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經濟發展調研報告範文(精選11篇)

最新經濟發展調研報告範文(精選11篇)

  隨著個人的素質不斷提高,報告的適用範圍越來越廣泛,通常情況下,報告的內容含量大、篇幅較長。那麼大家知道標準正式的報告格式嗎?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最新經濟發展調研報告範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最新經濟發展調研報告 篇1

  我們花莊村是俞垛鎮的一個偏遠村落,距離鎮裡大約12公里,我村地處三縣市交界處,全村共有農業人口2358人,非農業人口104人,耕地面積4000多畝,河溝面積3000畝以上,村集體收入18萬元,三產總產值一億元,人均純收入6480元,村所在轄區私營企業6加,加油站,奶牛場各一家,主要以加工毛絨玩具、石油機械、鍛仲、傢俱製造、特種養殖為主導產業。就自己近期的調查來看,有許多的因數制約我村現代農業的發展。

  一、我村發展現代農業存在的突出問題

  (一)農業基礎設施薄弱,難以強化現代農業發展的基礎。

  我村的農業生產受物質技術裝備水平低、產業化程序慢等因素的制約,其生產仍然沒有跳出小規模、低水平、傳統粗放經營的怪圈。農業機械化作業水平低,實際機播、機電灌溉率不高。

  有這樣有句話“要想富,造公路”,現在興泰公路全線通車了,但是我們村的村級公路還很不發達,村西面跟南面的許多地方現在還是磚頭路,有些地方甚至還有危橋,沒有好的交通,就沒有人來投資創業,農副產品就沒有市場競爭力。

  (二)農民素質低、適應性差,難以承擔起發展現代農業的重任。

  目前,我村平均受教育年限7、9年,不足初中文化水平。而在農村勞動力非農化流動過程中,出現的農民人力資本的“逆向選擇”現象:流出就業非農行業的基本是年富力強、受過較多教育的農村“精英”,留下從事農業生產的主要是人力資本含量和勞動技能較低的兒童、婦女和老人,進一步從總體上降低了從事農業生產的留守農民素質。無疑,農民作為發展現代農業的主力軍其素質偏低,難以承擔起發展現代農業的重任。

  (三)落後的思想觀念仍是農戶走入市場的最大障礙。

  我村的農民仍然沿續過去計劃經濟體制下的習慣,思想觀念保守,在尋求專案和資金投入上多希望政府給以扶助,“等、靠、要”思想往往相當的嚴重。相當的一部分村民固守以農為本的生存觀念和溫飽型目標,小富即安,脫貧致富的心理預期不高。受固有觀念的制約,資源開發利用和經營模式停留在初級水平。

  (四)經濟發展中“短視心理”造成集體實力日漸削弱,對戶營經濟的扶持存在誤區。這裡的“短視心理”是指部分村幹部群眾中存在的重短期利益,輕長遠利益,重個人利益,輕群眾利益,享樂主義,擺官架子的不利傾向。由於村集體經濟底子薄,加之片面地看待戶營經濟的發展,多數村幹部對集體經濟發展抱的期望不大,導致近年我村集體經濟實力處於緩慢的發展趨勢。

  由此看來,由於經濟基礎和自然條件因素的存在,要加快我村新農村建設的步伐,縮小鄉村致富的差距,就應該透過合理的規劃,採取有效措施解決遏制我村農民致富緩慢的勢頭。

  二、多管齊下全面推進

  發展現代農業,繁濟榮農村經,促進農民增收,是建設新農村的首要任務,是整個經濟社會現代化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為此,必須以創新農業發展理念為前提,以提升農業裝備水平為基礎,以提高農民素質為根本,以推廣科學技術為支撐,以增加投入為保障,全面推進現代農業發展,加快我村新農村建設步伐。

  (一)用先進理念引領農業。

  發展現代農業,首先要樹立新理念。要樹立用現代工業推動農業發展的理念。要用辦工業的方法辦農業,打破城鄉二元結構,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實行集約化經營、企業化管理、區域化佈局、市場化運作,逐步實現農村工業化、農民工人化、農業現代化。要樹立按比較原則參與新一輪市場分工和合作的理念。要透過不斷比較、調整、改進、提高,著力打造具有競爭力的名牌產品,培養具有競爭力的支柱產業,做強做大農業龍頭企業,逐步形成農民跟著產業走、產業跟著“龍頭”走、“龍頭”跟著市場走的良性發展軌道。要樹立抓農業就是引導農民走向市場的理念。要透過解決農民待遇不公、資訊不靈、市場把握不準等問題,引導農民進入市場,改變農民身份,促使農民從產品生產者轉變為商品生產者。

  (二)用現代裝備帶動農業。

  改善農業設施裝備,是發展現代農業的重要內容。明年我村公路交通條件會得到改善,我村已經得到上級部門的支援,進行土地整改,修建鄉村公路和橋樑,國家明年對經過我村的國家V級航道魯汀河進行休整。

  我村要著力推進農田水利建設,要實施沃土工程,以鼓勵農民發展綠肥、秸稈還田和施用農家肥為突破口,加快農業綜合開發步伐,切實提高耕地質量,前段時間我鎮的秸稈還田現場會在我村召開,這不僅是對於我村前段時間秸稈禁燒工作的肯定,也是對我們下一階段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以“一池三改”為突破口,全面推進“六通、六有、六化”基礎設施建設,不斷改善農民生存環境,帶動現代農業發展。

  (三)根據村的實際,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的農業,實現農業的現代化,科技興農,這樣才能強村富民。

  我村是俞垛鎮注水養殖大村,應該發揮自己的產業特色,將養殖業做大做強,聯合各養殖戶進行規模化生產銷售,成立農村經濟合作社,降低市場風險,建立品牌,提高產品市場競爭力。加強招商引資,今年我村已經引進了四個專案,其中有一項就是蘑菇大棚種植,在今後的生產過程中要擴大規模,建立食用菌生產基地,建立加工廠,生產、加工、銷售一條龍服務,品牌化經營,包裝出口,爭強產品的市場競爭力。

  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必須加快現代農業的發展,更多地關注農村,關心農民,支援農業,把農業、農村、農民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努力開創農業和農村工作的新局面。我相信,在不久的將來,我們花莊村的農村經濟一定能夠走上一個新的臺階——奔小康。

  最新經濟發展調研報告 篇2

  市委九次黨代會提出了“轉型升級、跨越趕超,建設幸福石家莊”的戰略目標,我認為,要實現這一目標,經濟發展是基礎,而經濟環境建設是前提和保障。根據縣委統一安排部署,近期,圍繞最佳化經濟發展環境這一課題進行了深入調研並進行了認真地總結和分析。

  一、我縣投資環境建設取得了長足進展

  近幾年來,縣委、縣政府從戰略高度出發,始終把提高行政效率,最佳化發展環境作為一項重要工作來抓,採取了一系列重大舉措,促進了我縣投資環境的改善。

  1、以推進政府審批制度改革為突破口,精簡審批事項,最佳化辦事流程。縣政府根據《xx市第四批削減行政審批專案目錄的通知》精神,對全縣所有行政審批專案進行了梳理和精簡,對有行政審批職能的42個單位重新制定了審批事項流程,縮短審批時限,凡能夠現場辦結的,全部由授權視窗直接辦理。今年1-8月份共受理各相關行政審批事項1503項,全部按時辦結,完成率100%。

  2、以安商、重商、親商為服務重點,完善獎懲制度,選樹創業典範。對原來的招商引資和專案建設考核認定辦法、考核獎懲規定和鼓勵外商投資優惠政策進行了重新修訂、完善,對在招商引資工作中湧現出來的先進個人給予大張旗鼓的表彰和獎勵。透過優惠政策和獎勵政策的落實和兌現,給投資者以鼓勵,給引資者以獎勵,形成了全縣上下議招商、想招商、積極從事招商工作的良好局面。

  3、以建設服務型政府為載體,加強城市建設,打造環境品牌。幾年來,縣委、縣政府持之以恆地狠抓路、綠、水、樓、燈、廣場等城市要素建設,城市建設日新月異,城市面貌大為改觀,城市功能、城市形象和可持續發展能力得到了顯著提升。全縣各鄉鎮和縣直各部門大力開展各種形式的招商引資、環境衛生整治、精神文明建立、社會治安治理等工作,使我縣的投資環境得到了很大改善,既為經濟的發展提供了保障,又增強了投資者的信心,促進了投資的大幅度增長。

  在調查中,多數企業對我縣的城市硬體發展環境表示滿意,在企業與政府的關係上,政府工作效率和質量上,大多數企業認為有較大的改善。

  二、當前投資環境方面存在的主要問題

  近幾年,我縣以良好的基礎設施和配套的優惠政策吸引了大量外商。但我們在思想認識、服務環境、企業經營環境等諸多方面仍存在許多問題,有的問題還比較突出,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我縣經濟發展的綜合競爭力。這些問題主要表現為:

  1、思想觀念還不夠解放。人人都是投資環境的觀念尚未在少數政府執法部門工作人員中形成共識,上通下阻,上熱下冷的現象還時有發生。代表們反映,少數執法部門的工作人員最佳化投資環境的意識與縣委、縣政府的指導思想反差比較大,政府出臺的改善投資環境的政策和措施在這些工作人員中有的貫徹執行還不到位。有的單位僅僅從部門利益出發,不能站在大局的高度和企業角度靈活制定政策、運用政策。

  2、服務環境有待進一步改善。一是企業辦事難的問題並未根本解決。有的代表們在發言中談到,目前在我縣一些部門辦事,門好進、臉好看,但是事仍然難辦。投資一個專案或搞一項建設,審批週期仍比較長。二是個別行政執法部門重收費、輕管理,甚至於為收費而收費,以罰代管、罰而不管的問題時有發生。三是重招商、輕安商的問題還在一定範圍內存在。在某些情況下,安商、扶商甚至要比招商更加重要。要讓那些有意向到深澤投資興業的客商願意來,來了以後留得住,真正為我縣的財政收入和經濟發展增加後勁。

  3、經營環境還需進一步最佳化。從調查的情況看,大部分企業在經營環境中存在的主要問題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融資環境偏緊,企業發展缺乏資金支援。大多數中小企業很難得到銀行的貸款,融資難已成為嚴重製約企業做大做強的“瓶頸”。二是基礎性配套措施跟不上,增加了企業的經營成本。三是人才缺乏,影響企業的發展後勁。深澤是石家莊地區的邊遠小縣,人才資源相對缺乏,企業普遍感到高階人才和科技人員難招、難留。

  4、人文環境仍需進一步提高。一些基層群眾的思想觀念相對比較封閉保守,沒有長遠眼光,不少村民借政府開發建設之機提出一些不合理要求,甚至少數村幹部也參與其中,對於已經開工建設的專案採取堵路、阻撓施工、強買強賣等辦法,導致工程無法正常進行。

  三、改善投資環境的意見和建議

  當前投資環境競爭更多地體現在政府服務質量的競爭上,努力建立服務型政府已經成為投資環境改善的焦點和重心。針對調研中發現的問題,我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1、進一步最佳化政策環境,形成政策“窪地效應”。一是進一步完善現有的優惠政策。結合實際,對全縣行政執法單位所有審批專案進行再清理,力爭做到在政策的優惠程度上,決不低於周邊地區;在費用的收取標準上,決不高於周邊地區。二是進一步加大園區開發的力度,加大基礎設施先期投入,儘快形成一流的公用工程配套設施。進一步降低門檻、放寬入園條件,讓有限的資源發揮出最大效益。三是狠抓政策落實兌現。要認真制定具體的獎勵兌現措施,確保承諾得到切實、及時的兌現。

  2、努力建立服務型政府,深化“效能革命”。一是進一步增強親商、安商、扶商的意識,想企業之所想,急企業之所急,真誠、主動、熱情地為企業提供服務,營造人人都是投資環境良好氛圍。二是要充分發揮縣政務中心的作用。對企業申報材料進行集中、限時審批,真正實現“一個頭受理,一條龍服務,一次性辦結”。三是要積極建立健全與企業對話的制度。充分發揮人大代表、政協委員以及社會各界的作用,及時收集企業對政府部門的意見和建議,支援和監督政府各部門更好地開展工作。縣招商部門要及時召開政策說明會,將應公開的政策性檔案及時傳達到外來投資企業,讓企業享受到最大的“知政權”和“知情權”。

