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貌實習報告集錦6篇

地貌實習報告集錦6篇

  在生活中,報告的用途越來越大,報告具有語言陳述性的特點。你知道怎樣寫報告才能寫的好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地貌實習報告6篇,歡迎大家分享。

地貌實習報告 篇1

  一、實習概況

  1、實習目的與任務

  地質地貌實習是我們專業基本教學實習環節。透過此次實習,使同學們進一步鞏固地質地貌學的基本原理,學習並掌握野外地質地貌調查研究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加深同學們對課堂理論知識的理解,形成比較完整的學科理論教學體系,為學習其他課程打下必要的基礎。

  使學生對地質地貌學有一個感性直觀地認識,鍛鍊學生自我探究的能力和野外勘查實驗的能力。

  透過對各種地質地貌的觀察,認知並瞭解典型的地質地貌特徵,能對野外的地質地貌構象作出基本的解釋,並能做出合理的推算當地的地質演變歷史。

  2、實習概況

  實習地點:xx自然保護區

  xx自然保護區位於青島即墨市城區西側,總面積7·74平方公里,公園內以海拔231米的xx為最高主峰,大山、寶安山、團山及長嶺等幾個側峰拱衛在周圍。山雖不雲高,峰雖不屬秀,然而這裡豐富而又獨特的地質現象,卻使其在地質保護、科研、旅遊等方面具有極高的價值。

  實習單位:農業資源與環境專業20xx級

  實習時間:20xx-12-31

  二、實習內容

  1、xx自然保護區概況

  xx自然保護區是1994年國務院批准的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位於青島即墨市城西4公里處,總面積7。74平方公里。它集科學地質文化、民族宗教文化和民風民俗文化於一體,充分體現了xx文化豐富的內涵。它不僅是一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也是一處風景優美的旅遊勝地。

  xx自然保護區是全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中面積最小的一個,但區內含有柱狀理石柱群、矽化木群、沉積構造、接觸變質帶及古脊椎動物化石等豐富的地質遺蹟,被地質界稱為“袖珍式地質博物館”。區內地質遺蹟不僅豐富,而且十分獨特,具有極高的科研價值。淺粗麵火山岩柱狀節理石柱群是世界“三大石群”之一,高26米,寬150米,單株獨立、巍巍壯觀,可與英國的“巨人堤”、美國的“魔鬼塔”相媲美;矽化木,現已發現並儲存完好的有26處,最大的一株長16米、平均直徑0.8米矽化完全、年輪清晰實屬罕見;維妙維肖的沉積岩包卷層理和交錯層理勝似一幅山水畫,妖嬈多姿的接觸變質岩,展現了火山爆發的烈焰對地質的改變,給人留下了對大自然的感嘆。

  2、xx地質地貌概況

  xx經歷了漫長的地質演變過程,燕山運動晚期的火山運動奠定了xx的基礎。透過一系列的造山運動,形成了xx複雜的地形地貌和獨特的地質構造,特別是xx獨特的地質遺蹟,較全面的揭示了膠東半島及山東的白堊紀古地理的原貌及其發展過程。

  xx地層的形成為早白堊紀早期,其區域地層劃分屬萊陽群曲格莊組。其岩石型別分別由沉積岩和火山岩組成,其中蘊藏著較豐富的矽化木和獨特的安山岩柱狀節理,從而形成了一個集沉積岩、火山岩、接觸變質岩、古生物化石等多種地質現象為一體的綜合性地質寶庫。

  xx自然保護區由主峰xx(海拔233.1米)、西峰大山(海拔211.1米)、小峰寶安山(海拔I45米)、團山(海拔I26米)和長嶺組成。自南、北兩側遙望,xx、大山二峰並峙狀似馬鞍,其地貌型別屬剝蝕準平原上的殘丘地貌,山體圓凸,坡度在20度至25度之間,最高部位在保護區南側,海拔300米左有,相對高度達200米。山北坡延至埠南一帶,山西坡延至信村嶺,山前坡延至店子山及西流峰山(又名小龍山),山東坡延至陳家河東嶺,均屬低窪不平的平原兼低丘地形,殘丘周圍之沖溝多呈V字型和U字型。保護區範圍內無較大河流,只有數條季節河及山北坡截溝堵流形成的幾個小型水庫,以增加其自身景色。由於xx潛粗麵火山岩結構構造特徵,使其具有較強的抗風化能力,再加上斷裂構造等因素,在周圍沉積岩層逐漸侵蝕夷平的狀態下形成孤立殘丘地貌,使之具有山雖不高卻有拔地突起之感。

  保護區內地層單一,出露地層為白堊系萊陽群,主要巖性為紫紅、黃綠色中細粒長砂岩、含礫砂岩夾砂礫岩、鈣質粉砂岩、偶夾砂岩。特別是經多年採石,開挖揭露出了xx綠色次火山岩柱狀節理,形成了若干筆直挺拔柱狀節理形態的人工露頭景觀,俗稱“石柱群”。同時xx山體是一個集沉積岩、火山岩、接觸變質岩、動植物化石等多種地質現象為一體的綜合性的“地質寶庫”,是豐富的地質資源集中於一地,世界上少有的“天然地質博物館”。

  3、實習內容

  xx矽化木

  我們的站就是xx極富盛名的——xx矽化木。

  目前在xx四周發現而且儲存完好的矽化木有26處,這些遠古時代的樹木經過矽化反應形成了現在的化石。早在1·3億年前,xx地區曾為“古萊陽湖”的一部分,在潮溼的氣候條件下生長有大量樹木,其中部分樹木死亡後在本地或異地被掩埋起來,經過漫長的地質年代,發生矽化反應形成了矽化木化石。在xx西北麓發現的最大的一株被鑑定為南洋杉,樹幹長13米,平均直徑0·8米,樹根、疤節、年輪清晰可見,非常罕見。中生代地層中形體碩大、儲存完好的矽化木群落是xx國家自然保護區的重要保護物件。儘管國內有不少有關矽化木的報道,但在這樣特殊的地質結構條件下,分佈如此密集、儲存如此完整的大型矽化木群尚不多見。此外,古脊椎動物化石在本區內也有零星發現。

  xx石林

  xx盛產安山玢岩,多為灰綠、灰褐色,是約1億年前岩漿湧出地表冷凝而成,為優質建築雕飾石料。山之西南部因岩漿冷凝,均勻收縮,形成四方柱狀的節理,柱體截面直徑約1米左右,高約30餘米,筆直挺拔,排列緊密,恰似一片密林,蔚為壯觀,故名“xx石林”。

  據專家考證,xx石林一億多年前由火山噴溢的安山岩漿冷凝收縮而成。安山岩呈灰綠色,結構均勻,質地純淨,是一種高階建築雕飾材料。山之西南因岩漿冷凝,均勻收縮,形成四方形柱狀節理,柱體截面直徑一般在1.0-1.5米間,柱體長30米,柱體筆直挺拔,排列整齊,恰似一片密林,景色蔚為壯觀。此類柱狀石林多發育於玄武岩中,一般呈六稜或五稜柱狀,而xx石林可發育於安山岩中,且呈四方形,這在地質學上較為罕見。就其價值而言,xx石林規模比南京六合縣石柱規模更大,亦更宏偉壯麗,可與美國著名“魔鬼之塔”的柱狀節理玄武岩體相媲美。

  站在由大片柱狀節理石柱群組成的xx石林前面,人們似乎能從中探尋出發生在1·1億年前的火山活動的場景。在遙遠的中生代白堊紀時期,即墨地區火山活動強烈,以即墨城為中心形成了一個巨大的破火山口,破火山口晚期形成了許多火山錐,火山噴發出的大量岩漿經冷卻收縮形成了現在蔚為壯觀的xx石林,這片高26米、寬150米的石柱群與英國的“巨人堤”、美國的“魔鬼塔”並稱為世界“三大石柱群”。

