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民俗文化調查報告

春節民俗文化調查報告

  在想要了解某一情況或某一事件時,我們必須開展調查以搞清情況,一般會把調查結果彙集成一份調查報告。如何把調查報告做到重點突出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春節民俗文化調查報告,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春節民俗文化調查報告1

  一、研究目的。

  1、熟悉調查的過程,掌握學習方法,瞭解獨有的中國傳統文化(最具文化內涵、傳統魅力和凝聚力的春節),有利於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質好愛國主義精神。

  2、將成果廣而告之,一次強調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悠久,並做好宣傳,動員全民弘揚民族文化。

  二、調查方法。

  主要採用上網調查、個別採訪。

  三、調查報告。

  中國傳統的春節給了人們一份濃的難以化開的情,一種經年釀造的醇厚的味。這就是生養我們的“文化之根”。傳統的春節,融入一種文化的意境、文化的象徵,並擔負起一種文化功能:

  1、辭舊迎新,打上一個人生的結,分開過去和未來;

  2、祭祀,緬懷祖宗之德,繼承先人之志,融通天地萬物,祈盼人生幸福;

  3、宗親禮儀往來,安排人生秩序,聯絡世代親情,找到個人定位,擔負社會職責;

  4、民間娛樂,擴大社會交往,播撒傳統文化,宣洩情感之波,體味人生之樂。

  春節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載體,代代相傳,蘊藏厚重的`含金礦藏。宋代王安石曾作《元日》詩云:“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家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傳統文化的積澱是歷千年而不變的,春節固定的風俗習慣,有許多還相傳至今。

  (1)臘月開始辦年貨:

  據中國傳統,踏入臘月,已適宜辦年貨,除了買臘味、糖果外,生果亦少不了,其中蘋果大吉代表平安大吉,橘子代表團聚。

  (2)年二十四謝灶:

  在灶頭放齊貢品後,便焚香敬拜,心中祈求來年衣食豐足暨身體健康,之後燒衣及撒酒,最好將一些湯丸放在灶上,或將麥芽糖塗放在灶君碑的金漆字上,效果會更佳。

  (3)年二十八洗邋遢:

  年二十八是清理家居的好時機,中國傳統來說,這天一家人都要大掃除,祈求將往年的黴運及不如意通通掃走,而自身亦要潔淨,據說這樣做便可以消災祛病。

  (4)年三十晚上送年:

  年三十晚是一年的最後一天,這天具有感恩和團圓的寓意。晚上一家聚首一堂吃團圓飯,都有雞,有魚,有菜,吃的豐富是年夜飯的特色。吃菜時,要由頭吃到尾,代表長長久久,吃魚則要故意吃剩一些,代表年年有餘。吃過年夜飯之後,長輩要發壓歲錢,根據古時的民間習俗,用紅線穿好的一百個銅錢,具有長命百歲的意思,而現在就用貨幣代替(錢一定是偶數,以求大吉大利)。除夕夜人們大多守歲到天亮,為的是祈求雙親長壽。到子夜十二點整,開始放爆竹,慶祝新一年的來臨。

  (5)正月初一宜祭祖:

  年初一祭祖是很重要的習俗。在祖先排位上放一些糖冬瓜、花生糖及生果等。跟著一家人燒香誠心祭拜及燒衣。祭祖完畢後,晚輩向長輩拜年,拱手互相恭賀。此外,年初一不可掃地倒垃圾,相傳這樣會送走財氣,一些不吉利的話亦不能說,否則這年會不好運,亦儘量不要打碎碗碟,如果真的不小心打碎了,就是例如碎碎(歲歲)平安,落地開花,富貴榮華)等好兆頭的話。

  (6)初二婦女返孃家拜年:

  初二是出嫁女回孃家的日子,相傳年初一回孃家,會令孃家變窮,所以要初二才返回。此外,返娘你家拜年不能空手,必須準備一些賀禮,如糖果或生果等。

  (7)年初三赤口:

  各人留在家中,不出外團拜,恐防招口舌是非。

  (8)年初四接財神:

  話說年二十四送神返天庭,年初四則是諸天神由天界返人間之時,送神要一大清早就開始,而接神則在初四下午才接。供品方面,三牲,水果,酒菜要備齊。並要焚香點燭燒金衣,以歡迎諸神回人間。

  另外,還有掃塵:除陳布新把一切窮運晦氣通通都掃出門,寄託著人們破舊立新的願望和辭舊迎新的祈禱。貼春聯:將春聯貼在門口,貼夠八張,代表由頭髮到尾。帖窗花:在窗上帖各種剪紙——窗花,烘托喜慶的節日氣氛,也集裝飾性,欣賞性和實用性於一體。掛年畫:寄託人們喜慶美好的願望。

  春天來臨,永珍更新,新一輪播種和收穫季節又要開始。人們有足夠的理由來迎接這個日子,念一遍寄託新年美好願望的句子,這時“福倒了”真的“福到了”!希望在城市裡生活久了的人們在加快生活節奏中還能記得這個寶貴的傳統文化,並將它傳承下去。

  春節民俗文化調查報告2

  一、調查報告的原因:

  寒假期間,我隨家人過了一個祥和快樂的春節,在過春節時,發現了一些風俗習慣,在中國人的過年習俗中,有著十分重要的地位。過年的習俗又是怎樣來的呢?我帶著疑問走訪了村裡的知名老人。

  二、調查報告的內容:

  透過走訪調查瞭解到:春節,代表了新的一年的開始;春節,意味著新春的到來,是美好的象徵。週而復始的過著春節,可為什麼要過春節呢?相傳,古時候有個吃人的怪物叫“年”。“年”每隔365天就會出來吃人。有一個聰明的小孩想了一個辦法:他讓人們在門前貼上紅對聯,掛上紅燈籠,並放鞭炮。“年”被嚇跑回湖裡。從此,人們每年都貼對聯,掛燈籠,放鞭炮。“年”從此再也不敢出來了。所以人們第二天都會穿上新衣服,走家串巷去拜年,見到了人都會說“過年好”。這個習俗也就被傳了下來。直到今天,人們仍會說“過年好”。

  春節,人們都會在一起吃團圓飯,無論多遠,也都會想方設法趕回家。臘月二十九,人們就開始忙著貼對聯、“福”字、掛門錢。把“福”倒過來貼,有“福到了”的意思。大年三十,女人們就忙著包餃子,男人們就去“上墳” 。“上墳”意味著想讓死去的親人也感受到新年的氣息,同時也表達了晚輩對已故親人的懷念與孝敬。

  年三十晚上吃餃子成為中華民族不可缺少的習俗。一是餃子形如元寶,人們在春節吃餃子去“招財進寶”之意;二是餃子有餡,便於人們把各種吉祥的東西包到餡裡,以寄託人們對新的一年裡的祈望。在包餃子時,人們常常將金如意、糖塊、花生、棗、栗子等包進餡裡。吃到金如意、吃到糖的人,來年日子更甜美;吃到花生的人將健康長壽;吃到棗和栗子的人,將早生貴子。

  春節,長輩會給晚輩們一些壓歲錢,意味著給晚輩們添歲,也寄託著長輩對晚輩的愛與期望;初一的餃子初二的面,初三還得串親戚。人們會從大年初二走親戚,串朋友,有的一直串到初九或初十。人們交流過去一年的得與失,為新的一年繪新譜。

  三、調查報告的總結

  春節的習俗來源已久,在中國民族流傳了上下幾千年,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望“春節習俗”在中國大地上發揚光大。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