  3、重視制度創新,整治執法環境。一是發揮經濟主管部門和行政監察部門的作用,認真推行檢查准入制。建議對新上建設專案推行“封閉執行”的制度,進一步減少隨意性檢查、收費現象的發生。二是健全完善行風評議監督機制。透過開展行風評議,進一步規範行政執法行為,真正在機關工作人員中形成給企業多服務、多溝通、多出主意、少找麻煩,“一切圍繞經濟轉、一切為著經濟幹”的良好氛圍。三是建議推行一次投訴查實懲戒制度。企業或群眾投訴執法人員有不規範執法行為等問題,經調查屬實,被投訴人確有過錯,並造成嚴重影響的,要嚴肅處理,情節嚴重的應立即調離直至辭退。

  4、重視文明建立,進一步整治人文環境。一是加大宣傳力度,在全縣上下形成人心思變、人心思富、人心思幹、人心思上的生動局面。二是繼續加強城鎮建設和城市管理,大力開展環境衛生、市容整頓,認真清理亂搭亂建,抓好城市綠化、美化、淨化、亮化和汙染防治,全面改善城容城貌。三是按照實現“四個深澤”的目標,努力建設一個人與自然和諧、經濟發展與城市建設和諧、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和諧的精品城市,給外來投資企業進一步創造可持續發展的投資環境。

  對於影響我縣投資環境的一些重大問題,縣人大常委會將在縣委的正確領導下,繼續堅持寓支援於監督之中的做法,進一步深入調查研究、積極建言獻策,為實現轉型升級、跨越趕超,建設幸福xx作出不懈的努力。

  最新經濟發展調研報告 篇3

  按照縣委辦公室的安排,縣非公辦對全縣非公經濟發展情況進行了調研,針對全縣非公經濟發展現狀、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進行了進一步瞭解和分析,提出了今後大力發展非公經濟的思路與對策。現將調研情況報告如下:

  一、我縣非公經濟發展狀況與特點

  (一)發展總量持續擴張。

  當前,全縣共有各類非公經濟組織1980戶(其中法人企業786戶),從業人員71000人,資產總額達到18億元,法人工業企業按規模分:產值過億元企業8戶,過2000萬元企業25戶,過100萬元企業76戶,100萬元以下489戶。非公經濟以矯健的發展態勢活躍在我縣工業、農業、建築、交通運輸、商貿流通、旅遊、城鄉發展基礎設施建設七大產業領域,成為縣域經濟發展的主力軍。

  (二)主要經濟指標穩步攀升。

  20xx年,全縣非公經濟實現收入49.8億元,同比增長19.5%;實現增加值29億元,同比增長25%;完成工業產值30.5億元,同比增長23%。其它經濟指標亦以較高增速超額完成市、縣下達的非公經濟發展年度目標任務,主要經濟發展指標十一五期間年平均增長18%以上。

  (三)工業經濟產銷協調,產值穩中有增。

  佔全縣工業主體的年產值100萬元以上非公工業企業開足馬力生產,奮力達產達效,綜合開產率達98.7%,平均達產達效率為92.2%,產銷率持續為96%,貨款回收率為87%,四項主要執行指標實施情況良好,工業經濟實現了量和質的同步提升。特別是建材、生化、冶金礦產、農產品加工、有機食品、裝備製造等工業主導產業在產量(產值)增長,效益提高方面尤為突出。水泥、機磚、化工產品、矽鈣、鐵精粉、飲料酒、大米、麵粉、膨潤土、各類機械(鋼構件)等工業主導產品產銷協調、價格穩定、市場拓寬。

  (四)規模企業執行態勢良好。

  佔工業經濟總量66%的20戶規模企業執行態勢持續良好。大秦漢、步步高昇、盛華冶化、天漢科技、宏瑋魔芋、漢南化工等骨幹企業產值20xx年增幅同比超過50%,工業經濟在規模企業的拉動下產值呈平穩、快速增長態勢。

  (五)重點專案建設進展不斷創新高。

  (六)產業結構不斷最佳化。

  (七)服務體系建設工作不斷強化,步入規範。

  20xx年年初,結合我縣實際,非公辦制訂並下發了《關於進一步加強中小企業服務體系建設的實施意見》,以大力發展非公經濟的創業輔導、人員培訓、技術支援、資訊諮詢、融資擔保、管理諮詢、法律維權、組建專家顧問團、統計監測等10個具體工作入手,不斷予以強化,服務體系建設工作收到成效。當前,我縣中小企業非公經濟服務體系建設工作總體執行較好,與省、市進一步接軌,開創了新局面,助推了非公經濟發展。

  二、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

  一是總量上特別是工業經濟總量與本市工業大縣(區)相比尚有差距,在全市平川縣區處於較弱態勢;二是工業產品尤其是主導產品高科技含量不是太高;三是融資依然有難度,具體表現在:銀行貸款難,擔保公司支撐作用不夠明顯,民間融資息高且風險較大;四是新辦企業專案用地環節因種種原因不夠順暢;五是大企業專業技術人才與企業發展接軌有差距,人才引進特別是高精尖人才引進環境需進一步最佳化。

  三、加快非公經濟快速發展的建議和對策

  今年一季度,我縣非公經濟發展形勢依然良好,縣委、縣政府效能提高年、工業園區建設年、設立中小企業(非公經濟)發展1000萬元專項資金3項舉措將為非公經濟快速發展創造了更為優越的環境和條件。如何把非公經濟再推向一個更高的發展臺階,提出以下建議和對策:

  1、保增長,促使骨幹工業企業滿負荷生產,確保工業產值持續平衡較快增長。一是協調好企業生產要素,組織好企業生產,100萬元以上骨幹企業開產率達到98%以上,達產達效率達到95%以上;二是執行質量穩定提高,貨款回收率80%以上,虧損率穩定保持在零;三是積極引導企業開拓市場,挖掘潛力,提速增效;四是協調好、支援好信用擔保機構執行,確保其為中小企業緩解融資難作用。

  2、蓄後勁,著力抓好專案建設。招商引資與縣內經濟發展兩輪驅動,年建設專案發展方面不斷有新進展、新亮點。

  3、抓重點,突出七大工業支柱產業。農產品加工、醫藥化工、建材、冶金、礦產、食品、裝備製造業產值能力超過30億元。農產品加工產業:以雙亞糧油公司,宏瑋魔芋公司、永輝米業公為龍頭,大力發展有機農產品深加工。20xx年,農產品加工業實現產值過5億元;醫藥化工:以玉虎化工公司、天漢科技公司為龍頭,著力推進醫藥化工產值繼續攀升。20xx年,醫藥化工業實現產值過5億元;建材產業:以水泥、新型牆材為產業重點,大力發展互補型、配套型、協作型、擴散型建材產業。20xx年建材業實現產值過8億元;冶金礦產業:以鐵精粉、矽鈣為重點,精深加工與提速並舉,礦產業實現產值過8億元,20xx年有望突破性發展;食品業:以三酒為龍頭,拉動食品產業突破發展。20xx年,食品產業實現產值過3億元;裝備製造業:以步步高機械加工有限公司、泰安金屬構建公司為龍頭,進一步做大做強這個工業產業。20xx年,裝備製造業奮力完成產值過億元,與全市裝備製造產業接軌。

  4、打基礎,加大縣域工業園區建設力度。以工業園區建設為契機,認真貫徹落實省、市中小企業促進局關於建設縣域工業園區的政策和安排部署,按照打基礎、擴規模、育企業、上水平的總體要求,進一步做好園區建設相關工作,打造出設施完善、產業突出、企業成長快、示範作用強的縣域工業園區。

  5、擴總量,放手發展、催生中小企業。加強中小企業的孵化器建設(創業基地、工業園區)和鼓勵全民創業,持續擴張非公經濟及工業經濟總量。

  6、上水平,走新型工業化道路。一是堅持正確的產業政策導向,引導工業各行各業快速、健康發展;二是實施培養髮展人才計劃,開展各種層次的培訓,提高企業經營管理團隊整體素質和管理水平;三是積極開展科技創新,走產學研結合,加快科技成果轉化的路子,提升企業(產品)科技創新能力(注重引進新技術、開發新產品),不斷提高工業產值科技創新貢獻率。

  7、增效益,節能減排取得更大成效。抓好縣政府節能減排目標任務的貫徹落實,廣泛深入開展節能減排全民行動,進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務求取得較大成效。節能減排工作重點放在建材(節煤)、生化(節水、排汙),裝備製造(節電)三個產業上,努力實現單位gdp能耗下降4.2%,排汙企業達標排放率100%的目標任務。

  8、強服務,搭建政府保障平臺。全力打造政策法規、產業引導、全民創業、生產經營、資金扶持、企業融資、資訊報務、維權保障等8個涉及工業企業健康、協調發展方面的服務平臺,搞好非公經濟發展外部環境,推動非公經濟發展不斷取得新突破。

  最新經濟發展調研報告 篇4

  積極營造有利於安遠縣企業發展壯大的良好環境,是當前實現“蘇區振興發展、提升大產業”題中應有之義。為積極推進安遠“構建大交通,打造大旅遊,提升大產業,發展大教育,最佳化大環境”,進一步最佳化經濟發展環境,促進財源建設轉型發展,擺脫安遠農業大縣、工業小縣、財政窮縣的帽子,推動安遠加快發展、轉型發展、跨越發展,安遠縣財政部門進行了深入調研,為最佳化安遠企業發展環境積極建言獻策,形成本調研報告。

  一、安遠縣企業發展環境總體情況

  良好的環境是促進地區經濟發展的主要因素和條件,目前安遠縣企業發展總體環境呈現以下特點:

  (一)經濟投資發展環境日益改善。

  1、“專案帶動戰略”深入人心、深得民意,趕超發展的氛圍日漸濃厚。安遠縣確立“工業強縣”理念,以礦產品和農產品深加工、資訊電子、旅遊資源及產品開發以發展新型礦業、生物製藥業、食品加工業、旅遊產品加工業為重點,大力推進工業園區建設,加快招商引資步伐,城市建設日新月異,城市面貌蔚然改觀,“三百山”城市功能、城市形象、城市影響力和美譽度得到了顯著提升,這些都為經濟發展提供了必要的條件。

  2、突出重點抓建設,企業投資硬體資源更上臺階。良好的基礎設施是吸引外來投資的首要條件。在城市建設上,安遠縣堅持資金向工業園區傾斜投入,在縣財力十分緊張的情況下,全力確保園區建設的資金需要,在縣城南高標準打造九龍工業園小區,累計投入5400多萬元進行水、電、路、通訊等配套設施建設,為滿足產業園區建設發展需求,在版石鎮建設了6700餘畝的工業小區,投入1.44億元完善園區基礎設施和建設標準廠房,還全新規劃建設了佔地面積7000畝的城北工業園,縣工業園呈現“一區三園”(即九龍工業園、版石工業園和城北工業園)發展佈局,入園企業累計60餘家。

  (二)招商融資優惠政策日趨成熟

  1、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出臺了一系列最佳化投資、發展環境和扶持企業發展的具體措施,為加快經濟發展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撐。20xx年安遠縣財政共安排了近五百萬元企業扶持資金,發揮財政的綜合作用,有效推動了營業稅盈利點上調、小型微利企業所得稅優惠、營改增稅制改革、支援贛南蘇區振興發展稅收優惠政策、享受西部大開發稅收優惠政策等。

  2、透過引導信貸投入、設立中小企業發展專項資金、做優企業發展平臺等舉措,企業發展環境進一步最佳化。20xx年安遠縣實施了“小微信貸通”試點工作,該政策的實施為安遠縣的企業解決了近1億元的銀行融資貸款,有效緩解了小微融資難、融資貴的矛盾。