地貌實習報告 篇2

  【摘要】本次河流地貌認識實習,主要是透過調查、觀察灕江上游貓兒山灕江源頭和會仙岩溶溼地,瞭解土壤、植被的地帶性分佈以及河流的形成以及其他地形地貌。

  【關鍵字】貓兒山 溼地 岩溶 地貌

  1、實習內容及目的

  實習內容:桂林會仙岩溶溼地的調查;貓兒山灕江上游源頭的土壤、植被調查

  實習目的:透過溼地和灕江上游貓兒山的調查,瞭解河流的形成及其地形地貌

  2、 實習過程簡述

  實習時間:第十八週(20xx 年6 月20 日—20xx 年6 月21 日)

  20xx年6 月15 日(星期五),實習動員以及實習準備——老師給我們大致講述本次實習的主要任務,並給我們介紹實習地的情況和注意事項;

  20xx年6 月20 日(星期三),貓兒山調查實習,早上八點半乘車從學校出發,兩個半小時後便到達了貓兒山山門,然後徒步沿山路向上爬約500米,進入貓兒山自然景區,觀察該處土壤和植被分佈。中午休息一個小時。下午2 點再從山門開始沿另一個方向上山,目標為十里峽谷。沿途觀察植被分佈。於下午三點左右驅車返校,

  20xx-年6 月21 日(星期四),會仙溼地調查實習,早上八點半乘車從學校出發,半個小時的車程到達會仙實習地,乘船進入溼地,遊覽一圈溼地,中途爬上該處的“龍山”,觀察溼地地形地貌,於下午一點左右驅車返校;

  20xx年6 月22 日(星期五)—20xx年6 月24 日(星期日),在校書寫實習報告。

  3、實習成果

  3.1 貓兒山

  3.1.1 基本情況

  貓兒山地處亞熱帶季風氣候區,位於廣西東北部的興安縣、資源縣、龍勝各族自治縣等縣的交界處。地理位置北緯25°48 ′-25°58 ′,東經110°20 ′—110°35 ′。主峰貓兒山屬南嶺山地西段越城嶺山系,海拔高度2141.5m,境內山巒重疊,原始森林密佈,儲存著較為完整的土壤垂直帶譜。

  3.1.2 文水

  貓兒山是廣西主要的水源林區,年均降雨量2500毫米,茂密的森林植被蘊含著巨大的森林水文效益,森林土壤瞬時涵養水源能力為4738.32萬噸,是一座天然的綠色水庫。貓兒山森林密佈、地域廣闊,原始植被佔自然保護區總面積的 89.19%。茂密的植被蘊涵著的巨大的森林水文效益,桂林的母親河——灕江,以及資江、潯江都發源於這裡。 發源於貓兒山的39條河流,年平均徑流量3.14億噸,連線著長江、珠江兩大水系。

  3.1.3 土壤及植被分佈

  土壤是發育於陸地表面具有生物活性和空隙結構、進行物質迴圈和能量轉換的疏鬆表層。由於不同緯度上熱量的差異,引起溫度降水等氣象要素自赤道向兩極的變化,從而引起生物土壤呈帶狀分佈。貓兒山區地處北緯25°48′-25°58′,南北跨度10′,同屬中亞熱帶。由於高溫多雨,風化作用強烈,加之常綠闊葉林生長繁茂,生物和土壤之間物質和能量之間的轉換迅速,在富鋁化和生物富集兩個過程長期作用下形成紅壤。因此,從緯度地帶性來看,本區屬於中亞熱帶季風常綠闊葉林紅壤,也即貓兒山區的地帶性土壤是紅壤。

  貓兒山植被共有202科,691屬,1720種。其中木本維管束植物784種,草本植物707種,藤本植物229種。地帶性植物為常綠闊葉林,主要有樟科、殼鬥科,茶金縷梅科、薔薇科、冬青科、山礬科、木蘭科、杜鵑花科中的一些種類。

  貓兒山森林密佈,從山腳往山上望去,很明顯的看到滿山都是闊葉林,植被分層,有明顯的界線。從調查的區域來看,主要是毛竹林,並且多為人工種植而成,位於海拔1300m以下的山地山谷,在貓兒山山腰以下部位幾乎全為毛竹林,但總體講管理水平不高,加上多岩石裸露,因此長勢一般,沒有看到有新筍,看到有竹樁,很明顯是被附近的居民砍伐所留的。竹林覆蓋度0.6左右,林下灌木草類生長茂密,耐陰種類為主,也有不少的陽性種類,灌木以羊角杜鵑,貴州杜鵑, 鵝掌柴為多,草類以鐵芒萁、五節芒、野古草為主。

  3.2 會仙溼地

  3.2.1 地理位置與交通

  桂林會仙岩溶溼地位於桂林市臨桂縣會仙鎮、四塘鄉一帶,北至文全、黃插塘一帶,南至睦洞、毛家、渣塘底一帶,西至九頭山、莫家,東至馮家。地理座標為:東經110°09′50″—110°14′30″,北緯25°05′20″—25°06′45″,總面積約35.2km 2。區內交通發達,以桂梧高速及良永二級骨幹公路為主,並與鄉村連線成網。目前,共有睦洞、四益、新民、文全、竹園、大灣等四級公路,可以直達溼地的大部分地區,交通便利。

  3.2.2 氣象水文

  桂林會仙岩溶溼地所在地區氣候溫暖溼潤,屬中亞熱帶季風氣候,冬無嚴寒,夏無酷暑。研究區多年年平均降雨量為1835.8mm,年最大降雨量為2452.7mm,年最小降雨量為1313..3mm.。年平均蒸發量為1569.7mm。年均氣溫為19.5°,極端最高、最低氣溫分別為38.8°C、)﹣3.3°C。

  區內主要河流有睦洞河、相思埭古運河,分別位於溼地中、南部,進東西走向。

  3.2.3 地形地貌

  會仙岩溶溼地主體位於毛家向斜的軸部,北部位於馬面-黃村背斜南部邊緣,南部為架橋嶺背斜背部傾伏端,中部獅子巖一帶為柳江水系與灕江水系分水嶺。地勢總體為北部較高,其次是南部,中部最低,地面標高147.0—544.3m。

  根據會仙岩溶溼地地形特徵、成因型別、地表組成物質、下伏基岩古地形及現代地貌的演變過程等,可將其地貌型別劃分為峰叢谷地、孤峰平原、殘丘平原三種。

  3.2.4 會仙溼地歷史

  據考證,桂柳運河又稱相思埭開鑿於唐武后長壽元年(公元692年),至今已有1300多年的歷史。其開鑿的目的,在於轉運糧餉,以便唐王朝更好地控制西南諸地。據史料記載,唐代的桂柳運河僅初具規模,只能在豐水期通航。

  清朝年間,官府對此河進行了三次大的維修,開鑿疏浚,增建了附屬工程,運河之水才長流不枯。由於歷史的變遷,桂柳運河在清末民初由軍用運河轉變為官民兩便的水上交通要道,迎來了運河的全盛時期。除官船往來外,滿載各種物資的商船日夜穿梭不息。至上世紀20年代末,因陸路交通日便,其作為運輸要道的功能才逐漸消失。 桂柳運河又是一項水利工程,其河床較寬,斷面呈矩形,水深而緩,能航、能排、能灌。在歷史上曾起到與靈渠相同的作用,與靈渠並稱為南北二渠。它“因勢利導以為功跡,一線之泉流而至於經達萬里,聯江會海,沃農田而資賈楫”,本身就是古人發揮聰明才智,充分利用自然資源的一個典型範例。

