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處世哲學經典簡潔

一、為何讀書?

古代人對讀書的功利性說得明明白白,把顏如玉、黃金屋、千鍾粟都和書籍生生地捆綁一處;“學而優則仕”更是對讀書學習的直白解釋。

現代人則學會了優雅而含蓄地表白:讀書是為了靈魂的自由遠行,讀書是為了遇見更好的自己。

古今一理。雖然古代人和現代人的表達方式不盡相同,但還是有許多共性。那麼,人為什麼要讀書?

1、讀書能開闊視野。

讀書到底給了我們什麼,好處多多

央視有一則公益廣告:一個少女在鄉間小路翩翩起舞,之後旋轉到都市的街巷,最終站在萬眾矚目的舞臺中央。畫外音是潮水般的掌聲,還有那句至理名言:心有多大,舞臺就有多大。

的確,一個人的見識往往由他所處的地位決定。孔子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如果是井底之蛙,鼠目寸光,對眼前的巨集觀都視而不見,更何談明察秋毫。

前些天,網上同時熱傳兩則訊息:一則是某處公路的收費站被取消,那個三十六歲的下崗大姐哭訴除了收費啥也不會;與此同時,人們讚歎的是清華學霸奶奶,八十歲了應聘到年薪四十萬的工作崗位。

“比你聰明的人比你更努力”,這讓平庸無為又故步自封的人情何以堪!要想不被時代拋棄,必須保持清醒的頭腦,與時俱進。

2、讀書能獲得能力。

知識不等於能力。但如果形成能力,一定要有充足的知識儲備量。而知識來自於實踐,更要來源於書籍,因為我們不可能一切都親身體驗,所以藉助於前人智慧的結晶,在書本中取得真經,不失為提高能力的捷徑。

我們都知道孫權勸學的故事。呂蒙做了大將,藉口公務重時間緊不想學習。孫權現身說法,打動了呂蒙,以至於魯肅再次見呂蒙並聽到他的高見時,由衷讚歎:士別三日,當刮目相看!正是因為呂蒙的虛心好學,才成就他吳國名將的功業。

正如英國哲學家培根所言:“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靈秀,數學使人周密,科學使人深刻,倫理學使人莊重,邏輯修辭使人善辯。”一個人所讀的書,最終會在他的能力中展現出來。

3、讀書成就未來。

知識改變命運,讀書成就未來。用知識武裝起來的人不可戰勝[3du.tw]。

學富五車的姜子牙,在渭水直鉤垂釣,終遇明主;滿腹經綸的諸葛亮,居鄉間躬耕南畝,靜候賢君。他們用讀書凝聚的經韜緯略助力一代帝業,也成就自己的千秋功績。

試想,如果腹內草莽,頭腦空白,即使天賜良機,也渾然不覺;蹉跎了青春歲月,空留悲切。這樣娛樂至死的人,天知道他的未來在哪裡!

二、如何產生讀書的動力?

讀書是一件苦差事。有的人立下巨集偉志向,卻沒有鍥而不捨的精神,半途而廢,甚至行百里者半於九十。那麼,如何讓自己保持旺盛的精力,為實現理想奮然前行?有書君認為:

首先,要喚醒興趣。

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選定自己併為之奮鬥終生的事業,必將滿懷熱情,樂此不疲。

愛因斯坦從小就喜歡研究抽象問題,終於發現相對論,為人類的太空之旅開闢廣闊的前景;杜甫“為人性僻耽佳句,語不驚人死不休”,為後代文學寶庫留下燦爛的詩篇。

正是濃厚的興趣讓人產生持久的耐力,才能以堅韌不拔的精神戰勝困難,最終取得光輝業績。換言之,興趣是最好的老師。

其次,明確責任。

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魯迅先生對黑暗的舊中國有清醒的認識,他與邪惡勢力橫眉冷對,卻俯首甘為無產階級和人民大眾的牛。他的吶喊震聾發聵,他的著作犀利震撼。正是這種莊嚴的使命感,使魯迅先生成為我們民族的靈魂。

我們做為芸芸眾生中的一員,沒有轟轟烈烈的人生,不能建立治國平天下的偉績,那就先修身齊家吧,踏踏實實地做好每一件小事。

第三,鍥而不捨。

沒有一蹴而就的成功。要相信:繩鋸木斷,水滴石穿。只有踏踏實實地工作,勤勤懇懇地進取,才會走向成功。

讀書的益處顯而易見,因此從古至今流傳很多寒窗苦讀的佳話,從孫敬蘇秦的懸樑刺股,到今天的莘莘學子挑燈夜讀,都是為了走得更遠,站得更高,讓人生有更多的感受。

既然目標定在遠方,就應該風雨兼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