  (三)政務服務建設綜合提高

  1、機關效能建設嚴治實督、齊抓共管,服務企業作風進一步強化。透過抓好違法用地和違法建築的整治工作,開展“四城同創”,治理“三亂”,清理規範市場中介組織,打擊非法集資,整治“四風”,治理“收紅包”,“送政策、送溫暖、送服務”活動以及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等相關工作,創造性地開展了財政系統“理財精細實,為政忠公能”主題活動,提升政府工作效率,轉變機關工作作風,加強市場秩序整治,有效減少了對企業生產經營的干擾,經營環境進一步最佳化。

  2、提供促進中小企業發展的優質服務,扶持企業意識進一步提升。政府部門及社會組織積極為企業提供相應服務專案,將企業的重大技術研發專案納入地方科技發展計劃,積極組織對企業員工的管理與技能培訓,提供必要的資助;併為中小企業提供法律、會計、審計、資產評估、產權交易、營銷策劃等方面的中介服務。

  二、安遠縣企業發展環境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這些年來,安遠縣的經濟發展環境雖然有了較大改善,但在肯定成績的同時,我們也看到不少亟待改進和提高的問題,既有政策上的限制,也有市場方的影響,更有安遠自身發展的因素,應當引起足夠的重視。

  (一)投資軟環境有待進一步改善。

  1、政務環境需要進一步改善,行政審批效率有待進一步提高。思想不解放、觀念陳舊依然是困擾安遠縣發展軟環境改善的突出問題。雖然目前正在開展效能建設,但辦事效率與跨越式發展的要求相比還有差距,上面政策雖好,下面落實很難,拖沓麻痺、懶散庸冷的機關作風“頑疾”仍沒有去根,導致在建專案審批過程過長等。

  2、企業激勵政策細化程度不足,企業貢獻率還不夠強。涉企優惠扶持政策力度與周邊縣區相比情況,本縣對現行各類促進工業企業激勵扶持政策引導有待細化,在企業上臺階、納稅貢獻、入規及對優秀企業家的獎勵上存在資源分配機制不夠細化,協調性不強,難以形成整體發展合力。扶持重點不夠突出,目前財政扶持的專項資金名目較多,資金分散化明顯,難以有效發揮引導和帶動重點工業投資的作用。

  3、資訊溝通渠道不暢。目前政企資訊互通常規機制尚未完全建立,政府的有關發展規劃和各項扶持政策不能及時傳達到企業。

  (二)投資硬體要素保障有待加強。交通基礎設施落後。安遠縣是贛南唯一一個不通高速、不通鐵路、不通國道的縣,交通的不便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企業綜合運營成本增加;融資方面,受國家宏觀經濟下行、增速放緩影響,資金鍊緊張,加上房地產市場低迷、整治非法開採稀土行為以及果業黃龍病等影響,生產經營壓力加大,安遠縣45家重點稅源企業20xx年生活總值、銷售收入及上繳稅金與上年同期都有輕微下滑;用地方面,規劃地上拆遷不到位,導致簽約專案無法落地,部分產業轉型專案、基礎設施專案等待落地,用地需求存在缺口。用工方面,“普通工人難招,技術工人難留,科技人才難求,管理人才少有”,成為企業用工的共性問題,尤其是季節性、結構性用工矛盾突出。

  三、最佳化安遠縣經濟發展環境的對策建議

  良好的投資、發展環境是發展的第一推動力,是實現經濟跨越式發展的關鍵所在。當前,最佳化經濟發展環境,是推動招商引資、促進經濟發展的重要保證。結合調查瞭解的情況和各方面的意見,我們提出以下幾點建議,僅供參考。

  (一)採取有力措施,改善企業投資和發展軟環境。

  1、進一步營造便捷高效的行政服務環境,全面促進政府工作提速增效。一是把機關效能建設活動引向深入。抓實開展企業發展環境和行業不正之風突出問題集中整治工作,加快以網上政府為主要載體的政務資訊系統建設,開展綠色通道建設行動,以此提高政府的行政效率,降低企業的運營成本,提高服務發展能力水平。二是梳理彙編最佳化發展環境政策規定。梳理、公示各部門的執法依據和法定職責,對涉及多部門職能確需共同辦理的事項,應明確主協辦關係限時辦理,避免職能交叉、多頭管理、相互推諉扯皮及效能低下。統籌考慮引進專案效益、本縣可優惠的承載度、周邊地區優惠力度等因素,制定較為平衡的優惠政策。三是改革行政審批制度。繼續加強行政服務中心和招投標中心建設,強化投訴受理中心建設。最佳化行政審批流程,逐步建立覆蓋各部門行政審批事項的網上辦理系統和監察系統。探索“一表制”審批、“一費制”收費。根據需求適時調整完善重大產業專案等綠色通道審批制度。界定中介機構與政府部門關係,督促中介機構規範開展業務。

  2、強化扶持獎勵政策,增強企業投資信心。

  要緊緊抓住贛南蘇區振興發展,特別是國家交通運輸部、供銷合作總社對口支援安遠的歷史機遇,加大與相關央企、國企的對接力度,爭取在培育狀大主導產業、推進轉型升級等方面取得實質性突破,以夯實財政體制保障,提供優惠的政策環境。一是要發揮資源的優勢,要對現有的扶持工業企業發展的政策和措施進行一次系統的清理,能兌現的要繼續實施,不能兌現的應該進行調整或廢止。要制定扶持和激勵政策,有選擇地運用加速折舊和稅收手段,引導和刺激企業的科研開發和技改熱情,同時,要放寬非公有制經濟進行經濟領域的限制,發展多元化的投資格局。研究出臺稀土廢棄物利用稅收優惠政策,透過落戶獎勵、稅收優惠、納稅獎勵、財政補貼等措施,吸引總部企業或區域總部入駐我縣。二是要整合資金,使有限的財政資金髮揮更大的作用。扶持資金列入明年的年度預算,運用財政資金和政策兩大手段,推動融資方式創新,針對重點發展的行業專案,完善稅收返還和稅率優惠等政策,支援優勢產業與小微企業加快發展。結合實際,認真分析我縣現有優惠政策與周邊其他城市的差距,進一步調整、完善已有的政策措施,力爭做到在政策的優惠程度上,不低於其他城市;在費用的收取標準上,不高於其他城市。三是狠抓政策落實兌現。要認真制定具體的獎勵兌現措施,確保承諾得到切實、及時的兌現。

  3、多管齊下,最佳化政企溝通。一是是做好與企業的牽橋搭線服務工作。嚴格落實對客商的優惠承諾,要切實落實重大專案推進跟蹤服務制度,成立專門機構,對重點專案實行跟蹤服務,為企業提供資訊諮詢服務,及時發現、協調、解決專案推進過程中出現各種問題,協調各方為企業發展創造良好外部環境,使投資商放心投資、安心建設,真正使投資商“進得來、留得住、發展得好”。二是落實服務監管制度。要落實責任。完善工業企業幫扶工作機制,對於部分企業困難和問題,會議逐一進行了研究,明確了具體幫扶措施、牽頭單位、責任部門和辦結時限,有關鄉鎮和各部門單位工作要落實到位,問題解決到位,按時保質保量完成工作任務。三是強化監督問責制度。探索設立企業投訴中心,堅持鐵面執紀加大督查力度,以“釘釘子”的精神,建立定期排程,定期跟蹤,定期通報制度,把工業企業幫扶和工作落實情況列入機關效能督查範疇。透過走企業,走單位,走人員等方式加強對部門單位幫扶工業企業的跟蹤,強化實際效果。

  (二)加大基礎設施投入,最佳化支撐工業經濟發展的硬體環境。

  一是加大對基礎設施和配套設施投入的力度。建議以“大建設”為契機,加快道路建設,改造老城區路網,加快濂江河河道整治和堤防建設、尋全高速(安遠段)等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建設,做好對現有工業園區基礎設施的完善配套,實施工業園區升級改造。做到規劃先行,科學編制,高標準實施,大力推進重點基礎設施和配套設施的建設,進一步改善投資硬環境。二是化解融資難題。出臺優惠政策引進大型金融機構入駐安遠,積極爭取中央戰略性新興產業投資引導資金,創新銀企合作模式,組建擔保機構多層次風險分擔機制,幫助企業緩解資金壓力。三是化解用地難題。實施園區再造工程,充分利用廢棄廠房建設小微企業創業園。加強對批而未供土地指標的督查,對未按要求整改到位的專案試行剝離用地指標再分配,提高利用效率。三是化解用工難題。利用安遠職校、職業技術應用學校等培育技術學工的優勢,有針對性地引導、參與企業招工協作,解決季節性、結構性缺工問題。

  總之,相關部門和鄉鎮要主動擔責、主動作為,以時不我待、只爭朝夕的精神推進安遠縣企業發展環境最佳化,進一步加強配合,齊心協力,鼓足幹動,集中解決阻礙企業發展的熱難點問題,以寬廣的胸懷,為廣招“天下客”奉上精緻的菜餚和貼心的服務,真正讓企業家舒心、放心投資,推動招商引資工作的良性迴圈,努力形成思想放開、政策放寬、幹部放膽、企業安心的經濟發展環境,促進安遠經濟社會的大發展、大跨越,以發展最新成果造福全縣百姓。

  最新經濟發展調研報告 篇5

  為進一步最佳化經濟發展環境,促進縣域經濟又好又快發展,近期,我們採取座談、問卷調查和走訪企業的方式,與6家企業和部分行政執法部門負責人進行了座談,分析當前經濟環境中存在的問題,研究解決問題的辦法。調查表明,我縣經濟發展環境經過階段性治理,取得了明顯成效。企業普遍反映,近兩年來,經濟發展的硬軟環境有了明顯改善,全社會重視環境建設的氛圍已經開始形成。但是,實行經濟發展環境的不斷最佳化,任務仍然十分艱鉅。加強經濟發展環境建設,努力營造通暢、寬鬆、便利、法治的良好環境,依然是我縣經濟社會發展的一個重要課題。

  座談中,企業負責人普遍認為,今年縣委專門成立了最佳化經濟發展環境辦公室,下“重錘”治理經濟發展環境,全力支援企業發展。人大、政協對經濟環境的關注程度日益增強,加強了對該項工作的領導和監督。改變了以往投訴無門、治理無人的局面。隨著政府職能逐步轉變,審批專案逐年減少,審批事項向服務中心集中,方便了企業辦事。嚴肅查處了一批損害經濟環境的案件,行政執法人員明目張膽地“吃拿卡要”等違紀行為明顯減少,雁過拔毛的現象得到遏制。實行獎勵納稅大戶等制度,形成了親商、安商、護商的良好氛圍。

  與此同時,我們必須清醒看到經濟發展環境中還存在諸多問題,一些深層次的矛盾還沒有得到徹底解決,當前的經濟環境與經濟發展還不相適應。主要表現在:

  第一,發展意識不強,企業經營的政策環境仍不寬鬆。

  座談中大家反映,傳統的官本位、權本位、利本位意識在一些部門仍然存在,有些幹部發展意識不強,習慣用計劃經濟的管制手段管理企業,居高臨下,錯誤地認為管理就是收費,執法就是處罰,對企業不惜竭澤而漁。有些部門在服務企業,幫助企業跑專案、創品牌、融資等方面的措施不力,扶植企業發展的政策難以落實。座談中大家反映,儘管制定了一些優惠政策,但在土地、稅收、金融、工商等方面的政策仍不夠靈活,在服務經濟建設方面的投入還不足,企業准入的門檻還比較高,一些好的產業進不來,有的來了也留不住,難以形成規模。如南河工程老闆中途撤走,亞泰和勝動合作專案黃磷尾氣發電無法履約等等。少數部門由於思想觀念難以從根本上轉變,習慣用條條框框束縛企業,在服務企業發展上支援的少,干預的多;設路標的少,設路障的多。