  3.2.5 會仙溼地的功效與我所見的溼地

  會仙溼地是中國最大的岩溶溼地,佔地六平方公里,屬湖泊雷行溼地,是灕江大水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廣西熱帶、亞熱帶岩溶峰林地貌中最大、最有研究價值的典型溼地,具有保持水源、淨化水質、蓄洪抗旱、維護生物多樣性等重要的環境調節功能和生態效益。目前,全國岩溶機構準備把會仙溼地建成岩溶溼地研究基地。

  本次我們的研究區睦洞湖是會仙溼地的核心區域,面積約20xx餘畝,由1000多個大大小小的塘叉連線構成,湖面流域面積約12平方公里。湖內勾叉縱橫,島嶼眾多,蘆葦浩蕩,水路曲徑通幽。我們坐在船上,涼風習習,伴著我們觀察著這一中國最大的岩溶溼地,溼地一望無際,看不到哪裡是邊緣。一路上可以看到露出水面沒有被植物覆蓋的黑土、很多闊葉植物、湖裡的魚,還有那不受歡迎的水葫蘆。一路嬉戲,笑聲不斷,不久便到達了湖中的山——龍山,等老師到達後,一起攀登這在當地和遊客都很親睞的龍山。上山途中,我們觀察著山上的植被變化和種類,山中植物種類眾多,植被沒有明顯的變化界線。下山到中途一塊平地的時候聽金老師給大家講溼地的知識。

  下山後繼續划船去所謂的乾隆橋,由於我們兩船的同學想體驗體驗划船的感覺,導致我們兩船落後了很多,我們還沒有到達乾隆橋,在前面的同學已經打道回府了,所幸的是老師也剛剛到達,在橋上合影後我們也快速划船回碼頭了。

  看到乾隆橋後,根本不會想到這就是乾隆橋,它既不大很不宏偉,是一座很普通的石拱橋,並且還略顯荒涼——被兩三種藤覆蓋著,橋旁還有樹,看不到橋身。整座橋被森森的植物覆蓋著,像是一座樹橋。

  4 實習感受

  透過本次岩溶地貌實習,我對岩溶地貌加深了認識,對於它形成的悠久歷史有了初步的瞭解。

  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我們結束了本次實習,老師耐心的為同學們講解有關土壤、植被、水文等方面的知識。從老師那裡我學會了如何思考和看待問題,不迷信權威。同時把以前學到的理論用到現在的實際中,理論和實際聯絡起來才是能力。

  本次實習我覺得唯一不足的是由於同學比較多,有時老師講的聽得不是很清楚。如果能分組,不同的老師帶不同的組,那樣效果就更好了。不過還是很感謝學校提供給我們一個野外實習的機會,也感謝老師們的無私指導和不辭辛勞的引導,讓我們在欣賞風景放鬆身心的同時,也學到了很多相關的專業知識,受益匪淺。

  參考文獻

  【1】《河流地貌認識實習指導書》

  【2】桂林晚報多媒體數字版《會仙溼地 我的夢裡水鄉》 凌世君

  【3】道客巴巴網《桂林會仙溼地》

地貌實習報告 篇3

  一、實習的目的與任務

  目的:為更好鞏固課堂所學理論知識,得到第一手野外資料,將理論知識與實際相結合,以為今後學習和工作打下堅實的基礎,同時培養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

  系統地瞭解秦皇島柳江盆地的地質地貌概況,學會野外實習所必須掌握的基本要領和考察方法,掌握一定的野外工作技能。主要任務有:

  1、斷層、褶皺等地質構造的識別

  2、野外地貌素描的練習

  3、河流階地、海岸地貌等的識別

  4、學會野外實習報告的編寫

  二、時間與地點

  7月2日至7月11日,為期九天,河北省秦皇島市撫寧縣石門寨鎮上莊坨村地質地貌實習基地。

  三、實習區地理概況

  實習基地—河北省秦皇島市撫寧縣石門寨鎮上莊坨村,位於秦皇島市北部,其中心距秦皇島市區28km,地理緯度119°34′45″E~119°36′50″E, 40°7′45″N~40°9′50″N,位於燕山山脈東段。屬河北省秦皇島市撫寧縣管轄。

  鳥瞰秦皇島地區,表現為北高南低,西高東低,總趨勢為西北高,東南低,由山地、丘陵、平原、濱淺海四個地帶組成,總體上屬於丘陵區。但其北部和西北部的區域性為低山區,低山區以東、以南為丘陵地區,山體海拔高度在500m以下,並且多孤山,少線性山脊。柳江盆地地處燕山山脈東段,為南北延伸的低山丘陵區。北、東、南三面為燕山期花崗岩形成的陡峻山嶺所包圍,東南面多為丘陵。最高峰為西北部的老君頂,海拔493.7米,最低處為東南部石河河谷內的南刁部落村,海拔70米左右。盆地中西部火山岩分佈區山高坡陡,多在海拔400米以上,東部山丘的海拔高度一般為160—300米。總的地貌特徵與全區相同,亦表現為西北高,東南低。

  整體構造為一復向斜,東翼寬淺,西翼較陡。斷層有正斷層、逆斷層、平推斷層。可根據統一岩層的高度對比來判斷斷層的型別。該地區的地貌型別有河流地貌、海岸地貌、構造地貌、岩溶地貌等。

  整個柳江盆地是個不對稱的復向斜,褶曲核部新,兩翼老,為向斜,西翼東傾,動翼西傾;且西翼窄,東翼寬,即西翼傾角大,東翼傾角小,兩翼不對稱,且西翼上有多個小背斜。綜上可得:柳江盆地是一個兩翼不對稱的復向斜。

  整個柳江盆地的地形如圖所示:

  中間為火上積塊巖,巖性抗蝕能力強,周圍岩石抗蝕能力弱,經過長期剝蝕後,地勢較周圍的高,而盆地四周為抗蝕能力更強的花崗岩,地勢最高,這樣,就形成了如圖所示的地形。

  實習區氣候屬暖溫帶,半溼潤,季風型大陸氣候。最底氣溫-21.5攝氏度(1959.1.1),最高氣溫39.9攝氏度(1961.6.10),年平均氣溫11.3攝氏度。暑期(6-9月)氣溫高於30攝氏度的天數僅為15天。年降水量在400-1000mm之間,多集中在7-8月份,可佔全年降水量的70%,山洪也主要集中在這個季節。

  該區工農業並重,農業主要種植玉米,小麥,高粱等。山坡多種果樹,尤以桃樹較多,盛產蜜桃。礦產以煤,耐火粘土為主。其中煤礦開採歷史悠久,煤質為無煙煤,區域性為劣質煤。柳江煤礦為區內最大工礦企業,年產60萬噸。其次是北山發電廠,主要滿足秦皇島市工業和居民用電。此外,水泥廠,建材廠在盆地內星羅棋佈。

  盆地內起伏小,河流廣佈,地處山海關與秦皇島之間,陸上交通便利,公路四通八達,另有鐵路縱貫其間。

  四、地貌營力

  a) 內營力

  內營力是指主要由地球內部的熱能、化學能、重力能及地球旋轉能等所產生的作用力。內力作用的主要形式,包括地殼運動、岩漿活動及火山、地震等,內力作用不但可以改變地殼的物質成分、結構和構造,同時還可以改變地表的起伏,造成多種多樣的地表形態。比如造山運動,板塊運動等。

