘採葉"了。

這首詩雖篇幅短小,但構思新巧,剪裁精工,畫面鮮麗,蘊意深遠,是值得一讀的好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