  第二,行政審批專案過多,程式繁瑣,行政服務中心的作用發揮不夠。

  座談中反映,行政審批制度改革相對滯後。一些部門面對新一輪市場競爭,缺乏緊迫感,工作中輕服務、重收費,輕監管、重處罰,程式繁冗,服務效率不高。一是行政審批專案偏多,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作用發揮不夠,行政審批方式單一。二是行政審批手續繁多。有些具有審批職能的單位仍抱著部門權利不放,以種種藉口搪塞,至今不進中心。有的雖然在中心設立了視窗,卻把行政服務中心當作“收發室”,實行審批職能體外迴圈。有的行政機關一項許可要經多個科室,涉及到幾個分管領導。有的在報批材料上做文章,不實行一次性告知,對申報材料吹毛求疵,逼著企業找關係、做工作。

  第三,部分工作人員服務意識欠缺,存在不作為、慢作為的現象。

  大家反映,在最佳化經濟發展環境、服務企業工作中,縣領導比部門領導重視,部門領導比中層幹部重視,對縣領導重視企業發展,幫助企業排憂解難的作法給予高度讚揚。但也認為,有些部門政令不暢,落實縣委縣政府決策力度不夠。有些部門握有實權的科長、主任等中層幹部對待上級決策、政令和要求,以種種藉口頂著不辦。有些工作人員接到報批專案後,採取“擠牙膏”式的服務,不給好處不辦事,給了好處快辦事,不作為、慢作為、亂作為的現象還不同程度存在。

  第四,部分單位自由裁量權過大。

  有些部門主動上門服務少、宣傳政策少,但突擊檢查多、行政處罰多。在行政處罰中就高不就低,濫用自由裁量權,隨意抬高處罰額度,只要在檢查中發現一點問題就獅子大開口,等著企業去“做工作”。過大的自由裁量權也容易滋生執法中的腐敗行為。

  最新經濟發展調研報告 篇6

  我縣認真貫徹落實黨的改革開放、科學發展觀等各項方針政策,解放思想,創新思維,求真務實,突出“發展”,縣域經濟發生了深刻的變化,特別是近幾年來,是我縣經濟發展生機最旺盛、增長速度最快、經濟效益最好、發展比較協調、人民群眾受惠最多的幾年。其亮點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綜合經濟實力顯著提高

  全縣經濟快速發展,專案建設成效顯著,轉型升級不斷推進,發展質量有效提升。初步核算,全年實現國內生產總值158.7億元,同比增長16.1%。分產業看,第一產業增加值33.7億元,同比增長4.7%;第二產業增加值81億元,同比增長23.9%;第三產業增加值43.9億元,同比增長11.3%。第一、二、三產業分別拉動GDP增長3.4、8.2、4.4個百分點。民生繼續得到改善。全縣實現城鎮新增就業4600人,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3085人,新增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14.18萬人;完成了20所農村學校的校安工程,農村九年制義務教育率達100%;全面完成了今年農村改水改廁專案,新建改造鄉鎮衛生院7個,新建村級衛生室30個,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率達到95%以上;著力開展“陽光行動”,落實農村低保物件2.6萬人,五保供養標準較去年提高200元,新建農村敬老院、五保之家等11個;城鎮職工社會保險共參保43250人,新增4348人;解決城鎮廉租住房、經濟適用房共497套,新建農村沼氣池6208口。

  (二)農業經濟穩步發展

  20xx年完成農業總產值51.1億元。全年糧食種植面積96.81千公頃,同比增加1.39千公頃;棉花種植面積0.69千公頃,同比下降14.1%;全年糧食產量54.76萬噸,同比同比增長0.37%,其中:秋糧產量28.64萬噸,同比增長

  1.92%。油料產量1.78萬噸,同比增長13.6%;茶葉產量0.19萬噸,同比增長0.3%;養殖水產品產量9.36萬噸,同比增長5.4%。

  現代農業穩步推進。今年透過招商引資,引進了溫氏集團、春雲科技等產業化專案。洞庭黃龍在天津股交所掛牌,這是縣內企業掛牌上市零的突破。凱佳生態、九洲生態城、左公水鄉等現代農莊建設紮實推進,鶴龍湖農莊等17家現代農莊評為全省星級鄉村旅遊點。糧食生產再獲全省先進,水產總量連續15年居全省第一,畜牧工作榮獲全省生豬調出大縣獎勵。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明顯提高。

  新農村建設進一步加快。全縣共硬化通鄉鎮(村)公路230公里,硬化率達85%以上,通組、通戶硬化率均超過60%。建設農村清潔工程示範村14個,全縣共新增垃圾圍(池)2720多個,建設鄉村垃圾站220多個,50%以上的村莊實行了衛生保潔制度,實現了垃圾集中管理清運。全縣共新建沼氣池6208個,累計完成沼氣池建設41045個,僅沼氣一項就覆蓋全縣30%以上的農戶,加上電器、液化氣和氣態生物灶等在農村的廣泛使用,全縣清潔能源使用率達到60%以上。

  (三)工業和建築業提速增量

  產業經濟提速升級,工業經濟加速擴張。全年實現工業總產值268.9億元,同比增長34.3%。全縣規模工業達到152家,同比增加23家。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76.7億元,同比增長28.6%。建華管樁、福湘木業、洞庭生物、長康實業、義豐祥實業等企業效益提升。大地化工、長元人造板、科英機電重組盤活。全縣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累計實現利潤4.5億元,同比增長35%。分輕重工業看,輕工業增加值44.6億元,同比增長52%;

  大力推進園區建設,基礎設施進一步完善,積極搭建產業承接基地。20xx年全面完成2條主道的電、供排水、排汙系統建設,著力提升園區承載能力,並進一步完善基礎設施建設,綠化、亮化等相關配套工作。今年園區共有規模以上工業企業29家,新增2家,實現工業總產值147.7萬元,同比增長64%。園區共引進招商專案16個,協議引進資金6.7億元。全年新開工專案15個,尚達木門、菲菲毛巾、驛通電子、新源變壓器、波士傢俱等一批專案竣工投產,為構築大園區,實施工業強縣戰略奠定了基礎。

  建築業穩定增長。全縣具有資質等級的總承包和專業承包建築業企業33家,全社會建築業實現增加值6.5億元,同比增長36.7%。實現利潤1.7億元,同比增長47%。全年完成房屋建築施工面積289.7萬平方米,同比增長9.4%。

  儘管我縣經濟發展取得了較大成效,但與兄弟縣市相比還有較大差距。目前我縣經濟主要存在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一是產業結構不優。縣域經濟特色不濃,各地之間結構趨同,缺乏瀏陽生物醫藥、花卉、望城現代農業之類個性鮮明的特色產業;科技含量不高、附加值低,傳統農業產業仍然在唱主角;第三產業發展滯後,農業生產生活服務還停留在相當原始的水平;產業鏈短,集約化程度不高,龍頭企業和拳頭產品不多,未能形成強勢產業鏈,其知名度、市場影響力、輻射半徑、規模效應還十分有限。

  二是規模企業比重不大。據調查,我縣現有企業784家,但規模企業只有149家,僅佔19%。工業企業相當一部分為傳統產業,規模不大、技術含量低、附加值不高。年產值在1億元以上的企業佔9.8%,年產值在5000萬元至1億元企業佔3.4%,年納稅在1000萬元以上的企業僅有1家(今年可望有兩家),年納稅在100萬元至1000萬元的企業不足十家。目前全縣還沒有一家上市公司和國家級龍頭企業。雖然我縣近年來引進了如遠大低碳科技園、中國(湖南)輕工產業園、長豐新能源汽車、中鐵軌道等財源性、稅源性大專案,但還未形成生產力。由於企業規模不大,全縣工業經濟的整體實力難以得到質的提升。

  三是資源要素制約嚴重。

  一是用地緊張。近年來,由於我縣引進專案較多,用地指標不夠的問題日益突出。目前我縣每年的用地指標在700畝以下,而實際需要量在5000畝左右,致使中鐵軌道等一大批已落戶專案無法開工,用地難已成為招商引資的最大障礙。

  二是資金緊張。園區建設、專案徵地拆遷都需要大量的投入。儘管縣委、縣政府透過引進商業銀行、爭取貸款、向幹部借款等籌集了不少資金,但與實際需要比還有較大的差距,使建華二期等好專案無法開工建設。另外,由於國家宏觀調控,使中小企業流動資金不足的問題日益突出。目前,我縣中小企業流動資金缺口在3億元以上。

  三是用工緊張。隨著新《勞動法》的實施、工資協商制度的即將推出,企業用工短缺、用工成本高的問題已經成為我縣部分企業的一大難題。用工短缺直接導致了企業不能滿負荷生產。特別是由於幾次實施有序用電,生活用電無法保證供應,很多企業員工辭工,進一步加劇了用工緊張形勢。

  四是要素緊張。今年以來,“電荒”問題十分嚴重。我縣為保民生、保穩定,已4次實施有序用電。有序用電期間除留三千保安負荷外,工業企業全部停止生產,累計投產時間近60天。另外,我縣工業所需的煤炭、鋼材、成品油、銅材、甲醛、木材、糧食、亞麻等大宗原材料價格上漲幅度均超過了產品價格的上漲幅度,造成企業生產成本升高,運輸成本加大,企業盈利空間壓縮。

  發展和壯大縣域經濟,是實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落實科學發展觀,促進城鄉發展,解決“三農”問題的具體行動,是實現“強盛湘陰”的根本途徑。為此,必須從實際出發,堅持正確的指導思想,努力完善發展思路,發展壯大縣域經濟。

  最新經濟發展調研報告 篇7

  近年來,大力發展以“鄉鎮增財力、農業增效益、農民增收入”為重點的鄉鎮經濟顯得越來越重要了,這是因為鄉鎮經濟是縣域經濟的基礎和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一個重要環節。而鄉鎮經濟最能激發基層的活力和創造力,對推進整個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和促進城鄉經濟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具有決定性的意義。

  一、發展鄉鎮經濟的重要意義

  1.鄉鎮經濟的發展是新農村建設的引擎與支撐。發展鄉鎮經濟要站在中央“統籌城鄉發展,加快新農村建設”的高度,充分認識和理解加快鄉鎮經濟發展的重要性和緊迫性。鄉鎮經濟的發展是鄉鎮範圍內的農業、工業、第三產業的整體發展,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目標是提高農民的物質文化生活和精神文化生活水平。致富農民、繁榮農村就要依靠鄉鎮經濟的帶動,做大做強鄉鎮經濟,才能夠更好的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進而提升農村產業化水平,推進城鎮化程序。

  2.鄉鎮經濟的發展將有助於推動城鄉一體化發展程序。小城鎮建設將是我國目前二元體制結構改變的交匯點與平衡點,改變農村產業結構單一的格局,形成多元化的產業結構,是鄉鎮經濟的發展的趨勢。而鄉鎮經濟的發展一定程度上會緩解社會就業壓力,增加農民收入,繁榮農村經濟生活,擴大經濟輻射面,從而有力的推動城鄉一體化程序。

  3.鄉鎮經濟的發展影響著整個縣域經濟的執行。鄉鎮經濟是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擁有豐富的發展資源和發展空間,具有不同的資源優勢和產業優勢,發展潛力巨大,透過生產要素的不斷聚集、市場規模的擴大,以及市場機制的作用將影響整個經濟的執行。鄉鎮經濟是縣域經濟發展的核心推動力,同時,縣域經濟的發展會使周邊鄉鎮迅速成為其中心城市的衛星小城,帶動它的全面發展,進而整個經濟的互動會愈發明顯。

  二、鄉鎮經濟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1.制約鄉鎮經濟發展的瓶頸。一是缺工業用地,有的大專案無法落戶;二是缺優秀人才,各行各業缺領軍人物,有的企業老闆缺乏社會責任感;三是缺穩定且充滿活力的鄉鎮幹部隊伍,尤其是搞經濟工作的人太少;四是缺完善的社會化服務體系,有些地方不能很好的適應市場經濟發展的需要;五是機構改革中出現了管理“梗阻”,新的條塊分割,使鄉政府職能弱化,成了政治上的空架子,經濟上的空殼子,無權無錢,使得調控、協調能力變弱,難以擔負起組織鄉鎮經濟發展的重任。