地貌實習報告 篇4

  一、實習概況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為了配合地質地貌學的教學,提高教學質量,並且使同學們對所學地質地貌學知識有更感性的認識,鞏固教學成果,20xx年7月13日,我們中山大學地理科學與規劃學院01級的同學在高老師和劉老師的帶領下,到全國首批旅遊城市之一的肇慶七星巖地區進行了為期三天的地質地貌實習。儘管只是三天的時間,我們的地質地貌知識也相當有限,但是在已經掌握了當地詳細地質地貌情況的高老師和劉老師的精心講解和耐心指導下,加上不少學者之前做的調查資料,我們得以比較系統地瞭解掌握了當地的地質地貌情況,並學會了一些外出實習的基本要領和考察方法,同時也透過實踐,驗證和鞏固了所學的知識。

  本次實習從7月13日開始,從中山大學珠海校區出發,途經中山,江門等市,中午到達高要市,實習考察正式開始,首先在西江南岸卸煤碼頭考察滑坡和河流階地,再經西江大橋抵達肇慶市,下午到北嶺考察洪積扇,最後是到東崗村觀察並討論了當地衝積平原與洪積扇之間的過渡地貌。14日考察重點在七星巖風景區的地貌考察,主要地貌有地下溶洞,落水洞,幹溶洞,斷層帶等。第三天上午考察了西江三榕峽東岸的北嶺背斜,總結了實習成果,下午離開肇慶返回珠海,結束了為期三天的實地考察。

  二、實習內容

  7月13日早上,我們乘車出發,所經過的公路基本上都是沿著珠江三角洲的邊緣開闢的。南方多丘陵,沿著三角洲沖積平原的邊緣建設公路難度一般都較低。公路兩旁可以看到低矮的丘陵,這些丘陵的岩石大多已經風化成磚紅壤了,很少有完整的基岩儲存下來。而正是由於肇慶的基岩出露狀況比較好,所以我們選擇它作為地質、地貌實習的基地。

  整體上來看,肇慶七星巖地區北部是山地,南部是丘陵,中部是西江沖積平原,肇慶七星巖喀斯特丘陵就是位於這個平原上。下面我們就三天實習所考察的地貌型別來分類來說明肇慶七星巖地區的地質地貌狀況。

  1.滑坡與侵蝕階地

  坡面上大量土體、巖體或其他碎屑堆積,主要在重力和水的作用下,沿一定的滑動面整體下滑的現象稱為滑坡。滑坡是山區建設中經常遇到的一種自然災害。[1]

  7月13日早上我們從珠海出發,首先到達的第一個實習地點是處於西江南岸西江大橋東側的一個小卸煤碼頭,也稱上南岸,屬於半埋藏階地。

  上南岸是一個潛在的滑坡,但是目前沒有再次滑坡的趨勢和跡象。該地區在20年前發生過一次大滑坡。1983年12月16日晚上約9時至11時該地發生一般性規模的突然滑坡,塌方200多米,沉降深度10米。[2]事發時該處卸煤碼頭上有四個民工在小屋內睡覺,後來只有一人逃脫。據講,滑動是首先從下面開始的,後來才看到上部滑動,由此可分析判斷此滑坡屬牽引式或稱拖帶式滑坡,廣東地區的滑坡多是這種小型滑坡。

  此滑坡範圍在130m—140m內,滑動後滑坡體伸入西江,由於規模較小,所以沒有造成西江淤塞。造成此滑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四點:

  (1)該地處在西江凹岸,受凹岸侵蝕使土石坊減少,導致不穩定。

  (2)滑坡體上部原本有一蓄水池(現已填平),與山體旁的西江距離不遠,水的下滲對滑坡體的滑動起了潤滑作用。

  (3)該地原本的卸煤碼頭比較大,卸下的煤多,加大了滑坡體的負荷,促進滑坡的產生。

  (4)滑坡體由第四紀粘土組成,是鬆散的堆積物,容易產生滑動。

  該滑坡滑動後形成了4-5個滑坡階地。如今的滑坡體由於採山造石和植樹造林等原因已經看不出,只有滑坡壁依然可見。

  2.河流階地

  河流階地是洪水不能淹沒的原先谷底地形,即常態階地。這裡的洪水不是一般洪水,而是百年一遇的洪水。原先谷底必須有殘留沖積物,如果河流谷坡僅有階梯狀的岩石坡面,可稱之臺地或古剝蝕夷平面,它不一定是河流形成的。[1]

  肇慶市西江河谷地貌橫剖面圖[3]

  階地的型別有常態階地(或階地)、半埋藏階地和埋藏階地,其中後兩種是階地變形的結果。

  (1)常態階地分佈在河流上游或源頭區。如鑑江信宜、漠陽江春灣、北江韶關,是洪水不能淹沒的階地,故稱常態階地,簡稱階地。

  (2)半埋藏階地是原先的第一階級地主要因海平面上升引起的均衡構造下沉,而與全新世堆積的高河漫灘類高、至今能被洪水淹沒的階地,主要分佈在中下游沖積平原,如肇慶市西江與七星巖之間的地貌即為第一級半埋藏階地。

  (3)埋藏階地是半埋藏階地向三角洲延伸逐漸被全新統覆蓋形成,,分佈在入海三角洲,這是最高和最年輕的埋藏階地。[3]

  上文所說的滑坡歷時一個多小時,形成四五個臺階。如今的公路就修在一級階地,朝上是三級階地。階地是河流歷史時期的河漫灘下切或抬升造成,由鵝卵石可以判斷。

  沿西江邊一滑坡壁往上走到二級階地,在第四紀,此處曾是西江河漫灘,後來由於構造運動使河漫灘抬升,形成現在的二級階地。此現象體現了西江是擺動的,河流是下切的,兩岸是抬升的。沿途可見地上鵝卵石的成分多樣,體現此處基岩的多樣性。

  該地的三級階地高50米,地勢平坦,鵝卵石風化程度更深,形成歷史更長,但現被水泥蓋住了。由於鵝卵石形成的緻密隔水層比較堅實,現此處建有一供水站。

  透過觀察,得出此處階地鵝卵石的幾個特點:

  (1)磨圓度好,粒徑不大,硬度不大,是河流長時間的搬運,所經距離遠;

  (2)具有多種多樣的巖性,由於是主幹流形成,上流很多物質被帶下來沉積,形成當地複雜的巖性;

  (3)階地級數越高,形成時間越長,風化作用越強,巖性越脆,越易碎。

  因此,要確定各級階地可根據以上三個特點,透過找礫石,觀察巖性,風化程度,磨圓度等方面來確認。

  3.洪沖積階地和洪積扇

  肇慶市西江和北嶺間有洪積扇地貌。13日下午15:30我們來到了該洪積扇所在的耀輝園藝場,這裡和我們所住的黨校都是建在北嶺的洪積扇上的,地上原積的土都是來自洪積扇的,廣茂鐵路的肇慶市北端部分也是修在洪積扇上。從來的路上我們也看到不少依山而建的度假別墅,洪積扇是經過很長時間堆積而成的,坡度相對比較平坦,在上面搞建築是可行的。我們觀察到眼前的洪積扇剖面有五六米高,岩層組成是第四紀時代的岩石,北嶺的岩石主要是泥盤系的砂岩滾下來再堆積成第四紀岩層的。裸露在外的紅色岩石是砂岩,由長石、石英組成,風化後易敲碎,在大氣中變質後變黃生成Fe2O3。岩石特徵自上而下,從扇頂到扇緣,依次是由粗到細的砂岩。

  接著,我們來到東崗村一洪積扇和沖積平原的過渡地帶進行考察。肇慶市北部是北嶺山脈,西江從肇慶市的西部流進,在肇慶市的南端向東拐彎從肇慶市的南端流過,所以整個肇慶市自北向南的地貌構成基本上是從山脈到洪積扇,再到沖積平原的過渡。