  2.農業基礎設施薄弱,二、三產業嚴重滯後。鄉鎮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投入一直不足,財政對農業基礎設施的投入猶如杯水車薪。由於投入不足,農業基礎設施普遍落後、老化陳舊,很難對農業生產提供持續的保障和促進作用,農業抵禦自然災害的能力也大幅下降。農業產品加工技術含量和附加值普遍不高。鄉鎮的工業建設起點不高、層次較低,技術水平仍以勞動密集型和中低層次技術為主,經濟超常規發展主要是依靠增加投入和鋪設新攤子,實行的是外延式擴張,缺乏對傳統產業改造和輻射能力,對區域經濟增長的輻射和帶動作用還不十分明顯。農村生產力發展水平低,人均收入少,制約了第三產業的發展。市場取向改革不到位以及經濟社會體制改革和開放的非均衡的發展也是導致農村第三產業發展滯後的重要因素。

  3.對發展鄉鎮經濟的思想認識不清。有些鄉鎮的黨政領導缺乏對鄉鎮經濟的整體認識,認為發展經濟是省市區(縣)各級領導的事情,自己所處的鄉鎮區域小,招商引資困難,能夠把目前的鄉鎮企業保持現狀,不讓其遷走或破產就是行了。鄉鎮企業絕大多數為私營企業,一般是本地人投資或藉資興建。私營企業主多是農民,思進心不強,加之整體素質較低,企業管理水平和市場洞察能力使其不能做大做強。此外,農民種地,農資價格偏高,收入也不多,雖然近幾年政府給種糧補貼,但很難改變農業整體收入低的現狀。大多數農民寧願取得較小的土地收益,也不願意流轉自己的土地,思想上是小農意識作祟,認為土地是自己的,縱使無力耕種也不願讓給他人經營。

  4.對民營經濟的發展認識不足。政府對民營經濟的支援主要表現在為民營經濟的發展創造寬鬆的政治、社會和輿論環境。但是,政府的職能部門在土地使用、專案審批、工商稅費等方面由於認識不足,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民營經濟的發展。而民營經濟的目標本身具有趨利性,個別的企業在成長初期,為了發展會偷稅漏稅,尤其是法制不健全時,不可避免地會出現一些短期化行為,甚至是違法亂紀行為。對民營企業缺乏必要的監管,勢必會導致惡性迴圈,民營企業侷限於“小打小鬧”,很難發展壯大,不能真正發揮民營企業拉動鄉鎮經濟發展的作用。

  三、發展鄉鎮經濟的'策略

  1.以招商引資為突破,破解鄉鎮特色經濟發展資金難題。鄉鎮經濟快速發展的關鍵是要加大投入。在鄉級財政實力薄弱、資本積累困難、政府投資困難的情況下,要把推進鄉鎮經濟發展的突破口放在招商引資、啟動民資和專案建設上來,招商引資是最為有力的依託。要最佳化經濟環境,把握招商引資的主動權。一是創新招商引資機制,可採取土地入股方式,來吸引企業的進入;二是完善招商引資措施,大力推介鄉鎮的地理位臵優勢、交通發達優勢、土地資源優勢、投資環境優勢,降低“門檻”,放棄眼前利益,謀求長遠利益;三是堅持發展規模型企業和質量效益型企業並舉,形成“大中小結合、以大帶小、以小促大”的格局,逐步建立“投資-回收-積累-再投資”的良性運作機制,培育新的增長極。

  2.以現代農業建設為抓手,破解農業增產不增收的難題。深入推進現代農業建設主要做到“三抓”。一抓基地建設,“突出特色、壯大規模、集中連片、整體開發”最佳化品種結構,壯大規模。二抓示範點建設,集中建設一批農業專業化生產示範基地,提高農產品質量和市場競爭力。三抓科技,繼續加大農業實用技術推廣力度,實施“農業科技示範工程”,積極推進農業機械化。

  3.以農業結構調整主線,破解產業結構單一的難題。按照高起點規劃、高標準建設、高水平管理的要求,合理調整產業佈局,最佳化農業結構,拓展發展空間。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最佳化資源配臵,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加快建設優勢農產品產業帶,積極發展特色農業、綠色食品和生態農業,提升農產品品牌知名度,培育壯大主導產業,積極發展品質優良、特色明顯、附加值高的優勢農產品,在“一村一品”的基礎上探索“多業並舉”的發展模式,實現增值增效。種植業向優質化、集約化發展,養殖業向規模化、專業化、產業化發展,二、三產業向觀光型、效益型發展。農業結構調整要重點突出本鄉鎮發展的特色和優勢,努力實現由粗放型向集約化發展,以增加農民收入。

  4.以農業產業化經營為著力點,破解農民增收難的難題。農業產業化經營既是增加農民收入的重要渠道,也是促進農村環境田園化重要載體。農業產業化經營要拉長產業鏈、實現農業外延增值。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首要的是抓龍頭企業,建原料基地,之後是用發展工業理念提升傳統農業。以公司為依託,以專業村、專業合作社、專業戶為主體,以服務為紐帶,合理佈局並建設農產品生產基地,讓農民從產業化經營中得到更多的實惠。龍頭企業、合作組織與農戶有機的結合,形成“品種特色化、基地規模化、生產標準化、經營產業化、市場品牌化”。農業產業化經營,會促進農村分工分業,同時提升農產品增值空間。

  5.以加快農村勞動力轉移為契機,破解農民知識化難題。農民要富裕必須把更多的農村勞動力轉移到非農產業,這樣不僅可以增加外出務工農民的收入,而且可以促進本地區的土地流轉,提高土地收益。切實加強農村勞動力職業技能培訓,提高農民轉移就業的能力,加大農村勞動力輸出力度。健全勞務協作機制和資訊網路,建立長期穩定的勞務輸出基地,切實保障農民工的合法權益,引導鄉鎮、中心集鎮附近的農民率先從土地上脫離出來,使更多農民在輸轉中實現勞務移民。

  四、發展鄉鎮經濟應重點把握的幾個方面

  1.農業集約化發展是必然趨勢。由於小農經濟存在缺乏大規模公共設施建設能力、無法解決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的問題、高成本、低收入、阻礙技術進步等等弊端,它的必然結果是兩極分化和土地兼併。而發展現代農業是個動態的概念,現代化水平的提高,對農業集約化水平要求也必然越來越高。調查顯示,74%的村幹部和農民認為有必要健全農村的集體經濟組織。隨著農村經濟的專業化和社會化的發展,各地農村已經自發地出現了一大批專業合作經濟組織,涵蓋了農村的各個領域,包括生產經營,加工銷售,技術服務等等。因此,發展鄉鎮經濟就要不斷探索集約化發展之路。

  2.農產品深加工是主要發展方向。農產品加工是農業與市場連線的重要紐帶,是農產品商品化不可缺少的中間環節,同時也是農業現代化的重要標誌。要根據各地的資源優勢,確定發展方向和目標,按照各自的經濟實力確定起步水平,制定發展規劃。生產過程和產品向標準化,加工生產和經營向規模化、集約化方向發展,加大農業支撐的保護力度,以此帶動農業附加產值產出效益的能力。

  3.全面協調可持續是基本原則。目前,我國自然環境承載力與經濟發展之間的矛盾日益突出,水資源、耕地、草地等主要農業資源不斷減少,嚴重製約了農業綜合生產力的提高。要轉變農業粗放式經營向集約化發展,就要由單純追求經濟效益轉變為保證數量、注重質量追求社會效益室外發展方式;由單一農業功能轉變為多元化的農業功能;由犧牲環境、不可持續的農業發展方式轉變為“綠色”節約型、可持續的農業發展方式。

  加快鄉鎮經濟發展要以統籌城鄉發展、促進城鄉一體化為重點,堅持從本地實際出發,選擇符合本地實際的發展模式,堅持因地制宜、分類指導,不斷創新鄉鎮經濟發展機制,增強發展活力,促進鄉鎮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

  最新經濟發展調研報告 篇8

  根據縣委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領導小組要求和我局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安排,我於5月22日到聯絡點鄉村,走訪部分群眾,對聯絡幫扶人劉佔國進行了深入座談,就群眾關心的就業創業等民生問題進行了專項調研。現將具體情況報告如下:

  一、基本情況

  村隸屬縣鄉,位於縣域東南部,南與南和縣相鄰,現有人口4500人,共1200戶。村民們多以傳統種植業為主,部分家庭開設有家庭式小企業,多數村民沒有固定職業,靠外出打工為生。是村有名的致富能手,兩口子經營化肥、農藥生意,芒種時節還利用大型拖拉機幫村民們耕地,日子過著紅紅火火,在當地小有名氣。

  二、存在的問題

  透過實地檢視村容村貌,參觀家庭企業,同村民進行座談、拉家常等形式詳細調研,瞭解村民生活狀況,對創業需求,以及對人社部門的意見和建議。我發現村是一個朝氣蓬勃的新時期農村,農民們有著渴求學習的願望和渴望求職的心情,創業前景非常廣闊。村裡像劉佔國這樣的許多同志,雖然創造了部分財富,被村裡譽為致富能手,但其家庭式企業規模的擴張還存在一定程度的侷限性,企業發展的後續工作,即專業技能、資金、社會保險等方面得不到有效的支援,嚴重阻礙著創業道路。如何促使劉佔國以及其他群眾家庭式企業規模得到有效地擴張,求職者實現就業,結合人社工作實際,為其提供服務,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道課題。

  三、我們的思考

  (一)進行普法教育,營造和諧社會。透過介紹實實在在的案例,讓劉佔國感受到樹立維權意識的重要性,學習人社法律法規的重要性。印製宣傳頁和懸掛條幅以及上門贈送、沿街散發、當街懸掛等宣傳形式,向農村勞動力灌輸依法勞動、依法維權的法制觀念,並樹立起劉佔國帶領大家學習法律法規的濃厚氛圍,讓大家都學法、懂法、守法,共同構建和諧的法制社會。

  (二)完善基層服務平臺,發揮積極作用。要進一步完善服務平臺網路體系,最大限度的梳理局各股室業務事項,儘量簡化審批手續,實施屬地化管理,將辦理事項下放到各基層服務平臺,充分發揮其在就業培訓、人力資源交流、調解仲裁、社會保障等多方面作用,積極做好群眾服務工作,讓群眾足不出戶即可辦理各種人社事項。

  (三)實施政策傾斜,做好就業創業工作。透過基層服務平臺對轄區內各類勞動者進行摸底調查,根據其求職意向和學習要求,分別開設相應的技能培訓班,開展就業指導。在政策上要靈活運用,大膽施用,實施政策性傾斜,有針對性地開展免費技能培訓,免費職業介紹,免費技能鑑定,以及對其子女上技校、畢業後創業予以資金支援等優惠政策。

  (四)規範從業行為,提供社會保障。積極引導他們規範從業,派出相關科室人員到這裡送上政策法規,按照個體從業人員管理辦法,讓他們簽訂勞動合同,保障用工雙方的合法權益。社會保險方面,先讓他們及員工參加工傷保險,以減輕他們用工風險壓力,有效地保障勞動者因工受傷的賠償待遇,從而避免勞動糾紛。積極引導他們參加養老保險,保障他們將來的老年生活待遇,減輕家庭和社會的養老壓力。

  農村勞動力是參加社會主義建設、打造美麗生活的重要力量,人社部門以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為契機,利用自身特點為他們提供幫助和服務,對於他們脫貧致富,維護家庭和睦,構建社會有著重要意義。

  最新經濟發展調研報告 篇9

  黨的十八大將生態文明建設作為國家戰略,省委、省政府將“生態美”作為建設西部強省的重要目標,市委、市政府將迴圈發展作為建設美好安康的主題,xx在生態資源方面,擁有全市、全省,甚至全國其他縣區無法比擬的優勢,如何搶抓這一重大歷史機遇,立足獨特的生態稟賦,將生態資源有效轉化為縣域經濟發展的持續動力,值得我們認真思考和探究。

  一、要更加透徹地認識縣情

  在省市加快發展、周邊縣區競相發展的大勢中,xx經濟發展水平在全省、全市處於什麼位置,與省市兄弟縣區、周邊毗鄰縣區相比存在哪些差距,是xx加速發展應該首先研究的問題。從省市發展大勢看,以xx年為基數,全省GDP445.8億、財政總收入2800.億元、人均GDP為38557元、人均財政收入74709元;全市GDP53.02億、財政總收入5.8億元、人均GDP為700元、人均財政收入762元;xxGDP2億、財政總收入為0.822億元、人均GDP為20000元、人均財政收入370元。資料表明,我縣與全省、全市的發展有著明顯的差距,而且差距趨勢越來越大,已基本處於掉隊的邊緣。從周邊縣區的發展態勢看,我縣與重慶、湖北毗鄰縣以及本省其他縣區也都還存在較大差距。可以說,落後是我們當前最大的縣情。但落後是特定歷史條件下形成的,僅能表明我縣在區域經濟發展環境中的位次,並是不是我縣的特色和特點。面對差距,要在發展中跟進全省、全市步伐,要在縣域經濟發展競爭中實現趕超,就必須認清自身的優勢。我縣森林覆蓋率達到86%在全省、周邊縣區最高;人少地廣、資源豐富,人均佔有的資源也最為豐富,淡水資源、森林資源、生態資源等都很豐富;地理位置獨特、自然環境優良,生態、氣候條件最適宜人居住、養生等等,可以說全縣的山、水、林,甚至包括光、風、氣候等都是財富,是xx今後趕超、跨越的巨大潛能和支撐,這些優勢都是其他縣區無法比擬、無法複製的,關鍵在於如何利用我們的優勢、發展我縣的優勢並將其轉化為財富,透過合理的方法和途徑,讓全縣人民都參與到財富的分配中來,在富民的同時實現縣強目標,使xx的經濟社會水平發展到一個更高的階段。

  二、要更加敏銳地把握髮展機遇

  從發展現狀和自身具備的優勢看,我縣的落後,是資源富集的暫時落後,面對擁有豐富資源的落後現狀、面對加快發展的大好形勢,如何把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從而實現跨越、趕超目標,必須要善於把握機遇、抓住機遇。從經濟社會發展規律上看,黨的十八大提出的“四化”(工業化、城鎮化、資訊化和農業現代化)是經濟社會發展必然,我縣尚處於“四化”建設的起步階段,還具有很大的發展空間和潛力,在發展的過程中又有成功的經驗可以借鑑,可以少走彎路,在趕超發展的過程中必將迎來一個高速發展的時期。從國家戰略層面看,黨的十八大將生態文明建設提升到國家戰略層面,我縣全域在國家主體功能區劃是屬於生態功能區,加上我們自身良好的生態環境基礎,必將會迎來更多的發展先機。從中省市的政策機遇上看,中央扶持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不斷加大投資力度,而且作出了促進秦巴連片特困山區區域發展和扶貧攻堅的戰略決策,有利於我們更多地得到國家專案和資金扶持;省上明確了陝南迴圈發展和移民搬遷的戰略部署,有利於xx得到更多的發展傾斜;市上提出了建設美好安康的構架,有利於我縣在發揮自身資源優勢、促進發展上得到更多支援。從我縣自身創造的機遇看,縣上確立了以“三項建設”為主線,以突出工作重點、彰顯縣域特色為工作主題,以專案建設為載體,以招商引資、全民創業為動力,創新工作機制,狠抓工作落實,推動科學發展,進一步提升經濟增長質量和效益,不斷增強經濟發展內生動力,全面推動縣域經濟更好更快發展的宏偉目標。加之xx人民歷經貧困而產生的渴望加快發展的強烈願望、渴求幹大事創大業的雄心壯志,為我縣加快發展注入了強大的活力。發展的機遇前所未有,必須敏銳地洞察機遇、抓住機遇、利用機遇推動縣域經濟加速發展。

  三、要更加清晰地抓住工作重點

  縣域經濟發展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工作,在整體協調推進的基礎上,要找到工作的突破口,抓重點、重點抓。就我縣而言,重點要立足縣域資源優勢,突出在生態資源開發利用上下功夫。

  (一)在一產上,要大力發展現代農業。以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為目標,突出園區承載、企業引領、龍頭帶動,促進農業集約化、專業化、組織化、社會化發展,加快現代特色生態農業園區和家庭農場建設,推動特色主導產業做大規模,加快培育現代農業經營體系,加大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力度,大力發展以綠化苗木、經濟林果、林下種養、林產品加工和以森林資源、水資源為依託的山林經濟和涉水生態迴圈產業,充分發揮山林“綠色加工廠”作用,圍繞生態這篇文章,做精以生態為特色的現代農業產業,促進農民持續增收。

  (二)在二產上,要大力發展迴圈工業。堅持以迴圈發展為方向,妥善處理好生態保護與資源開發的關,逐步限制、淘汰以資源開發為主的工業企業,積極培育以富硒食品、涉水產業和醫藥等以特色生態產品開發利用和加工製造為主的工業企業。要謀劃經濟增長點轉型的問題,積極培育市場主體,依託一產在林產品加工、森林經濟、綠色食品加工業上下功夫,堅持“標準化生產、規模化經營、企業化動作”,推動形成完備的產業鏈條,提高山林經濟和涉水產品附加值,實現一產、二產的互動共生髮展的良性迴圈。

  (三)在三產方面,要大力實施“生態立縣”、“旅遊興縣”戰略。要積極爭取儘快啟動平鎮高速,在打破交通瓶頸的基礎上,大力包裝推介旅遊開發專案,透過招商引資,逐步完善旅遊基礎設施;要加大宣傳推介力度,創造條件與嵐皋、平利和巫溪、城口等周邊景區聚合連線形成大旅遊區,推進境外產品本地化、本地產品區域化,增強景區互動性關聯度;要立足生態稟賦,深度挖掘旅遊優勢資源,依託秦巴百里畫廊景點,加快推進飛渡峽黃安壩、三道門森林公園、林麝生態養殖觀光園等重點景區建設,著力改善旅遊設施條件,提升旅遊發展水平。

  (四)在城鎮一體化建設方面,要以生態立縣戰略為指引,加快推進城鄉一體化發展步伐。要紮實推進生態特色宜居縣城建設,以城鎮品位提升為目標,加快城區綠化、亮化、美化提級改造。圍繞建設“生態特色宜居縣城”,務實推進“四城同創”活動,(國家級衛生縣城、國家級園林縣城、省級生態縣及全省綠化模範縣等建立活動),加快縣城基礎設施建設,強化集鎮社群的綜合配套,全面提升城鎮管理水平,加快城鄉一體化建設步伐,逐步實現促進城鄉要素平等交換和公共資源均衡配置,形成以工促農、以城帶鄉、工農互惠、城鄉一體的新型工農、城鄉關係的長遠目標。

  四、要更加科學地推動經濟發展

  在明確縣域經濟發展的思路、方向和重點地基礎上,要推動縣域經濟科學、持續發展,還必須找到正確的方法和準確的路徑。

  (一)要科學統籌謀劃。xx最值得稱道和最大的優勢是生態,實施生態立縣戰略是我們的必然選擇,必須緊緊圍繞生態這個主題,對縣域經濟發展的各個方面進行系統的規劃、謀劃,無論是工業、農業還是第三產業,都要圍繞這個主題進行規劃,制定出縣域經濟發展的“頂層設計”,建立完善有縣域經濟發展規劃體系,圍繞這個體系務實加以推進,確保經濟發展的科學性、操作性。

  (二)要突出抓好專案的招商引資工作。專案是發展的載體,招商上發展的動力支撐,實現跨越趕超目標,最終要落實到一個個具體專案上,沒有一批實實在在的專案作支撐,沒有招商引資工作的強力推進,一切都將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要完善專案規劃體系,按照全域規劃的理念,加快建立覆蓋縣域經濟發展各個領域的專項規劃,構建科學系統的經濟發展專案支撐體系,用規劃定專案、爭投資、謀發展,增強專案的科學性、針對性和操作性,提高專案建設綜合效益。同時,堅持把招商引資作為擴大投資的重要抓手,最佳化投資環境,讓更多的專案、更大的投資落戶,透過專案建設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

  (三)要大力實施全民創業。縣強必須民富,民不富則縣不強。要強化市主體的培育,啟用各類市場要素,引導支援城鄉居民在各自的領域大膽創業。要加大創業培訓和創業扶持力度,引導個體業主在縣域經濟發展規劃體系內創業、轉業,加快完成全體經濟向民營企業轉型、產業大戶向家庭農場轉型。同時,編制返鄉農民工創業專案計劃,感召務工人員返鄉,實現引資、引企、引人、引智並舉,帶動全縣全民創業總量的提升,以民富實現縣強,推動縣域經濟加快發展、趕超發展、跨越發展。

  最新經濟發展調研報告 篇10

  如何按照省委“一手抓抗震救災工作、一手抓經濟社會發展”的要求,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統籌推進災後恢復重建與經濟社會發展,推動黑水縣農村經濟繼續健康發展?為此,筆者先後深入沙石多鄉昌德村等20餘個村及相關農村企業、涉農部門進行專題調研,透過調查研究、座談訪問等形式,進行了一些研究和探討。

  一、黑水縣農村經濟發展現狀

  黑水縣位於四川省西北部、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中部,全縣幅員面積4356平方公里。縣境內最低海拔1790米,最高海拔5286米,全縣總人口5.8萬餘人,其中藏族人口占92%以上,農業人口達5萬人。由於歷史、地理、交通等不利因素的制約,黑水縣經濟社會發展特別是農村經濟發展滯後,是以農業為主的國家新階段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近年來,黑水縣在州委、州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全縣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新的成效。,全縣預計完成生產總值3.9億元,同比減少28.9%;預計完成農牧民人均純收入2192元,比上年增加276元;糧食預計總產15207噸,比計劃減少783噸。由於地震影響比上年均有所減少,但從長遠看我縣農村經濟受農業基礎設施薄弱、農牧民整體素質不高、穩定增收渠道難、產業結構調整力度不夠等因素制約,新時期黑水縣所面臨的農村工作任務仍然十分艱鉅。

  (一)自然條件惡劣、農牧業基礎脆,農村生產、生活條件極差

  黑水縣每年都要遭受冰雹、泥石流、乾旱、洪災等自然災害的侵襲,其中又以旱災最為嚴重,春旱、夏旱、伏旱時常交替發生。全縣農業生產抵禦自然災害的能力較弱。另外,由於農村土地大多集中在高半山地區,山高坡陡,土壤貧瘠,肥力低下,雖然完成5000畝基本農田改造,但農業生產條件仍然較差。透過大力實施交通通暢、通達工程建設,完成通村公路55條496公里,農村交通條件得到了極大改善,由於地震破壞影響,造成部分農村機耕道通暢能力差,存在較大的安全隱患。農村基礎設施設施數量少、配套不夠完善,水利設施損毀嚴重,部分地區人畜飲水和農業灌溉用水未徹底解決。

  (二)農村人口總體素質低下,發展意識不強

  受地理條件、文化水平的限制,“小富則安”、“小進則滿”、“等、靠、要”的惰性心態依然存在,缺乏開拓創新能力和敢闖、敢冒的精神,創新發展意識不強。接受科技能力差,農產品的科技含量極低,基本上維持著傳統農業的耕作和管理模式。農村實用人才缺乏,科技示範戶和專業大戶培育少,農牧民科技意識淡薄,接受新技術、新品種的能力弱。

  (三)農村社會事業發展緩慢,統籌城鄉協調發展難

  農村教育水平已不能滿足農牧民對優質教育資源的需求,突出表現在農村缺乏優質教育資源和優秀教師,教師資源配置嚴重失衡。農村醫療衛生建設遲緩。農村公共衛生體系建設滯後,農村疾病預防控制、婦幼保健、衛生服務、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體系尚不完善。農村社會保障制度有待於進一步完善。