  洪積扇是由於山上下雨的雨水自溝谷出山口後,坡度驟減,溝谷水流所攜帶的物質大量堆積,就形成了以溝口為頂點的沖積錐或洪積扇。[1]

  過渡地帶的地面有很多白色的泥土,踩上去比較柔軟。過渡地帶的物質組成基本是粘土物質,既有沖積物又有洪積物,巖性複雜。沖積平原和洪積扇共有的特點是前緣較薄,地下水較淺,物質較細。兩者的區別是:

  (1)沖積平原是遠距離搬運所致,而洪積扇是近距離搬運所致。如我們所考察的過渡地帶中的沖積物就是從西江中上游遠距離搬運來的。

  (2)結構成分上,沖積平原的礫石成分可以是任何岩石,而洪積扇由砂岩組成。

  (3)結構上,沖積物的顆粒磨巖度好,而洪積物的顆粒磨巖度差,並呈紅色。

  4.喀斯特丘陵和洞穴

  旅遊勝地七星巖因七座奇峰列峙如北斗七星,故得名。七星巖的七個秀麗喀斯特石峰是閬風巖(峰頂高程103.3m)、玉屏巖(99.8m)、石室巖(89.8m)、天柱巖(108.0m)、蟾蜍巖(89.9m)、仙掌巖(61.8m)和阿坡巖(119.6m)。這七座巖是背斜中部被侵蝕挖空後的兩翼形成的山岩,稱為殘峰。這裡各級溶洞發育良好。溶洞發育初期是地下水沿著細小的裂隙,如層面、節理面、斷層面等流動,並進行溶蝕,當孔隙完全被水充滿後,水就有了承壓性,溶蝕能力加強。隨著空隙的擴大和水流量的增加,地下水具有了機械侵蝕的能力,加上重力作用,溶蝕迅速擴大併合並,形成地下河。

  7月14日早上8點多,我們到達七星巖開始新一天的實習。步入七星巖風景區,一路向前走,路的左邊是砂質巖形成的侵蝕丘陵,路的右邊是石灰岩喀斯特地貌。途經一招財佛石像前,抬頭仰望,只見招財佛後面的山岩是一分界處,左邊是砂頁岩,右邊是石灰岩,兩邊的植被也有所不同。

  接著我們來到位於阿坡巖下的雙源洞,它是七星巖最長的靜水地下河,全長320米,洞中有兩條溪水匯合,向東流出洞外,故稱“雙源洞”,洞內有鐘乳石。雙源洞是發育在石炭系中上統的壺天群灰巖,之前我們沿路看到的是石炭系下統的,比較老。雙源洞洞口上,斷層、節理、褶皺均有。

  岩溶發育須具備的條件是:(1)岩石是可溶性岩石,如石灰岩。(2)岩石的透水性好。岩石的透水性影響著水向地下滲流,關係到地下喀斯特作用的進行。岩石裂隙越發育,岩石的透水性就越好。(3)地下水須具有侵蝕性,例如要具有CO2,能形成HCO3-。(4)地下水必須是流動的,否則HCO3-飽和後不再形成。由以上條件形成溶洞,時間越長,溶洞越大。雙源洞具備以上條件,其巖性為石灰岩,位於兩節理的交匯處,裂隙發育,洞內有兩條水源與外面的湖相連,使地下河水不斷迴圈流動。

  我們繼續向前走,據老師介紹,此處的喀斯特溶洞在60年代作為軍事用地,小的用作防空洞,大的用作軍用機場。

  轉過禾原巖我們來到一題為“奇觀”的鐘乳石前,鐘乳石就像在山的表面長出的一大石柱,它是由二氧化碳溢位而形成。

  雙源洞還有另一個出口,北嶺流過來的河流流進溶洞,形成斷頭河。溶洞水冬暖夏涼(地下水20米恆溫),地表水與此彙集到落水洞。

  離開雙源洞後,我們登上馬欄崗,該處是一個石灰岩侵蝕坍塌後形成的大落水洞。落水洞是開口於地面而通往地下深處裂隙、地下河或溶洞的洞穴。落水洞發育於不可溶的砂頁岩和可溶的石灰岩交界處,喀斯特作用特別旺盛。由背斜理論可知,落水洞上面的岩石看上去是山,實則多是谷。落水洞四周長滿了植被,陽光很難直射到落水洞底,所以從崗上望下去,一片漆黑,很難判斷落水洞有多深。由於很難深入落水洞去考察,所以我們無法得知雨水落入洞後,是沿什麼路徑流動的。

  在玉屏巖西面山腳,我們考察了玉屏巖和七星巖之間的斷層面。這是一個右行平錐平移斷層,玉屏巖本與觀音巖相連,後來觀音巖向南東移動,玉屏巖向北西移動,從而形成一左旋斷層。中間破碎帶易被風化侵蝕,形成的粘土不透水,從而蓄水成湖。觀察此斷層面走向的方法是:微觀上根據擦痕判斷:用手摸斷層面,若光滑則是沿其走向。綜觀上根據斷層階步,順則是其走向。

  接著,我們還學習瞭如何用羅盤定地物方位。基本原理是先開啟羅盤蓋,讓羅盤蓋上的鏡子中軸線前端對準遠方需要定位的地物,線的後端指向觀察者的胸前。稍後,指北針轉動、靜止至微動,其所指的角度就是地物的方位了,而指南針所指的角度就是人相對所指地物的方位。

  當天13:15我們來到高108米的天柱巖腳下,喀斯特作用形成的石峰十分筆直、陡峭,很少有石峰連線而成山脈。13:30我們到達山頂的摘星亭。從山頂眺望,北嶺山脈自北向南過渡,北面有別墅建在洪積扇上。地形分佈是:山前由傾斜平原過渡到沖積平原;向南是西江水到階地,接著是喀斯特丘陵;沖積平原上是市區;七星湖上是七個喀斯特丘陵,石上的坑窪是由雨點的機械侵蝕和雨點的侵蝕造成的。

  5.皺褶和斷層

  7月15日早上8:30,我們到達正位於西江的峽谷地段——三榕峽。峽谷段處在西江中游,峽谷段河流狹窄,水流速度快,侵蝕能力強。我們所在考察的地點位於背斜的北翼,面前的大山是北嶺山脈的延伸,巖性是砂頁岩。背斜的軸部往往是比較低窪的地區。該背斜發育於最古老的泥盆系地層,主要是砂頁岩,頁岩具有巖理,與泥岩都是由粘土礦物組成。整個背斜朝北傾斜。

  三榕峽這一段的岩層傾向整體上朝北傾斜,目視傾角大約為30度。我們朝南走,找到一處岩層表面比較平滑的地方,在老師的指導下學習使用羅盤來測量岩層的傾向、傾角和走向。由於岩層傾角與走向相互垂直,所以一般只需要測量岩層的傾角,然後加上或減去90度就可得出其走向了。

  9:40我們繼續向另一個考察地進發,9:45到達了一個採石場。此時我們基本到了背斜的軸部,岩層傾角近似水平,有一點往南傾斜,此處岩石易破碎,節理最發育,人工採石時,不需要花太大的人力、物力,當然,這裡生產的岩石也有一個缺點——堅硬度不高,一般不適合作為現代高層建築物的用材。

  從採石場再往南走就是北嶺的背斜南翼,岩層往南傾斜。至此,我們基本觀察完北嶺山脈的背斜。再往南走時,我們發現發育於泥盆系的岩層突然消失,從我們手上的地質地貌剖面圖,可以看到北嶺山脈上標有一個大斷層,該處斷掉從泥盆繫到第四系6個系的地層形成斷層。然後我們就在採石場觀察和揀石頭標本。我們發現有不少石英砂、粉砂岩,而肇慶著名的端硯就是用很細的石英砂和粉砂岩製作的。