  (四)農村缺乏活力和動力,農牧民增收渠道不多

  為積極拓寬農牧民增收渠道,黑水縣不斷探索產業結構調整、助農增收的新方式、新舉措、新思路,先後引導農牧民搞基地建設、科技示範、反季節蔬菜、特色水果、勞務開發等,也取得一定成效。如沙石多鄉昌德村共有農戶39戶,人口171人,全村人均純收入1805元,在州黨史辦的傾力幫扶下,該村實施以“改廁、改圈、改水、改路、改廚,建太陽能、建院壩、建垃圾處理點”為內容的高半山脫貧致富奔小康試點工作,農村基礎設施環境和衛生條件得到極大改善;同時加大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力度,引導村民種植蓮花白60畝、大黃22畝、木香100畝、試種秦艽0.5畝、柴胡2畝、早實核桃60畝;此外,積極爭取資金5萬餘元修建村活動室,為加強村級陣地建設和豐富群眾文化生活提供了可靠保障,當年該村人均純收入增加260元,農牧民增收效果明顯。與此同時,四美溝村的大白菜、紅巖鄉的洋蔥已經在成都、南充等市場享有盛譽。但是,全縣有特色的基地規模不大,目前的結構調整普遍侷限於規模擴大,品種更新,佈局調整等水平和層次上,農業實用技術的推廣運用力度有待進一步加大,科技含量不高,農民對新品種缺乏新的種植技術,尤其是在產品包裝、運輸上缺乏先進的理念。一些幹部和群眾對市場銷售資訊把握不靈,曾經出現過農民等蓮花白、洋蔥價格最後遭遇滯銷的情況。

  二、對加快黑水縣農村經濟發展對策建議

  (一)明確新形勢下農村經濟發展的指導思想和目標任務

  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和省委九屆六次全會確立的深化農村改革的方針政策為我縣農村帶來新的發展機遇,按照州委九屆七次全會的部署,我縣提出了“保穩定、抓重建、強三農、壯支柱、促發展、創輝煌”的總體工作思路,以科學發展觀統攬“三農”工作,在“抓重建”和“強三農”上狠下功夫,緊緊圍繞農牧業增產、增效和農牧民增收目標,抓住地震災後恢復重建、國家富民安康工程、扶貧開發和綜合防治大骨節病試點、牧民定居行動、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等機遇。確定了到20xx年農村工作目標:全縣農業總產值達到1.81億元,年均增長4%;年糧食總播面穩定在10萬畝以上,糧食總產量穩定在1.5萬噸以上;畜牧業產值達到5752萬元,年遞增4%;農牧民人均純收入年均增長10%以上。農村經濟體制更加健全,現代農牧業建設取得明顯進展,綜合效益明顯提高,農村基層組織建設進一步加強,社會事業更加完備,可持續發展能力不斷增強。

  (二)以深化農村改革為契機,加強農村發展基本制度建設

  一是穩定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堅持以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賦予農牧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草場承包經營權,保持現有土地、草場承包關係穩定並長久不變。努力推進農牧業經營體制機制創新,加快農牧業經營方式轉變。積極發展新型集體經濟,大力培育新型合作組織,建立健全農牧業社會化服務體系,著力提高組織化程度,推動統一經營向發展農牧戶聯合與合作,形成多元化、多層次、多形式經營服務體系的方向轉變。二是建立健全農村土地管理制度。按照產權明晰、用途管制、節約集約、嚴格管理的原則,進一步完善農村土地、草場管理制度,確保全縣耕地保有量在9.6萬畝。三是建立和完善農牧業支援保護制度。加大對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和社會事業發展的投入,加大對農村公益性建設專案的投入。拓寬農牧業投入來源渠道,整合投資專案和支農(牧)資金,加強資金使用、監管,提高資金使用效益。四是建立現代農村金融服務制度。加強農村金融體系建設。加大對農村金融政策的支援力度,拓寬融資渠道,引導信貸資金和社會資金投向農村。加大農牧業信貸投入,引導金融機構擴大農牧業信貸規模,提高農牧業信貸比重,增加金融服務產品。從信貸總量、擔保、利率、期限、服務等方面對農牧業產業恢復重建給予大力支援。放寬擔保條件,擴大農村有效擔保物範圍。

  (三)以強化帶動為助力,走現代化特色農牧業發展道路

  按照“特色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的要求,加快轉變農牧業發展方式,構建現代農牧業產業體系,提高土地產出率、資源利用率、勞動生產力以及農畜產品商品化率,促進農牧業增效和農牧民增收,推進傳統農牧業向現代農牧業跨越。一是大力發展特色效益農牧業。利用黑水獨特的自然優勢和氣候條件,因地制宜調整結構,發展特色產業。大力發展脫毒薯、優質生豬等特色產業和反季節蔬菜、特早實核桃、優質晚熟桃、豆薯蕎、本地山雞、道地中藥材等,打造一批精品農牧業和知名品牌,形成“一鄉一業、一村一品”的特色經濟。在適宜區域發展特色水果0.2萬畝、綠色無公害蔬菜2萬畝;在宜糧生產區推廣優質小麥1.5萬畝、優質青稞2萬畝、優質玉米1萬畝、優質豆類2萬畝、優質脫毒馬鈴薯2萬畝、優質蕎麥1萬畝等糧食作物;在高半山地區發展以木香、柴胡、大黃、秦艽為主的道地中藥材畝,為農民致富開闢新財源。加快發展特色養殖業,著力打造生豬產業,大力發展圈養山羊和小家畜家禽,提高畜禽商品率,畜禽出欄達到8.5萬頭(只)。積極發展特色林產業,重點發展特早實核桃4000畝,加快發展後續產業。二是加快發展二、三產業。在沙石多鄉、蘆花鎮、色爾古鄉、知木林鄉、卡龍鎮以及旅遊沿線發展“農家樂”、“藏家樂”50餘家,開闢田(果)園觀光體驗、藏羌餐飲、攝影、購物等,建設一批生態、民俗、紅色、休閒旅遊專案,並以農(藏)家樂帶動農副產品加工、銷售及其它旅遊關聯產業的發展,實現人均旅遊收入達100元以上。同時,帶動餐飲娛樂、觀光購物、交通物流的發展,拓寬農村增收渠道。三是建立和完善新型農牧業社會化服務體系。逐步建立和完善村級服務站點,構建以農牧業技術推廣機構為主導,農村合作經濟組織為基礎,農牧業科研、示範教育、供銷合作社、專業大戶和涉農(牧)企業廣泛參與,分工協作、服務到位、充滿活力的多元化農牧業基層技術服務體系和生產經營服務體系。走產供銷、產加銷一體化、公司+基地+專合組織+農戶的路子,不斷提高農牧業生產的組織化和市場化程度。

  (四)以恢復重建為紐帶,加大和改善農村基礎設施建設

  突出抓好特別是汶川地震損毀基礎設施恢復重建,進一步加大投入力度,發動群眾搞好農牧業生產設施重建,儘早恢復農牧業生產和農村經濟,不斷改善生產條件,提高人民群眾的生活水平。

  一是加強農田水利基本建設。著力整理重建地震受損耕地、受損農田水利灌溉渠系、儘快恢復高產穩產農田,黑水將恢復改造受損土地1500畝。修建引水灌溉工程,恢復和新增有效灌溉面積7000畝。積極開展中低產田土改造和永久性農村飲水安全工程等配套基礎設施建設。

  二是加快農村交通通訊恢復重建。在災後恢復重建科學規劃的基礎上,優先實施農村公路恢復重建,完成村內損毀道路、機耕道、牧道、林區道路的恢復重建。大力加強通訊幹線網和移動基站的恢復重建,優先做好農村公眾通訊網和應急通訊能力建設,推進網路化綜合服務平臺建設,提升農村通訊服務水平和災備應急能力,逐步實現城鄉網路資訊共享。

  三是提高農村災害預報、處置和自救能力。加強地震災害、災害性天氣、地質災害監測預警,提高監測水平。宣傳普及防災減災知識,完善處置預案,增強災害處置能力和農牧民避災自救能力。加強防洪、抗旱設施和監測預警能力建設,提高農村道路、供電、供水、通訊設施抗災保障能力,提高農村學校、醫院等公共設施建築質量,落實安全標準和責任。

  (五)以推進農村公共事業建設為重點,促進農村社會和諧發展

  堅持把統籌城鄉社會事業發展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逐步擴大公共財政覆蓋農村範圍,加大投入,創新機制,努力推進城鄉公共服務均等化,使廣大農牧民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

  一是發展農村教育事業。完善和落實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改善農村義務教育辦學條件,提高農村義務教育質量,促進城鄉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大力發展農村寄宿制學校,逐步提高寄宿制學生生活補助標準。進一步最佳化農村中小學佈局和結構,合理調配和充分利用現有教育資源。積極推進教育人事制度改革,推行中小學教職工全員聘任制、教師資格准入制、競爭上崗制、新聘教師合同制和城鎮學校、教師對口支援農村學校制。

  二是加強農村醫療衛生事業。抓緊災後醫療衛生機構重建,重點加快鄉鎮衛生院、村衛生室等基礎設施的恢復重建和配套設施建設工作。逐步建立健全以縣衛生醫療機構為龍頭的農村三級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健全農村公共衛生監督管理機制,實現農村公共衛生安全,鞏固新型農村合作醫療成果。

  三是推進農村文化建設。深入實施“文化惠民”工程,進一步加大農村文化產業的扶持力度,挖掘以“卡斯達溫”為代表的民族文化和紅色文化,積極開展農村文化體育活動,倡導健康文明向上的農村生活新方式。

  四是構建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加快建立健全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建立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進一步完善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做到應保盡保,逐步提高保障標準。完善農村五保戶、“三孤”人員供養救助制度,推進集中供養,不斷提高供養水平。落實好軍烈屬和傷殘病退軍人的優撫政策,積極做好農村老齡、殘疾人事業。

  五是加強農村基層民主建設和社會管理。積極探索民主管理的有效途徑,健全村民自治機制,充分保障村民行使選舉權、知情權、參與權、決策權、監督權。進一步完善“一事一議”制度,推行村務公開、政務公開和財務公開,推進村民自治制度的制度化、規範化、程式化。

  最新經濟發展調研報告 篇11

  按照年初市委部署包村領導深入基層調查研究,解決實際問題,促進所包村在新農村建設中“經濟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為了解掌握河南村現狀和今後發展趨勢及存在的問題,為了研究探索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途徑、方式和工作思路,計生局抽調兩名包村幹部與鄉農業助理及計生助理,深入到河南村同村委會共同深入280戶農戶進行調查問卷,對所涉及的人口、勞動力、經濟發展、村屯建設等10類25個方面的內容進行了調研,現將調研情況報告如下;

  一、基本情況

  河南村地處牡丹江市和海林市之間,西距海林6公里,北距海南鄉政府以南2.5公里,海浪河從村北緩緩流過,河水清澈,環鄉公路從村邊經過,交通便利,為河南村富民產業和公益事業的發展奠定了良好發展環境。

  1、新農村建設規劃編制完成情況

  海南鄉河南村被海林市政府列為新農村建設“一區”示範村,結合河南村的實際,因地制宜,科學規劃,以規劃為基礎,以“四通五改三新三提高”為重點,“四通”即:通路、通水、通話、通廣播電視;“五改”即:改廁、改圈、改灶、改房、改變傳統落後的生活習慣;“三新”即:培養新型農民、培養新的經濟增長點、建立農村新的精神面貌;“三提高即:提高農業綜合生產力、提高農村人居環境質量、提高農民生活水平,著力建設一個良好的居住環境,一項有特色的支柱產業,一個暢通的公路網路,一套完整齊全的配套設施,一個堅強有力的村級領導班子和一個文明進步的村規民約。透過三至五年的努力,使河南村達到“經濟社會發展,人民生活寬裕,村內環境整潔優美,村民思想道德良好,村級民主管理健全,公共設施服務配套,人與自然和諧”的目標,力爭到,全村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5100元以上,人民群眾生活基本達到小康標準。

  2、今年的目標任務和推進情況

  河南村新農村建設的目標任務是:大力實施村屯道路基礎設施建設和環境整治工作,因地制宜調整產業結構,培育發展壯大綠稻、西香瓜、食用菌產業,著力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想方設法增加群眾收入。

  2.1產業發展。

  根據河南村的地理位置和資源優勢,挖掘潛力,明確產業發展方向,主要發展綠色水稻、食用菌、西香瓜三個主導產業。

  一是發展綠稻產業。由於河南村種植水稻具有多年的歷史,種植水稻栽培技術經驗豐富,對發展綠稻產業有一定優勢,創意包裝綠稻品牌,廣開銷售渠道,提高知名度,進一步促進農民增收。採取大中棚育秧技術,提高綠稻品質,實現綠稻種植1500畝。同時還將積極引導廣大農戶大力發展有機稻產業。

  二是壯大食用菌產業。利用河南村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和交通優勢,大力發展食用菌產業。食用菌規模計劃發展到15萬袋,到20xx年發展到100萬袋。

  三是推進西香瓜產業。根據河南村素有西香瓜一品村美譽,種植經驗嫻熟,村兩委班子規劃三處西香瓜種植園區,集中推進發展西香瓜產業。到20xx年西香瓜種植面積穩步發展到1000畝。

  2.2、環境衛生。①村屯“四旁”(村旁、河旁、路旁、宅旁)全部達到“六清”(清垃圾、清淤泥、清柴草、清邊溝、清路障、清糞便)的標準,實現村內環境整潔美觀。②對於村內產生的垃圾,實行各家各戶園內堆放,由每戶自行將垃圾運送到村外平方米的垃圾處理場,做到垃圾日產日清日處理。③畜禽實行戶戶圈養,牲畜群路過散落的糞便及時清理。④人畜飲用水達到衛生標準,自來水入戶率達到70%,到達到100%。⑤村民庭院內外環境衛生清潔,無三堆存放,花草樹木成簇,生機盎然。⑥環境保潔,落實專人,負責村內垃圾清運,保證道路及公共場所環境清潔,空氣清新,提高群眾生活環境。

  2.3道路建設。①硬質路建設。河南村共有道路6條,3000延長米。已修水泥道路2條,1000延長米,還剩4條延長米沒修。河南村採取村民自籌,集體出資、向上爭取的方式,總投資30萬元,在基礎上,新修水泥硬質路4條,延長米,計生局包扶河南村,並積極出面與交通局協調,修建水泥路1000延長米,計生局協調相關領導無償給付河南村水泥100噸,用於硬質路改造建設,基本實現村屯道路硬質化,硬質化率96%。②邊溝。全長6.2公里,已修2.2公里,還剩4公里沒修邊溝。計劃投入8萬元,修建u型槽水泥邊溝2公里,計劃投入8萬元,修建u型槽水泥邊溝2公里,兩年內實現邊溝硬質化達到100%,保證邊溝排水暢通。

  2.4、綠化美化。①環境綠化美化。本著不留死角,不留裸露土地的原則,科學規劃,實現路旁、村旁、溝旁及房前屋後全部栽種綠化樹。投入2萬元,村內主次幹道栽植垂榆600株,實現街道綠化100%。邊溝外側進行徹底平整,栽植花草,達到美化綠化。計劃再投入2萬元,在每兩棵垂榆中間   栽植雲杉樹種600棵,做到綠化樹種高低錯落有致。②庭院淨化美化。庭院內栽種花草,設定盆景,有條件農戶沿房屋和杖牆壁栽種攀巖藤條式花果或花木。③公共場所綠化美化。河南村現有村辦公室,村供銷商店公共場所兩處,對這兩處場所分別設定花壇,栽植花期長的花草,美化香化公共環境。

  2.5杖牆和房屋外飾。①杖牆。河南村主次幹道兩側的杖牆投資1萬元,用白灰粉刷一新,達到整齊劃一。②房屋外飾。對主幹道路兩側房屋外牆採用帖面、粉刷或彩繪等形式進行裝飾,形成統一格式,效果鮮明,特點突出。

  2.6公益事業。①為提高村民生活質量,活躍鄉村文化娛樂生活,河南村黨支部和村委會計劃在投資20萬元,修建一處佔地面積1000—1500平方米的集休閒、娛樂、健身於一體的廣場,並安裝體育健身器材,供人們享受新農村帶來的喜悅成果。②以村辦公室為中心,修建完善佔地面積700平方米的農民服務中心,建成集辦公室、黨員教育、文化娛樂、資訊服務、圖書閱覽、村民培訓等多功能於一身的綜合活動場所,並在村委會廣場安裝上了計生局為河南村協調解決體育配套健身器材10件,供村民健身之用。

  二、存在的問題

  我們在入戶調查問卷和村班子及村民代表座談中發現,在新農村建設中還存在個別問題及認識上的誤區。

  (一)新農村建設宣傳力度不夠。雖然中央、省級媒體對新農村建設宣傳力度較大,部分黨員群眾還沒有真正認識到位。同時,由於對不同的少數民族、不同型別的村民組、不同的經濟實力和地理位置缺乏相應的建設標準,目標不明確,具體操作中難以掌握,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新農村建設的程序和積極性。

  (二)對新農村建設的認識和實踐中存在諸多問題與誤區。一是存在著尚有較為嚴重的“等、靠、要”思想。調研發現,基層幹部雖然對新農村建設20字方針很清楚,但是說起如何結合實際推進工作,卻要等上面佈置;多數農民也沒有把自己擺進去,表示“上面要幹啥就幹啥”。村幹部認為提不提新農村建設,對抓建設促發展沒有區別。幹部對於新農村建設存在模糊認識,思想上希望立竿見影、早見實效,指望兩三年工夫就能建成新農村。

  (三)農業生產力水平有待提高。農業生產經營方式不適應市場化發展的需要,分散、小規模的粗放經營格局還沒有得到根本改變,產業化水平不高,農業效益低下,市場競爭力不強,轉變農業增長方式的任務還十分艱鉅繁重。

  (四)農民增收既面臨著農業內部受資源約束,增收發展潛力不大的壓力,又面臨著農業外部就業競爭加劇的巨大壓力,提高農民、轉移農民、致富農民的任務還十分艱鉅繁重。

  (五)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投入不足。免徵農業稅後,農村財政“缺口”大,農業生產條件改善投入嚴重不足,硬化、綠化、美化、淨化、亮化等硬體基礎設施建設資金短缺,農田水利建設和土地治理很難開展,農業抗風險能力薄弱,制約著新農村建設的程序。

  (六)農村穩定工作亟待加強。隨著城市化程序的不斷加快,農村各種社會矛盾進一步凸現,件增多,加強社會治安綜合治理,維護農村社會穩定,構建農村和諧社會的任務還十分艱鉅繁重。

  (七)基層組織建設仍然薄弱。隨著開發建設的逐步深入,農村基層黨員、幹部難以適應新時期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新形勢、新要求。一是帶領群眾致富本領不高。目前,農村幹部科技文化素質偏低,對新時期農業發展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束手無策,發展農村經濟的能力不強,發展的路子不寬,工作方法不多,在群眾“盼富”面前力不從心。二是工作作風不紮實。服務意識不強,缺乏對農村工作的熱情和對農民群眾的感情。三是村級集體經濟相對薄弱。正常的辦公費用難以維持,因此村級組織作用發揮不夠好,村黨組織及村委會的凝聚力、戰鬥力、號召力隨之減弱。四是農民的法治意識淡薄。農村法制建設相對滯後,法律在調整和化解社會矛盾、維護公民合法權益過程中,未能發揮應有的作用,農村社會法治文化程度不高,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經濟和各項社會事業的發展。

  三、對策及建議

  透過全方位的調查研究,我們認為河南村在新農村建設中還需進一步探究新思路、新途徑、新方法,為促進河南村在新農村建設中快速跨越發展,提出以下對策和建議:

  (一)要大力宣傳新農村建設新形勢。要利用明白紙、標語橫幅、群眾會議等將新農村建設的意義、標準、進行全方位宣傳,在全社會營造新農村建設的良好氛圍,充分調動起群眾參與新農村建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要圍繞新農村建設“20字”方針和“多予少取放活”的原則,紮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二)要切實加強新農村建設領導。新農村建設領導小組,要加大對新農村建設工作的指導,加大政策、資金扶持力度。新農村是農民自己的家園,農民期盼什麼,需要什麼,他們最有發言權,因此,新農村建設必須尊重農民意願,不能搞形式主義。要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戰鬥堡壘作用和黨員先鋒模範作用,建立“黨委統一領導、黨政群齊抓共管、部門積極配合、村組幹部群眾主動參與”的領導機制,精心組織,周密部署,分類指導,逐步推進,真正把新農村建設抓出成效。

  (三)要凸現新農村建設新亮點。要以示範村建設為主體,全力提升示範村建設的規模化、規範化、科學化、配套化。一是要超前規劃。按照科學規劃、合理佈局、分類指導、整體推進的要求,把小康住宅、道路建設、環境美化、設施配套作為新農村建設的主體,依據這一主體分步實施,整體推進。二是要高起點建設。對於新農村建設示範點要堅持20年不落後,30年能改造的要求,對於各項配套建設力求高起點、高標準,避免重複建設和資金浪費,切實達到以點帶面、示範引導的作用,進而推動新農村建設程序的加快。

  (四)要開闢農民增收新渠道。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主體是農民,根本是發展農村經濟,重點是增加農民收入,難點是構建農民收入持續增長的長效機制。因此,在推進新農村建設過程中,我們要始終把發展作為解決農村勞動力轉移的根本手段,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跳出農業發展農業,跳出農村致富農民,透過工業拉動、城鎮帶動、招商推動、民營啟用等方式,促進農村勞動力有序快速轉移。要採取“內外抓、綜合抓、重點抓”,既向農業的廣度和深度進軍,把農業和農村內部的文章做足,又要加快村級經濟開發,發展第三產業,推進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在農業和農村外部尋求增收途徑;既要抓好面上增收,全方位開闢農民就業和增收的渠道和途徑,又要分類指導,突出重點,著力解決好農村貧困人口等特殊困難群眾的生產生活問題,做好扶貧救助工作;既要立足當前採取見效快的具體措施,又要著眼長遠尋求解決農民增收問題的治本之策,建立促進農民收入持續增長的長效機制,多途並進,多管齊下,不斷開拓農村經濟發展的新空間,不斷開闢農民增收的新途徑。

  (五)要打造農村新經濟。建設新農村,最根本的是發展農村經濟。要著眼於壯大村級經濟實力、增加農民收入,要繼續推進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和種養殖業結構調整,大力發展特色農業、綠色農業和生態農業。

  (六)要建立農民新保障。做好學校危房改造和減免義務教育階段雜費工作,推廣農村改廁、改水,繼續抓好規範化衛生所、農村文化大院、農村敬老院建設。特別按市政府關於建設“和諧新農村幸福新農家”專案文字,建立人口計生利益導向機制,建立健全以新型農村基本養老保險制度、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和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為基礎,以就業幫助、醫療救助、教育救助等為補充的多元化新型社會救助體系,讓農民老有所養、病有所醫、貧有所濟。

  (七)要培養造就新農民。要以全面提高農村勞動者素質和促進就業為目標,實施失地農民培訓、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和新型農民科技培訓工程,造就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建立農村勞動力轉移資訊網路和勞務輸出服務機構,開闢轉移就業“綠色通道”,全面實現農村剩餘勞動力合理轉移,增加務工收入。

  (八)要弘揚農村新風尚。要突出抓好農村精神文明和人口科技文化陣地建設。一是以文明村建設為抓手,倡導健康、文明、科學的生活方式,大力開展以遵紀守法、移風易俗為主要內容的思想道德教育、人口素質教育、婚育文明教育,推進農村人口計生工作和諧穩定發展。二是要加強農村文化基礎設施建設,努力構建農村公共文化體系,大力發展農村生態文化,促進人與自然環境協調可持續發展,豐富廣大農民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

最近訪問