  中午時分,我們乘車回到黨校。黨校的公路也是修在洪積扇上,我們途中下車選擇兩個點用羅盤測量了傾角,大約為4、5度,越往上角度越大。

  三、地質地貌發展史

  1.地質發展史

  下古生代(Pzl)大地構造為地槽構造特徵,這個時期的褶皺比較強烈。在距今5.7-5.0億年的寒武紀時期,肇慶地區是個淺海地區,有些地方的海相泥沙堆積達1000-1500m厚,這些堆積來自華夏古陸(即今潮洲一帶)。到奧陶紀(O)時期,發生了廣東範圍的鬱南運動使奧陶紀地層不整合於寒武紀地層之上。海相同時發生了變化,海水深度受地殼、氣候等的影響而由深變淺。志留紀(S)後,距今4.0億年,發生了著名的.加里東運動,影響整個肇慶地區抬升為陸地,而高要、德慶、羅定等地還殘餘狹長的海灣。

  到了上古生代(Pz2),大地構造進入了準地臺階段,七星巖地區就是在這一時期形成的。下泥盆世(D1)為陸地相,肇慶地區已形成山地丘陵,沒有沉積。中泥盤世(D2)有桂頭群石英岩和粉砂岩(D1-2gt),海陸相互動,有淺海相沉積。海水從廣西方向湧來,發生海侵現象,肇慶地區由陸地向海洋轉移,沉積物自西向東由粗變細,沉積物厚度由厚變薄,形成了老虎坳和桂頭群的不整合地層。到了距今3.4—2.8億年的石炭紀時期(C),整個肇慶地區繼續沉積成淺海環境。初期氣候溫暖,貝殼類生物繁殖很快,由於海水碳酸鈣濃度高,含量大,形成沉澱,石磴子灰巖(C1ds)由此形成。後來又發生海退,許多地區都形成了濱海環境,出現濱海和沼澤,形成測水灰巖(C1dc),存在煤系。到了中石炭世時期,氣候炎熱,海水運動不強烈,流動性差,開闊的淺海臺地生物不發育,在化學作用下,生物化學風化、海水蒸發濃縮形成層理不發育的白雲石灰巖,即壺天組灰巖(C2+3ht)。從二疊紀到三疊紀,仍呈海陸互動相,為濱海沼澤環境。

  至中生代(Mz),三疊紀時期(T)大地處於大陸邊緣活動帶,上三疊紀(T3)到下侏羅紀(J1)發生的印支運動使整個廣東省大部分地區抬升為陸地。肇慶地區也從此脫離了海洋環境。

  中侏羅紀(J2)至白堊紀(K)(距今1.95—0.55億年),發生了五幕燕山運動。其中第三幕燕山運動(距今1.55—1.35億年)時期,花崗岩體入侵,熔岩侵入,後來鈣質被剝蝕使花崗岩出露地表,形成現在西江南岸的花崗岩群。至此,地質發育情況趨於穩定。

  2.地貌發展史

  第四紀中更新世(Q2)以前,主要包括白堊紀(K)、早第三紀(E)、晚第三紀(N)、早更新紀(Q1),即距今1.5億-70萬年之間,由於燕山運動,喜山運動的構造作用以及以後的長期侵蝕、溶蝕作用,在中更新世以前肇慶地區的基本輪廓就已形成了。北面形成侵蝕低山,南面為侵蝕丘陵,中間形成東西向的西江以及寬闊的西江低地、旱峽、羚羊峽。在早更新世末期某一階段的地殼相對穩定時期,形成了北嶺南坡的洪沖積扇,西江兩岸則形成河漫灘,在七星巖的水平流動帶形成地下河。(根據第四層水平溶洞經過四次構造抬升,抬升到目前的65-75m高度)。

  在中更新世(Q2)時期的陸相環境,早更新世(Q1)末期與中更新紀(Q2)初期之間,七星巖地區快速地抬升了20多米(這是根據第三、四層水平溶洞之間的高度差值估算出來的)。由於基面下降,地殼的快速抬升造成了水流下蝕,喀斯特水向下溶蝕加強,使七星巖地區原先的水平流動帶抬升為幹溶洞,成為垂直上升帶。西江河漫灘上升形成河流階地,原河床上升為河漫灘;北嶺南坡形成洪沖積扇,而後洪衝擊扇抬升為洪沖積階地。當地殼處於穩定階段後,七星巖形成新的地下河,北嶺山上河流帶來桂頭群的角礫石(第二層溶洞堆積物)在地下沉積,西江河谷形成新的河漫灘,北嶺山前形成新的洪沖積扇。在中更新世的第二階段,地殼開始快速抬升了20米(根據第二、三層水平溶洞之間的高度差值或第二、三級河流階地之間的高度差值估算得出的)。因此,形成了幹溶洞、石灰華、鈣華地貌,原先的河漫灘又抬升為河流階地,北嶺山前形成新的洪衝擊階地。

  在晚更新世(Q3)時期,地殼大幅度抬升幾十米。由於構造上升,西江水流下切,西江河床的基岩面由此形成,第二級河流階地也形成,中更新世(Q2)的七星巖的地下河抬升形成乾的水平溶洞。晚更新世(Q3)抬升以後,從此地殼以間歇性緩慢下降為主要運動方向,出現了埋藏階地。雖有區域性的上升,實際沖積層厚度超過了正常沖積層厚度。(正常沖積層厚度為20米,肇慶沖積平原地區最厚沖積層厚度竟達60米,旱峽在全新世淤塞,其沖積層厚度竟達90米)。在晚更新世(Q3)時期,在羚羊峽進口和出口附近有來自山地的兩條溪流,沿北嶺與龍門之間的向斜構造下蝕和溯源侵蝕,切開源頭分水嶺,形成西江旱峽汊道。

  至距今兩萬年,即晚更新世(Q3)末到全新世(Q4),海平面下降對河流階地產生了兩個效果:(1)基面下降,河流下蝕,有利於河流階地發育;(2)海平面下降(距今6000年),海洋水容積減少,荷載減輕,牽引廣東大陸構造抬升,冰期過後,廣東大陸構造下沉,第一級和河流階地在洪水期被洪水淹沒,形成第一級半埋藏階地。這一時期地殼表面以風化侵蝕為主,顆粒小,呈紅色,劇烈風化。

  四、結束語

  大學的第一次野外實習很快結束了,我們這次的“篤行”儘管只有短短三天,不過我們從中實在學到了不少東西,能把所學的知識運用到實習中更使我們提高了繼續學習的熱情。本次實習令我們加深了對地質地貌學的瞭解,更深刻認識到了學習地質地貌學的意義,鞏固了學習成果,體會到“學以致用”的道理,並且學會了一定的考察地質地貌的方法要領和細節。例如,出外實習要對考察物件做一定的瞭解,合理安排考察路程和考察內容,注意研究的方法和工具的使用,一些考察的細節如做筆記應該用鉛筆等等,學會基本的考察報告的寫法,充分認識到地質地貌考察的必要性和艱苦性,激發了我們自己考察家鄉和各地的典型地質地貌的興趣,這些都將對我們日後的學習乃至工作起到積極的作用。

  參考文獻

  [1]地貌學嚴欽尚曾昭璇高等教育出版社;

  [2]肇慶市地方誌編委會,肇慶市志(上),1999,第二章(15頁、192頁);

  [3]廣東河谷地貌劉尚仁中山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1997年1月第36卷第1期;

  [4]晚更新世以來,北江和西江的階地、地殼運動及其生產利用劉尚仁中山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1984(4),P135-142。

地貌實習報告 篇5

  實習一、礦物(一)

  認識礦物的形態及主要物理性質,學習肉眼識別礦物物理性質的方法。

  實習二、礦物(二)

  觀察認識常見礦物的特徵,初步掌握礦物的鑑定描述方法。

  實習三、風化作用

  在校園後山觀察、認識風化作用產生的地質現象,觀察風化殼剖面特徵並畫素描圖;初步掌握野外觀察分析地質現象及地質素描的方法。

  實習四、地面流水的地質作用

  透過教師提供的圖片、錄影,觀察認識地面流水的種類及產生的地質現象;初步掌握沖溝、河谷的特徵及河床、河漫灘的沉積物特徵;觀察分析河流階地的形成和型別。

  實習五、常見的沉積岩

  觀察認識常見沉積岩的礦物成分、顏色、結構和構造,初步掌握岩石的鑑定描述方法,基本能夠識別幾種常見的沉積岩。

  實習六、地質構造與閱讀地質圖

  1.透過構造模組認識褶皺、斷層的型別,以及在平面上、剖面上的表現特徵;

  2.透過閱讀一幅地質圖,掌握地質圖讀圖步驟與方法。

  實習七、常見的岩漿岩

  觀察認識常見岩漿岩的礦物成分、結構和構造,初步掌握岩漿岩的鑑定描述方法,基本能夠識別幾種常見的岩漿岩。

  實習八、常見的變質岩

  觀察認識常見變質岩的礦物成分、結構和構造等鑑別特徵,初步掌握變質岩的鑑定描述方法,基本能夠識別幾種常見的變質岩。

  實習九、參觀認識古生物(化石)

  透過參觀地質陳列室,初步認識地殼歷史中各代主要古生物(化石),理解生物演化規律及在地質學中的研究價值。

  普通地質野外認識實習

  地質學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因此,學生在完成普通地質室內教學之後,將進行為期三週的野外認識實習。以達到理論聯絡實際、鞏固和加深(!)課堂所學知識的目的。提高學生的地質綜合思維能力以及實際觀察能力和動手能力,使學生具備初步的野外地質調查能力。

  (一)實習任務

  1.使學生初步學會觀察常見的地質現象,分析其相關的地質作用和形成機制,這是本次實習的主要任務。

  2.認識實習區內常見的礦物、岩石、古生物、地層、構造及礦產,分析它們形成的作用。為後續專業課程的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矗

  3.掌握地質羅盤和手持gps的使用以及岩層產狀的測量方法;初步掌握野外地質現象的觀察記錄方法;編寫地質實習報告。

  (二)實習內容及要求

  實習的主要內容(重點)是觀察和分析內、外力地質作用及其現象,在實習中必須學習並初步掌握野外基本工作方法和工作技能。難點是有關地質作用與地質現象的因果分析。具體內容及要求如下:

  1.觀察認識外力地質作用及其現象

  (1)xx市湖邊石灰山地質觀察路線一天

  透過石炭系地層剖面的參觀,初步瞭解實習區內的主要地層層序、接觸關係,地層單位名稱、地層厚度、主要巖性特徵及構造變動。初步掌握沉積作用、成岩作用的型別,沉積岩野外識別描述方法,以及岩層產狀的測量方法,同時能初步辨認幾種常見的古生物化石。學習繪製信手剖面圖。

  透過參觀煤礦、石灰岩礦,瞭解外生礦床的一般特徵及沼澤的生物沉積與成礦作用。 普通地質實驗室實習

  實習一、礦物(一)

  認識礦物的形態及主要物理性質,學習肉眼識別礦物物理性質的方法。

  實習二、礦物(二)

  觀察認識常見礦物的特徵,初步掌握礦物的鑑定描述方法。

  實習三、風化作用

  在校園後山觀察、認識風化作用產生的地質現象,觀察風化殼剖面特徵並畫素描圖;初步掌握野外觀察分析地質現象及地質素描的方法。

  實習四、地面流水的地質作用

  透過教師提供的圖片、錄影,觀察認識地面流水的種類及產生的地質現象;初步掌握沖溝、河谷的特徵及河床、河漫灘的沉積物特徵;觀察分析河流階地的形成和型別。

  實習五、常見的沉積岩

  觀察認識常見沉積岩的礦物成分、顏色、結構和構造,初步掌握岩石的鑑定描述方法,基本能夠識別幾種常見的沉積岩。

  實習六、地質構造與閱讀地質圖

  1.透過構造模組認識褶皺、斷層的型別,以及在(!)平面上、剖面上的表現特徵;

  2.透過閱讀一幅地質圖,掌握地質圖讀圖步驟與方法。

  實習七、常見的岩漿岩

  觀察認識常見岩漿岩的礦物成分、結構和構造,初步掌握岩漿岩的鑑定描述方法,基本能夠識別幾種常見的岩漿岩。

  實習八、常見的變質岩

  觀察認識常見變質岩的礦物成分、結構和構造等鑑別特徵,初步掌握變質岩的鑑定描述方法,基本能夠識別幾種常見的變質岩。

  實習九、參觀認識古生物(化石)

  透過參觀地質陳列室,初步認識地殼歷史中各代主要古生物(化石),理解生物演化規律及在地質學中的研究價值。

  普通地質野外認識實習

  地質學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因此,學生在完成普通地質室內教學之後,將進行為期三週的野外認識實習。以達到理論聯絡實際、鞏固和加深課堂所學知識的目的。提高學生的地質綜合思維能力以及實際觀察能力和動手能力,使學生具備初步的野外地質調查能力。

  (一)實習任務

  1.使學生初步學會觀察常見的地質現象,分析其相關的地質作用和形成機制,這是本次實習的主要任務。

  2.認識實習區內常見的礦物、岩石、古生物、地層、構造及礦產,分析它們形成的作用。為後續專業課程的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矗

  3.掌握地質羅盤和手持gps的使用以及岩層產狀的測量方法;初步掌握野外地質現象的觀察記錄方法;編寫地質實習報告。

  (二)實習內容及要求

  實習的主要內容(重點)是觀察和分析內、外力地質作用及其現象,在實習中必須學習並初步掌握野外基本工作方法和工作技能。難點是有關地質作用與地質現象的因果分析。具體內容及要求如下:

  1.觀察認識外力地質作用及其現象

  (1)xx市湖邊石灰山地質觀察路線一天

  透過石炭系地層剖面的參觀,初步瞭解實習區內的主要地層層序、接觸關係,地層單位名稱、地層厚度、主要巖性特徵及構造變動。初步掌握沉積作用、成岩作用的型別,沉積岩野外識別描述方法,以及岩層產狀的測量方法,同時能初步辨認幾種常見的古生物化石。學習繪製信手剖面圖。

  透過參觀煤礦、石灰岩礦,瞭解外生礦床的一般特徵及沼澤的生物沉積與成礦作用。

  2.觀察認識內力地質作用及其現象

  (1)xx峰山滴水巖地質觀察路線一天

  觀察認識寒武系變質岩、震旦系混合巖的岩石特徵,初步掌握區域變質作用、混合巖化作用的因素;觀察認識峰山花崗岩體(黑雲母花崗岩)的岩石特徵及細晶岩脈的穿插關係,瞭解岩漿侵入作用的機制;觀察認識峰山岩體與寒武系變質岩的侵入接觸關係,以及接觸帶附近巖體結晶顆粒的變化,地層受熱接觸變質作用產生的角巖化、斑點化現象;初步掌握斷層的識別描述方法,學習斷層素描圖的繪製。

  (2) xx峰山電視臺地質觀察路線一天

  觀察認識峰山花崗岩體的岩石特徵及細晶岩脈、石英脈、煌斑岩脈的穿插關係;觀察認識峰山岩體與寒武系變質岩的侵入接觸關係及花崗岩的粒度變化,分析峰頂處的變質岩(殘餘頂蓋)的形成機制;觀察認識花崗岩中的“x”次生節理,學會節理的產狀測量與記錄。

  (3)贛縣江口木材廠地質觀察路線一天

  觀察認識燕山晚期玄武岩的巖性特徵及產出狀態,初步掌握岩漿噴出作用及噴出巖的野外鑑定特徵。學習斷層特徵的判別與產狀測量。

  (4) xx市蛤湖地質觀察路線一天

  觀察認識筆架山岩體(花崗斑岩)的巖性特徵及中細粒花崗岩脈的穿插關係;透過參觀瑩石礦,瞭解氣水-熱液成礦作用的機制,初步掌握瑩石礦的鑑定特徵及形成條件。

  3. 編寫地質實習報告三天

  第一部分 前言:實習的目的任務、要求、時間、地點等;

  第二部分 實習路線中主要地質特徵:按照地層、岩漿岩、變質岩、構造、礦產的順序進行概括性地總結;

  第三部分 幾種地質現象的認識與探討:選擇地質實習路線中最有興趣、感想最深的兩種以上地質現象,對其作用方式、形成過程、產物及特徵作較深刻、有見地的分析與探討。

  第四部分 結束語:透過實習的收穫、體會及建議。

  地質實習報告要求實事求是、邏輯清楚、言簡意駭、圖文並茂。

  5.透過實習,要求對野外基本工作方法和基本技能掌握的程度是:

  (1)學會用手持gps定點。

  (2)能掌握地質羅盤測量岩層(構造面)的產狀。

  (3)初步學會使用放大鏡觀察礦物、岩石並描述其主要特徵。

  (4)學會繪製地質信手剖面圖,學會繪製地質現象示意圖、素描圖。

  (5)基本掌握地質觀察點的記錄格式和描述方法,以及編寫地質路線小結。

  (6)初步學習標本採集的一般方法和有關知識。

  (7)學習編寫地質實習報告。

地貌實習報告 篇6

  實習時間:XX年7月7日—7月18日

  實習地點:國家地質公園秦皇島市

  實習人員:太原師範學院——城市與旅遊學院學生

  實習目的:

  1、學會地形圖、地質圖的使用和閱讀地質現象,

  2、掌握地質羅盤的使用方法

  3、練習做野外筆記,鍛鍊野外工作技能

  4、能比較正確地分析和認識一些地質現象

  5、瞭解實習區地層發育情況及接觸關係

  6、瞭解實習區總的構造構架和特點

  7、初步分析實習區礦產、地貌、水文地質等的一般輪廓

  實習概況: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為了提高教學質量,並對地質地貌知識有更深的理解,提高運用能力,在楊東林等幾位老師的帶領下,太原師範學院城市與旅遊學院100多名同學到河北省秦皇島市進行了為期11天的地質地貌實習。儘管只有11天,但是在老師們的精心講解和耐心指導下,配合一些背景資料,我們得以比較系統地瞭解當地的地質地貌知識,並學會了一些外出實習的基本考察方法,同時也透過實踐,鞏固了所學的知識。

  目錄

  1實習區概況

  2實習主要內容

  3結束語:實習的心得體會及總結

  一、實習區概況

  實習地點在美麗的海濱城市—河北省秦皇島市柳江盆地周圍及海濱地帶,距太原市900多公里。其中北區實習區是本次實習的主要區域,所在柳江盆地位於秦皇島市撫寧縣境內,南距秦皇島市約23公里。本區地處燕山山脈東段,南臨華北平原和渤海灣,北依燕山,為南北延伸的低山丘陵區,最高峰為西北部的老君頂,海拔493.7米,最低處為大石河河谷內的南部落,海拔70米。行政屬河北省秦皇島市撫寧縣石門寨鄉管轄,有秦青鐵路、地方鐵路與秦皇島市相通,交通便利。氣候受海洋影響較大,比較溼潤溫和。實習區主要河流有大石河、湯河、北戴河。沿海產魚、蝦、蟹等,是我國北方主要水產基地之一。

  二、實習主要內容

  (一)地層

  柳江盆地為一向斜構造,它位於華北地臺山海關至遵化之間的一個隆起構造上,地層序列與華北地臺標準剖面大同小異,見下表

  1、元古界

  (1)龍山組

  分佈於張崖子至東部落,南部雞冠山等地。由兩個沉積韻律組成。不整合於下元古代之前形成的綏中黃崗巖之上。主要是紫紅色、黃綠色、灰黑色及蛋清色等雜色頁岩,底部為砂岩。屬典型濱海相沉積,與下伏的綏中花崗岩呈沉積接觸關係。厚91米。

  (2)景兒峪組

  主要分佈在區內的東部地區,出露最好剖面在李莊北溝,在黃土營村東也有出露。巖性由粗至細,由碎屑岩—粘土巖—碳酸岩,構成一個完整的韻律,具有海侵沉積的特點。與龍山組呈整合接觸關係。其分界標誌是其底部黃褐色或鐵鏽色的中細粒鐵質石英砂岩,其中含大量海綠石,其底部的中細粒長石石英淨砂岩具大型海成風暴波痕。本組地層屬濱海相至淺海相沉積。厚38m。

  2、古生界

  《1》寒武系

  下統

  (1)府君山組:

  在東部發育良好,東部落北剖面可作為標準剖面。是寒武系最下不的底層,巖性主要為暗灰色豹皮狀含瀝青質白雲質灰巖,含較多的萊得利基蟲化石。本組屬淺海沉積相,與下伏景兒峪組,上覆的饅頭組均為平行不整合接觸關係,分層標誌十分明顯。底部尾暗灰色含瀝青質、白雲質結晶灰巖,區域性含碎屑。厚146m。

  (2)饅頭組:

  該組由於巖體的侵入破壞和構造破壞,出露零星,東部落的北部和西部都有出露,可作為標準剖面。本組上下界限明顯,與毛莊組的分界是以頂部的鮮紅色泥岩作為標誌層的。巖性特徵是鮮紅色泥岩、頁岩為主,頁岩中含石鹽假晶,並夾有白雲質灰巖。沒有發現可靠的化石依據。與下伏的府君山組呈平行不整合接觸;與上覆毛莊組為整合接觸。厚71m。

  (3)毛莊組

  在沙河寨西出露比較好,化石豐富,可作為標準剖面。主要巖性以紫紅色頁岩為主,含少量白雲母,其顏色比饅頭組頁岩的顏色暗一些,俗稱豬肝紅。以褶頰蟲類三葉蟲化石為主。厚約112m。

  中統

  (4)徐莊組

  分佈較廣,東部落西剖面出露較好,化石十分豐富,本組地層上下界限清楚,可作為標準剖面。巖性為淺海相的黃綠色含雲母質粉砂岩,夾暗紫色粉砂岩、細砂岩和少量鮞狀灰巖透鏡體或扁豆體。含有三葉蟲化石。與下伏毛莊組的分界是以黃綠色粉砂岩與暗紫色粉砂岩互層為標誌。厚101m。

  (5)張夏組:

  受到覆蓋和破壞較少,是寒武系地層在區內分佈最廣的地層之一,幾乎盆地周圍都有分佈,在揣莊北288高地以東的山脊上出露最好,是區內較好的標準剖面。下部為鮞狀灰巖夾黃綠色頁岩;上部以鮞狀灰巖為主,夾藻灰巖、泥質條帶灰巖。三葉蟲化石最豐富。本組與下伏地層為整合接觸。厚130m。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